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昌+賀志庚+高明杰+張楠
摘要:本文對楊樹爛皮病的癥狀,病原菌進行了細致闡述,并對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進行了初步探討,采取選擇抗病品種,合理栽培,加強撫育管理,化學防治等措施,防治楊樹爛皮病。
關鍵詞:楊樹爛皮病;癥狀;防治方法和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0-56-1
楊樹爛皮病是楊樹生長期間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如果樹勢生長極弱,木質化形成不好,加之前一年天寒雪大等氣候因素的影響,當年春天將導致楊樹爛皮病大面積發生,并導致楊樹大面積死亡所以一定要做好楊樹爛皮病的預防。
1 楊樹爛皮病的危害及生物特征
楊樹爛皮病是的病害主要發生在主干和枝條上,表現為枯梢型和干腐型兩種類型。枯梢型:多發生于幼樹的主枝、側枝和一些不抗寒、易受凍的樹種上。發病初期病部呈現出暗灰色,癥狀不明顯,當病部迅速擴展繞樹干一周后,病部的枝梢失水迅速枯死,之后,枯樹枝上生出許多小黑點,直至枝條皮層裂縫中長出橘紅色絲狀物,即出現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時,方能發現樹已感病。多發生在3~5年生幼樹上,4~10年生的生長勢弱的樹木易受害,病斑多發生在植株的芽痕、葉痕、傷痕、凍傷等處,由于病斑橫向發展快,常造成樹木成片死亡。干腐型:病斑多發生在成年樹的主干和大枝梢上,形成表面潰瘍。患病初期,樹干局部呈現暗褐色水漬狀斑,皮層組織腐爛變軟,失水后樹皮干縮下陷,病斑有明顯的黑褐色邊緣。后期病斑上生出許多針頭狀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濕時從中擠出橘紅色卷絲狀分生孢子角。在適宜的條件下,病斑開始向四周擴散蔓延,當病斑包圍樹干一周時,其上部即枯死。病部皮層變褐色糟爛,纖維素互相分離如麻狀,易與木質部剝離,有時腐爛達木質部。
2 發病規律
楊樹爛皮病是一種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長不良、樹勢衰弱的苗木和林木,3月中下旬開始發病,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為發病盛期,7月份后病勢開始減弱,秋季又復發,10月份基本停止,一般生長健壯的樹不易被侵染。
爛皮病對濕度較敏感,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在病組織內越冬,當春季來臨,平均氣溫在10℃~15℃時,濕度在60%~80%時,越冬菌絲開始活動,并隨著氣溫的升高而活動加快,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傳播,孢子萌發通過各種傷口侵入寄生組織,潛伏期為6~10天,3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發病盛期,7月份后病勢漸緩,秋季又復發,10月份基本停止發展。病斑周圍開始愈合,病斑縮小,第二年春天又重新擴展。楊樹爛皮病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長不良、樹勢衰弱的苗木和林木,通過蟲傷、凍傷、機械損傷等各種傷口侵入,一般生長健壯的樹木不易被侵染。
3 防治方法和措施
3.1 藥物防治
在5月、8月上旬可采取涂干和噴干兩種方法,具體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5倍液,10%雙效靈水劑10倍液。對已感染的病樹,先刮除病斑,刮除有病的皮層組織,一直刮到病斑與健康部位的交界處,然后任選上述一種藥劑涂抹或噴干。楊樹爛皮病有喜酸和病斑變酸的特點,用100%的堿(碳酸鈉)涂抹病斑,改變病菌的生產條件,治愈效果明顯。施藥后能明顯提高病部周圍組織的愈合程度,降低發病率,提高防治效果。
3.2 加強楊樹的栽培管理
提高樹勢是防治楊樹爛皮病的主要途徑,栽植后加強撫育管理,除掉林間雜草,防治蛀干害蟲,間作時避免樹體創傷,嚴禁幼林放牧,合理整枝并不留殘樁,保護好傷口。成林后要改善林分衛生狀況,清除病弱枝條或全株。秋冬季節統一組織清理病樹,剪除病枝一律燒毀,消除菌源;春夏季節隨時檢查,發現病枝、病株及時清除。爛皮病的發生與水有關,水分越少,爛皮病發病率越高,保障植物充足的水分是預防爛皮病的有效措施。
造林時選擇土壤條件適宜的地塊,在幼林郁閉前加強松土管理,在干旱季節及時進行灌溉,低洼鹽堿地要排水排堿,修枝應掌握勤修、少修弱修,傷口要平滑,并涂抹防腐劑加以保護,防護林及片林邊、道邊樹病害較嚴重,每年春冬季節應將樹干涂白,以防日灼傷害和人畜損傷。保證良種壯苗,促進林木健康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3.3 及時清理受災林木
對完全凍死的樹木,及時進行清理,減少侵染源,對已凍死的樹木,早春氣溫穩定回升后開始修枝,對明顯受凍枯死的部分可及時剪除,對于受凍較重的林木,及時清理,防止病害繼續蔓延擴散。
3.4 做好基本檢疫和病害預防工作
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加強對苗木的管理和檢疫工作,病苗、弱苗、傷根苗木不許出園,苗木出園前可選用50%的退菌特粉劑1200~18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進行全株消毒進行預防,對帶有危害性病蟲和營養不良的苗木要及時銷毀,不能帶入造林地。同時,在造林時要做到樹苗隨起隨栽,澆足底水,縮短返苗期,栽前用水浸泡,使苗吸足水,栽后樹干及時涂白可有效減輕腐爛病的發生。避免機械損傷,減少病蟲危害,特別是蛀干蟲害,對凍傷和蟲害要做到提前預防。
作者簡介:劉冬昌,雙遼市遼北街林業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基層林業生產及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