《經濟的真相》
作者: 左小蕾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經濟的真相
從房市、股市、債市、貨幣、改革、發展、市場、風險8大熱點,把脈當下時局,還原經濟真相。
富足:改變人類未來的4大力量
作者: 彼得·戴曼迪斯 (Peter H. Diamandis)
史蒂芬·科特勒 (Steven Kotler)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富足:改變人類未來的4大力量
闡述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無限計算能力、寬帶網絡、數字制造、納米材料、合成生物等指數型增長的科學技術,指出這些技術將使人類在未來20年內獲得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將要遠遠大于以往200年所取得的。
《下一次大趨同:多速世界經濟增長的未來》
作者:邁克爾·斯賓塞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下一次大趨同:多速世界經濟增長的未來》(以下簡稱《大趨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關于社會經濟學進展研究的最新成果。書中闡釋的是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產官學都關注的問題:是什么使世界其他60%的人口開始走向富裕?為什么以前的增長速度達到3%就很高,現在卻能接近10%?一個貧窮國家要完全變成發達國家需要多長時間?高速增長能夠持續多久?是否存在天然的“制動力量”最終會減緩甚至停止這一進程?環境能否支撐富裕國家增加4倍?
如今在中國,增長已經不是一個完全正面的詞匯,往往要冠以“可持續”的前綴。發達國家的“非增長繁榮”理論被廣泛接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被視為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的。而《大趨同》非常明確地表達觀點,發展中世界的經濟增長將逐漸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管他們在哪里生活和工作。
作者認為:人們對增長本身并不關心。畢竟,增長只是對經濟變化的特定方面所進行的統計。通常,人們更關心精神層面的東西:價值觀、宗教、與其他人的關系。在物質層面,人們關心機遇,富有生產效率和創造性的就業機會。增長之所以令人感興趣,是因為上述物質層面的東西都與收入和財富息息相關。我們的興趣是長期的持續高速增長,因為它能改變收入水平,減少貧困,增加生產效率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經濟增長對大多數人來說之所以重要,還有一個原因,它與另外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有聯系: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子孫能夠獲得比我們更好的機遇和選擇。但發達國家的人反對這一價值體系,認為這忽略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續性,高估了收入和物質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聯度。因此,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上的爭論,歸根結底還是發展權的爭論。
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面臨著內外兩方面的制約。作者提出一個觀點: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方式就以一組資產為基礎的,這組資產并不僅僅是基礎設施,還包括我們所處的較廣泛的生態環境和知識基礎。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資產不斷減少,那么無論如何,物質福利和生活質量都將受到不利影響。我們可能會在幾個不同的方面損害后代人的利益。至少,我們會將成本強加給后代,而自己則不用承擔同樣程度的成本。顯然,道德使命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大趨同》一書相當多的篇幅涉及能源、資源和環境,其中也不乏獨到見解。
其中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是:新興經濟體越富裕,能源消耗強度就越低。作者的邏輯是,發達國家雖然消耗大量的能源,但是與他們的產出相比,能源消耗并不高。簡而言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強度將降低。隨著新興經濟的增長,能源消耗仍然會上漲,但是上升的幅度要低于收入和產出的增加幅度??紤]到已知的能源極其成本、能源成本增加可能引發的技術創新,因此雖然能源價格會越來越高,但并不會達到實質性減少全球經濟增長潛力的程度。
他特別強調了過去幾年全球變暖討論中出現的一個簡短的術語:緩解和適應,得出的結論是,適應容易,緩解難。
適應,是指人類、國家和社會為適應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而采取的行動,包括改變種植的作物,改變灌溉技術,建造堤壩防止海平面上升等等。緩解,是指那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包括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費,減少已知能源的碳排放,增加大氣中碳的清除速度。作者表示更關注緩解,因為有效調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照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核心,也是迄今為止最難解決的問題。
此外,《大趨同》還專門有一章論述自然資源財富和經濟增長。自然資源應當為國家帶來福祉。在發展中國家,一般情況下,需要付出的短期犧牲也更小,從而為經濟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但作者認為并非如此,而且他還提醒:自然資源財富會產生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