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鐵軍
一檔電視真人秀節目,簡直就是“員工激勵大全”,不管真假,都可做案例。
CBS出品的《臥底老板》(Undercover Boss),是繼《學徒》之后最轟動的商業題材電視真人秀節目,自2009年開播以來已經播映了5季,熱度依然不減。已經有60位老板微服私訪,體察公司的真實狀況,其中不乏來自包括賽百味、7-Eleven等著名公司。
一檔節目能夠熱播五年,自然有吸引人的看點。五年來,數千萬觀眾看到屏幕里老板洋相百出,會樂得前仰后合。然后,在這之后的結局——最吸引人、也最感動人的一刻,許多觀眾承認,他們留下了眼淚。
《臥底老板》的幾十季素材已經成為生動的案例,商學院教授、財經媒體、企業高管都開始關注它。
微服私訪為哪般
《臥底老板》開播于金融危機爆發后的第二年,2009年。在經濟蕭條期,企業面臨嚴峻考驗,員工對公司高管充滿不信任,為擺脫危機,老板必須了解公司的真實狀況。于是,企業領導人喬裝改扮微服私訪,深入公司最基層“臥底”,了解真相,傾聽員工最真實的聲音。
由于是電視真人秀,公司員工也要面對鏡頭,怎樣讓臥底順利完成而不被穿幫?節目制片人為臥底老板設計了一個理由—他們告訴員工,這是在拍攝一個求職者競爭上崗的真人秀,而員工既是師傅又是評委,他決定競爭者是否稱職。
節目的流程是:老板連續一周在公司各地的四五個基層單位臥底,像真正的應聘者一樣,每天在最基層的崗位工作一整天(經常累得精疲力竭,時常出盡洋相)。一周后,老板結束臥底扮演,邀請員工“師傅”到總部,向他們亮明身份,向每位員工談感受,宣布整改方案,并向員工提供幫助。最后是大結局:老板在一群員工代表面前發表感想。
節目的最精彩部分,是謎底揭曉和向員工宣布整改和幫助措施。老板的獎勵和補償,令許多“師傅”喜出望外甚至難以置信,很多人喜極而泣,觀眾們也被打動。
美國垃圾回收公司(Waste Management)的CEO拉里·奧唐諾爾是第一位臥底老板。他經歷了職業生涯中最奇特的一周:脫掉名貴西裝,向董事會請了假,換上工裝,“潛入”自己公司的一線,在四個崗位做親身體驗。
他在垃圾分類工廠撿垃圾,在垃圾場撿垃圾,在游樂場清理馬桶,拖運生活垃圾。四天內,他發現了打卡制度缺乏人性化,體會到了員工工作時受到上級部門的監視,看到一名女員工擔當了幾個人繁重的工作但收入很少。
一周后,他請幾位師傅來到總部,向他們亮明身份,并做了如下決定:邀請一位勤勤懇懇的員工向高管班子談談心得,并研究怎么推廣他的積極工作態度;組成一個特別小組,研究解決發現的問題(如員工覺得工作時被監視);給一位做透析的員工放假;為一位敬業的員工提職加薪。
有多少種激勵員工的方法
節目播出第一季后,反響熱烈。參與臥底的老板,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更宣揚了公司的品牌。于是更多老板趨之若鶩,節目也得以做到第五季。
其中節目的高潮部分——老板對員工的獎勵和補償,以及改進措施,更是為觀眾津津樂道。
制作真人秀節目,肯定少不了人為設計的做秀成分,但這正是本節目的魅力所在:觀眾一邊評論節目的真實性,一邊期待著臥底老板們拿出怎樣精彩的解決之道。越晚出場的老板壓力越大,他們不僅要更慷慨,而且要更有創意。
五季節目里,大約有60位老板出場,涉及的員工大約240位。而這240個場景,就是240個案例,基本可以說就是員工激勵的大百科。
240個案例中,對員工的激勵可以歸為以下幾大類:
問題整改:如不合理的報銷制度、不合理的考勤制度(30分鐘午餐打卡制)、工作中的各種漏洞。
解決員工的實際困難: 為病患員工及家屬支付手術費用、給員工六個月的假期照顧年幼的孩子、幫助改善居住環境、提供住房按揭。
發現提拔人才:優秀的服務員晉升為前臺主管、有銷售才能的業務員將培養成為全球銷售經理,并發給著裝補助。
吸收和推廣經驗和創意:創建新的品牌委員會,由優秀員工擔任主席;請員工幫助設計新的營銷方案;將服務明星的操作方法,制成視頻向全公司推廣;餐飲公司把員工自創菜品納入菜單
投資員工:建立公司獎學金制度,員工可獲得獎學金完成學業;支付員工剩余的大學學費;優秀員工指導人事管理培訓,支付所有培訓費用
關愛員工家屬:資助員工病患子女的醫療費和路費;航空公司將一架飛機,以員工故去的孩子命名;賽馬公司將一次賽馬比賽,以員工故去的女兒命名;讓員工實現父親夢想,全家去科羅拉多大峽谷旅游;以員工親屬名義捐助911基金。
