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樹+陳慶榮
摘要:隨著寧德市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三都澳開放開發正迎來不可多得的黃金機遇期,但長期以來為主導的產業水產養殖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關鍵詞:三都澳;水產養殖;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0-53-2
1 三都澳水產養殖業發展經歷與現狀
上世紀90年代初,為貫徹落實寧德地委、行署提出的“海洋強市”戰略,蕉城區大力促進三都澳海域工業和水產養殖發展。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黃魚資源枯竭,為了有效地保護大黃魚自然資源,1985年省人大批準建立三都澳官井洋大黃魚保護區;同年,省市有關部門組織科技人員進行“大黃魚人工繁育及其養殖技術”的聯合攻關,1986年突破了人工育苗技術,1996年起大黃魚養殖業進入了規模發展時期。目前,三都海域共有網箱養殖達27萬多箱,遍布青山、斗帽、三都島、白匏、雞公山島等海域,并有大面積養殖的海帶、龍須菜。
2 三都澳養殖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三都澳水產養殖業的超常規、高速度發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資源嚴重消耗的基礎上,現已凸顯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搶占海域無序養殖
由于在海域管理法規頒布之前海上養殖無法可依,規劃相對滯后,海域管理難,因而存在生產秩序比較混亂、隨意占海布排,部分養殖戶甚至侵占了港道航道等現象,影響了正常的水上交通和部隊艦艇的通道;因搶占海域,引發糾紛現象時有發生,影響社會安全穩定。
2.2 海上聚居人口的行政管理
目前僅在蕉城區海域內直接從事海上養殖業的人員就有8000人左右(其中外來人口占70%),且人員流動性大,管理尤為困難,特別是面對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時,漁排養殖人員、財產的安全問題成了政府抓安全生產的難題;每年在防臺、安全生產、維護社會治安等工作方面,需投入大量的工作人員;海上養殖區這一個特殊區域無形中增加了當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難度和行政成本。
2.3 養殖水域環境污染
三都澳的大黃魚養殖區大量使用冰鮮魚作為餌料,造成養殖水域自身污染嚴重,大黃魚在局部地區的養殖密度過大,對環境和養殖生產自身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專家們認為,三都澳的大黃魚養殖水域已“老化”,養殖已步入困境。據當地群眾反映,青山、斗帽一帶海底殘餌厚度高達2米深。水產養殖藥物濫用導致藥物殘留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由于網箱設置密度過大,造成港道水系變化,影響水流,生活垃圾及污水等在原地回漩、淤積,嚴重破壞了海域生態環境。
2.4 養殖種苗退化
多年來,隨著水產養殖生產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種苗生產也迅速發展,但水產種苗場建設無序,造成育苗數量過剩、近親繁育、生產水平低、生產無序競爭的混亂局面。目前寧德市有200多個大黃魚育苗場,其生產育苗能力大大超過養殖生產的需求,造成育苗設施的極大浪費。無序競爭的結果,是大量、劣質、低價的苗種充斥市場,魚病嚴重,藥物濫用,造成經濟效益下降和水環境污染的惡性循環。
3 今后養殖業協調發展的一些建議
3.1 抓好科學規劃,明確禁養、限養區域
根據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提出的“以港口建設為龍頭”、“突出發展臨海工業”、“積極發展海洋特色產業”、“合理調整官井洋大黃魚繁殖保護區”等產業政策要求,要解決好當前開發無序、利用無度、使用無償的狀況,確保海洋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應當制定一個科學規劃,明確兩類區域,對養殖規模進行控制。針對目前網箱安排無序,間距過于狹窄的狀況,由海洋與漁業部門測算出現有漁業生產海域可供發展網箱的海域面積,對照現有養殖規模進行正確科學分析,實行等比例縮小養殖規模,以利于大黃魚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3.1.1 明確禁養區域在原有的海域功能區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明晰不同片區海域主導功能安排及順序,使每個養殖戶都明確自己所使用的海域的規劃安排。近期要對目前或將會影響碼頭、漁港、國際集裝箱碼頭建設以及影響十萬噸級碼頭的漁排網箱應全部轉移或拆除。航道、港口作業區、錨地、軍事禁區、重大項目用海區明確禁止占海養殖,否則強制拆除。
3.1.2 明確限養區域對暫不影響港口建設和通航的海域的網箱業主,可通過發給暫用證的辦法,規定其養殖時限,告知其必須轉移、撤除的預期。為確保養殖戶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根據水產品養殖周期,限養期一般不超過3年時間。可分階段進行。(1)簽訂限期退出養殖區的協議書,在規定期限內完成養殖周期的漁排必須自行轉移或自行拆除其設施。(2)因臺風侵襲受損嚴重、漁排腐爛無法使用、養殖效益低下的養殖群體按規定要求,自行拆除,不得續養。與此同時,考慮在規劃的養殖功能區內,建立適養區,供本地群眾進行少量優質養殖。目前,三都澳海域養殖規模已經超限,針對海上養殖從業人員中外來人口高達70%以上現狀,政府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制定有關三都澳海域漁排養殖政策,從政策上加以引導和限制,使其逐步退出本地海域,考慮在東沖口以外海域嘗試開發深水養殖區,進行區域性轉移。
3.2 建立兩支隊伍,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3.2.1 建立海上環保組織網絡,成立專業的海上環衛隊伍,明確工作職責 配套人員、設施,加強海洋衛生管理,對海上垃圾實行統一管理,集中處理,有償服務。
3.2.2 組建海上聯合執法隊伍 由涉海部門(如海洋與漁業、海事、港務、航管、運管、口岸辦等)為主要力量,抽調邊防、工商、質監、衛生食品、環保等部門協助,組成海上聯合執法隊,實行常態化、規范化管理,嚴格執法力度,加強依法用海及海上環境監管督查。對違反規定亂建網箱、占用航道的養殖對象進行清理和處罰,觸犯法律者追究其法律責任。
3.3 依靠科技提升三都澳水產養殖業
3.3.1 抓好水產品質量管理工作,完善水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 繼續強化無公害基地和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標準,鼓勵無公害水產品示范區建設,形成不同區域特色的產品布局。
3.3.2 加大科技投入,推進科學養殖 目前三都澳海域養殖面積要大量削減。要結合“全國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抓好新品種的引進與示范養殖工作的推進。根據三都澳水資源條件,要大力開發微咸水養殖,積極開發海蝦(魚、蟹)淡養新思路,摸索出適合本海域的一套養殖技術。
3.3.3 積極扶持水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促進產業升級 根據寧德市名優水產品主要以大黃魚為主的特點,使水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樹立名牌意識,擴大市場占有份額,促進寧德市漁業健康發展。
4 依法調整官井洋大黃魚保護區
三都澳官井洋大黃魚保護區從現狀看,其大黃魚資源已接近枯竭,多年來,形不成漁汛,大黃魚已瀕臨滅絕,保留現有保護區名存實亡。為了確保生態與經濟平衡、協調發展,建議依法將大黃魚保護區范圍縮小或區域作相應調整,以期有更大的海域空間服務于環三都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
作者簡介:賴永樹,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水產技術推廣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陳慶榮,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三都鎮水產技術推廣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