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生曄+張鎖鐵+姚志平+宋一民
摘要:本文闡述了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定義與內涵,建設的思路,以及應該把握的重點。同時結合了鎮賚當地氣象信息,加以分析論證,做到了有據可依,理論聯系實際。
關鍵詞:氣象;兩個體系;鎮賚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0-83-3
近年來,鎮賚縣氣象局以“氣象服務鎮賚農業發展”為平臺,先后開展了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以下簡稱“兩個體系”)。通過試點工作的開展,鎮賚局堅持把為鎮賚農業發展服務放在氣象工作的首位,以特色產業需求為牽引,開展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為農業生產以及農村公共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助推了鎮賚經濟的快速發展,彰顯了鎮賚氣象的服務特色。
1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定義與內涵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氣象部門必須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201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提出要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定義就是“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簡稱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氣象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工作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氣象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視,氣象部門要牢牢抓住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發展機遇,準確把握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需求和形式,以提高氣象為農服務和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民的生活、農村的建設提供防災減災的氣象服務保障。
2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思路
為進一步做好鎮賚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工作,促進鎮賚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鎮賚氣象局為農“兩個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了解當前農業現狀及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加大對農村氣象災害監測網絡的投入力度,提高應對極端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抵御能力、減災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積極保障服務。
2.1 鎮賚農業發展對氣象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需求
鎮賚縣氣候脆弱,氣象災害頻發,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災害發生。據統計,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年GDP的1%,特別是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此鎮賚農業發展對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具有極大的依賴性和需求性。2012 年3 月中旬,氣象部門組織了“農業氣象服務需求調查問卷”專題活動,鎮賚氣象局通過大范圍、多形式的調研,結果表明:農業對氣象服務有著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需要氣象服務來保障,特別是干旱、冰雹、霜凍等預報是農民最迫切的需求;農業的發展需要氣象部門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病蟲防治等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預報服務產品和信息服務;對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等都有迫切需求。因此,鎮賚氣象局在氣象服務“兩個體系”建設中,通過提高各種應對防御氣象災害措施,減少了給鎮賚農業帶來的損失,成了鎮賚農業發展的“保護傘”。
2.2 優化鎮賚農業發展的氣象服務質量
農業氣象服務既是公益性服務,又是針對性強的目的性服務。它的服務對象是農業、農民,農村,為了減少經濟損失,鎮賚農業氣象服務必須開展多樣化服務業務,針對傳統農業提供更為精準的氣象服務,鎮賚氣象服務應由以糧食作物主要轉向服務于農、林、牧、漁和多種經營等大農業生產,針對農業生產的具體要求,制定以農業氣象為主要內容的周年氣象服務方案,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性、系列性服務,為振興鎮賚農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時,針對鎮賚設施農業提供特殊的專項服務,提高自身氣象服務的技術水平,將氣象服務的準確性、有效性提高到新的水平,能夠為農業活動提供事前指導、事中服務、事后解決的服務理念,結合區域特殊性,提供特殊的氣象服務,使得鎮賚農業氣象服務不再局限于過去單一的預報,而且集預報、分析、決策于一體,為農業生產提供更為準確、快速、有針對性的優化服務。
2.3 拓展鎮賚農業發展的氣象領域