更高層次的支持:請員工向全公司介紹成功克服酒癮的經驗;支付費用,幫助一位普通的服務員實現飛行員夢想;向一位單身母親提供一萬美元,支持其參與的關愛兒童的慈善事業;建立公司BABY計劃,為辦托兒所的員工資助一萬美元。
這些獎勵和補償,包括了員工的各個層次的需求,從最基本的工作條件改善,到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和社會責任的履行,既有低層次的生存需求,也有高層次的價值需求。這檔真人秀節目告訴我們:激勵員工,要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員工的多重需求。
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約”的概念,員工心理契約包含七個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環境、任務與職業取向的吻合、安全與歸屬感、報酬、價值認同、培訓與發展的機會和晉升。這基本上涵蓋了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各個層次。
秀有秀的看頭
在《臥底老板》的場景中,兩種激勵方式會讓觀眾反應最強烈。一種是大筆真金白銀的獎勵和資助。隨著節目熱度的升高,老板們的捐贈額也水漲船高:從第一季時一般只有幾千美元,到第五季常常有幾萬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來自第四季出場的MODELL體育用品的老板:他為一位無家可歸的女員工開出25萬美元的支票買下一棟住房。女員工激動得幾乎暈厥。在隨后的一期回訪節目中,他又為這位員工的買了床和床墊。
節目播出到第五季,60位老板捐贈總額超過600萬美元,平均每人10萬美元。
然而,比大筆捐贈更有含金量的,是有創意的、有人情味的激勵,也就是對員工高層次價值需求的滿足。投資員工和對精神層面的支持更加重要。“家庭美元”百貨店老板發現了一位極有潛質的年輕女員工。于是,他決定每年資助該員工5000美元學費直到畢業。但這樣就能留住她嗎?老板又開出了條件:在公司每多工作一年,就多付5000美元,最多三年,到她大學畢業。在去其他公司謀職之前,幫她在公司安排一份工作。而且多留一年,就多付5000美元,除非自己辭職。而員工當即表示,老板如此真心,自己不會辭職。
《臥底老板》令觀眾動容的,還有員工面對鏡頭表露的感受,是他們的感激、狂喜、眼淚感染了觀眾。
“老板對我太好了。他們說的話對我意義重大。他們給我機會,幫我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很多時候你不斷地付出,但卻沒有回報。當我跌到人生低谷,沒有人幫助我的時候,老板的幫助絕對讓我重拾信心。”
“我實在不敢相信,太慷慨了。我感覺就像有人用雙臂抱著我。對我說現在一切都會好起來了。我不知所措。這種事會發生在別人身上,我不敢相信真的發生在我身上。”
“遇上這種好事,除了感謝還能說什么呢?老話說努力會有回報。有時不是直接回報,而是以你預想不到的方式。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幾乎每一集,觀眾都會聽到員工的這種心聲。
當然,其中也一直有對《臥底老板》的批評,最激烈的話語是:老板的作秀“令人作嘔”。如果他們削減自己的高薪,減少優厚的待遇,不知會有多少員工收益。
其實,真要與一檔真人秀節目較真也就沒意思了。真人秀,就是真人做的秀。每位臥底老板的舉止,每個場景的選擇、每項獎勵和資助,當然都是精心設計的。到最后,觀眾看得不是真假,而是還有什么樣的精彩和驚奇。
而精明的制片方也早就知道這一點,他們特別安排了幾期回訪,把真實發生的事呈現給觀眾:貝爾福資源公司的一位女工確實改變了命運,她從一個維修工成長為一位技術專家,現在四處巡講。“波士頓市場”食品公司的一位胖小伙子也確實改變了命運,他對臥底的老板說:“我最恨顧客了。”結果在電視鏡頭前被當場解雇。在回訪節目中,他還沒有找到工作,也依然是親友取笑(當然帶著同情)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