為了響應國家氣象發展戰略,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要,鎮賚農業氣象服務的領域必須不斷拓展,服務業務必須多元化展開,才能滿足農業的需要。因此,在保證種植業氣象服務業務外,還要開展林業、漁業、畜牧業、設施農業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氣象業務,將人工干擾知識進行普及,為特殊性、針對性強的農業氣象服務提供更為廣闊的研究陣地。此外,在保證基本農業氣象服務外,開展動態農業氣象產量預報和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災害評估工作,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和預測服務工作,提升農業、農村、農民的防災減災抗災能力,支援鎮賚新農村建設。
2.4 提高鎮賚農業發展的氣象科技含量
針對目前鎮賚農業氣象服務科技含量不足的問題,未來幾年鎮賚農業氣象服務機構應重視自身業務發展和創新,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科技含量,產品要向多元化和精細化發展,努力提高業務能力。在充分發揮自身交叉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吸收相關學科的特長,加強服務系統建設,重視發展和創新,提高科技成果業務轉化率。建立和完善新一代農業氣象和生態服務業務系統,并爭取在幾年時間內,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和防減災決策服務系統、建立糧食安全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還將與相關業務機構或部門聯合,建立新農村建設氣象服務體系。提高業務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動態農業氣象模型的應用,使農業氣象服務由定性為主轉化為以定量為主,服務內容和產品實現系列化和規范化。
3 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應把握的重點
3.1 圍繞縣情開展服務為重點,實現效益與發展雙贏
鎮賚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要靠國家財政補貼;鎮賚縣是一個欠發達的純農業縣份,全縣人口30萬,80%是農業人口;鎮賚縣氣候脆弱,是吉林省氣象災害最多的縣份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鎮賚縣呈現暖干化的趨勢,氣候變暖、變干不僅使鎮賚縣的植被荒漠化、農田草地鹽漬化和沙化加劇,也造成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據統計,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年GDP的1%,特別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
多年來,鎮賚局抓住這一挑戰機遇,以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為己任,無論風里雨里、還是白天黑夜,只要有戰機,就不失時機地開展增雨防雹作業,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縣擁有15門雙管“三七”高炮,30名兼職氣象作業人員隊伍,遍布全縣8個鄉(鎮),重點設防在三條雹線上,保護著8萬公頃的農田作物;兩部車載增雨火箭,一部指揮專用車,重點分布在中西部鄉(鎮)約30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農業旱作區實施流動增雨作業,形成了較強的抗御干旱、冰雹應急服務體系。
從氣象資料統計分析,鎮賚縣年降水量已從八十年代前的377.1毫米增加到現在402.4毫米,主要增加在實施防雹增雨作業的春夏季節,相當于每年為鎮賚大地增加6000~7000萬立方米的水,并且改變了鎮賚縣降水量中西部少于東部的分布規律;雹災已由九十年代前平均每年4000公頃銳減到現在寥寥無幾,再沒有出現雹災造成絕收村屯的現象,經濟效益在千萬元以上,為保障糧食生產、發展黃煙等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改善草原、濕地、森林、泡塘等生態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提起人工防雹,全縣干部群眾無不稱贊,視它為“農業生產的保護神”。
糧食產量由過去的十幾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25萬噸,使鎮賚縣一躍成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原縣委書記李江山在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上講:“鎮賚農村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氣象部門發揮了很好的科技支撐作用,功不可沒。”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發展氣象防災減災事業”重重一筆,當地政府還把地方氣象事業納入到預算,投入比例與氣象經費接近1:1的水平,有力保障了地方氣象事業與基本氣象事業協調發展。
3.2 加強“政府主導”為重點,為營造“兩個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環境
政府是公共服務的主導者,是氣象防災減災制度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維護者。2009年以來,鎮賚局領導抓住這一主攻目標,多次與鎮賚縣縣委、縣政府領導溝通、協調,從“兩個體系”三級組織機構建設(縣、鄉、村)制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氣象政策法規、人工防雹增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從而得到鎮賚縣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09 年以來,鎮賚縣政府先后下發《關于加強農村氣象服務工作的通知》、《關于成立鎮賚縣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的通知》、《關于成立鎮賚縣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的通知》等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性文件16個;多次由縣委、縣政府專門主持召開了“全縣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會議”、“全縣人工防雹安全管理工作會議”,“全縣氣象災害信息員培訓會議”等會議,強化政府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積極落實財政資金,從2009年起,加大資金撥付力度,每年為氣象部門落實“三農”經費達50萬元。為鎮賚局在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3.3 重點提高氣象服務人員的業務能力
鎮賚局是國家農氣一般站,農業氣象人員隊伍、農業氣象知識匱乏,為此鎮賚局領導高度重視為農服務人才的培養和專業人員技術培訓工作,2009年以來,鎮賚局先后組織多人次到浙江德清、南京和河南考察、學習;組織人員第一批參加由中國氣象局干部培訓學院舉辦的“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骨干人員培訓班”;曾組織多人次省局業務技術培訓;通過學習、考察和交流,開闊思路和視野,提升了鎮賚服務能力和水平;健全了服務機制;加強了合作聯盟,增強了服務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習培訓,服務人員借鑒了先進單位的經驗與做法,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與農業專家、種植大戶以及農民專家互聯互通難題,提高了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和科技含量。
2012年服務人員又開展了“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接地氣”等系列服務工作。從2011年4月份開始到2012年10月份,進行田間調查、聯合調查等40余次,發放各類服務材料累計達30余期,受到百姓的歡迎。
3.4 重點提升特色產業服務水平
黃煙是鎮賚縣農業一大特色產業。它在鎮賚已生產20余年,已經成為裕民、強鄉、富縣的一項重要支柱。2012年全縣烤煙面積達到16667畝,有385戶、39個村、7個鄉(鎮)種植黃煙,預計2012年煙葉產量250萬公斤,上繳稅金達630萬元,是鎮賚縣農村經濟收入的一大支柱產業。為了鎮賚黃煙生產的發展,提高煙葉質量,提高煙農收益,助推鎮賚經濟快速發展,鎮賚局率先在全區開展黃煙產業特色服務,以開展黃煙生產保障服務為切入點,通過實地調查、了解黃煙產業氣象服務需求,做出有針對性的專項預測預報,全力做好黃煙特色產業服。從3月份到8月中旬,服務人員打破以往的服務模式和方法,開展“直通式”服務,利用手機、QQ群、電話等形式及時為煙葉技術人員和煙農提供專項服務達30余次。沒有因為天氣原因導致黃煙各個環節滯后,為鎮賚縣煙葉大豐收保駕護航。
3.5 預警信息實現全覆蓋
做好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提升現有農村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水平,是增強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建設的基礎條件。鎮賚局不斷完善監測功能、增加監測密度,逐步將全縣各地的自動雨量站升級為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在雷電多發地區開展農村雷電災害監測,推進“鎮鎮有站、預報到鎮”的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實現局地災害性天氣的觀測和預警。建立由縣局發布、管理和控制為中心,向鄉(鎮)輻射的氣象信息發布網絡。從2009年開始為全縣11個鄉(鎮)、6個示范村、1個示范校等單位安裝室內、外電子顯示屏25塊,為6個示范村安裝了大喇叭6個;以GSM短信和GPRS數據傳輸形式隨時發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信息,通過“平安之聲大喇叭”實現全縣鄉(鎮)、村、屯氣象預報服務全覆蓋,極大提高氣象服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重新修訂了氣象災害信息員隊伍,由原來的400人精簡為246人,基本覆蓋了全縣鄉(鎮)、行政村、中小學校和重點場所,以電視+廣播+電話+短信等手段,從而使各類氣象預警信息達到進村入屯,基本消除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的“盲區”,實現了預警信息全縣覆蓋。
3.6 氣象信息服務站實現全縣覆蓋
2010年鎮賚局通過“全縣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會議”為契機,在全縣11個鄉(鎮)、10個社區建立了氣象信息服務站試點單位。各試點單位通過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申報,通過氣象部門與縣應急辦聯合驗收,全部獲得了“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達標單位”證書。2012年8月24日,氣象局服務人員深入11個鄉(鎮),按照“六到位”標準,(即:職責落實到位、組織建設到位、隊伍建設到位、設施建設到位、應急準備工作到位、防御知識宣傳到位),進行了重新審核,對不符合要求和標準的鄉(鎮),對其進行整改,并要求各單位重新進行申報后,經審批,重新掛牌。從而實現了氣象信息服務站高標準的全縣全覆蓋。
4 結語
總之,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對于鞏固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好形勢、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業服務的基礎保障作用,把“兩個體系”建設作為鎮賚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部署,抓出成效,為鎮賚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范生曄,鎮賚縣氣象局,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服務方式和服務渠道;張鎖鐵,公主嶺市氣象局,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服務方式和服務渠道;姚志平,鎮賚縣氣象局,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研究開發氣象服務發布平臺;宋一民,白城市氣象局農氣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提高氣象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