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紅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而英語閱讀是幫助小學生達到總目標的重要技能之一。同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小學畢業時,學生的閱讀水平要達到二級標準。其具體目標為:能讀懂賀卡等所表達的簡單信息;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可是,在農村地區,這樣的目標學生能否達到呢?答案是否定的。農村地區學生缺少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導致語言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英語閱讀思維依然按照中文的閱讀方式進行,導致閱讀能力上不去。此外,有效閱讀方法的缺失也使得農村地區英語閱讀的狀況令人擔憂。所有這些差距帶來的結果不禁讓人深思。為此,我認為應從西方文化和課堂教學兩方面,針對問題進行閱讀教學的探究與實踐。
一、農村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
在農村地區,盡管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夠認識到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僅只是學習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用英語去交際,形成用英語進行閱讀的能力,但農村地區的小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
(1)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造成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出現偏差。
(2)在英語閱讀中,學生們受漢語閱讀習慣的影響,仍然按照中文的閱讀方式進行,影響對英語意思的理解,造成閱讀不暢,進而失去對英語閱讀的興趣。
(3)目前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地道英文書目擺在我們的面前,可是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仍亟待提高,學生中常常出現單詞都認識卻讀不懂英文閱讀材料的現象。
(4)缺少閱讀方法。
二、農村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探究與實踐
基于以上問題,我認為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究和實踐。
1.大處著眼西方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背后蘊含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傳遞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 Edward)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我國語言學家鄧炎昌、劉潤清是這樣闡述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應該指出,語言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故此,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教學,也是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會對學生正確理解閱讀中的句子造成很大影響。農村地區的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徑少之又少,因此這個重任只能落在英語教師的身上。為此,教師應該結合教材的安排,適時介紹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為順利閱讀英語文章減少阻礙。
1)交際文化與閱讀教學
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即使語言準確無誤,語法知識相當了得,有時還是會產生誤會。因此,對于學生而言,了解東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差異是非常有必要的。北京市平谷區第六小學艾小菊老師在講授北京師范大學版六年級教材“Redrock Bay Health Club”的第一課時,因為本單元涉及be doing表示將要做某事的語法知識,在此處設計了表演活動—— 一名學生在校門口見到正要出校門的外教Mary,出于禮貌跟外教老師打招呼,便說:“Hi! Mary. Where are you going?”(Mary, 你好!你將要去哪?)艾老師抓住契機問:“他這樣和外教打招呼可以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可以。”艾老師說:“這樣一句在中國人看來非常正常的語言,對于英美國家的人看來是很不禮貌的,他們會認為你在故意打聽他們的隱私。詢問去向是隱私,詢問姓名、年齡和收入等都屬于個人隱私。因為,英美人特別注重維護自己的privacy(隱私),這就更體現出東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內涵。”艾老師的講解,讓學生感知了英語的交際文化,使學生在閱讀中能更好地理解英語、運用英語。
2)飲食文化與閱讀教學
飲食文化與英語閱讀教學也是息息相關的。學生了解了英語國家的飲食文化對其理解語言是很有幫助的,而且更多地了解飲食文化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北京市平谷區第三小學李嬌老師在講授北師大版三年級教材“Hot Soup!”的故事時,為學生講解了相關的飲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樂學。開課伊始,學生看到這個題目時,覺得沒什么可要學習的,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李老師在這時候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用手指著soup問:“What does it mean?”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迅速答出:“湯。”李老師追問:“湯是怎么食用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喝湯。”李老師認真地點了點頭說:“沒錯,吃飯喝湯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但是在英語里,‘soup絕對不能‘drink。也就是不能說‘drink soup,而習慣說‘eat soup。”聽了老師的介紹,學生們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讓他們了解一下西方的飲食文化,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他們會覺得很自豪。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為后續的故事閱讀奠定了基礎。
3)民俗文化與閱讀教學
民俗文化,是對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和精神的文化現象。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用漢語去理解英語勢必會出現笑話,乃至錯誤。民俗文化與閱讀教學緊密相連,不了解西方文化,有時就不能正確理解故事中的語言。一次,在英語課外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材料中“You are a lucky dog.”這句話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全班學生都認為它的意思是“你是一只幸運狗”。我結合西方的民俗文化給學生進行講解:“在美國,狗是家庭成員,美國人愛狗、養狗已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美國寵物協會最新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近35%的養狗者將狗視為好朋友,約18%的主人把狗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或伴侶,他們中間許多人不僅將狗的照片掛在家中,而且每年圣誕節在給朋友和孩子挑選禮物時,也不忘給狗選上一件禮物。有的主人還‘投狗所好,不時地買冰激凌、蛋糕等犒勞他們的愛犬。甚者還要為狗舉行生日宴會,給狗做壽,寵物狗真正地被美國人‘寵了起來。所以,這句話在英語中的意思應該理解為‘你真是個幸運兒。”由此,我又補充了一些有關dog的用語:lucky dog(幸運兒),dog days(三伏天),It rains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而“狗”這個詞在中國人眼里多是貶義詞,例如:“叛徒走狗”、“四眼狗”、“狗仗人勢”等,都是用來形容非常討厭、憎恨的人。通過我的補充以及與中國文化的對比學習,學生在閱讀時就不會再出現理解錯誤。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讓他們明白了同一個詞或同一個句子在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中意義是不相同的,為他們以后的英語學習提供了借鑒。所以,學習和了解西方民俗文化,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
2.小處著手課堂教學
1)興趣材料引閱讀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培養小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亦是如此。我認為,要想讓學生有興趣,教師應該從閱讀材料的選取上下功夫,盡量選擇適合自己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以及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小故事。因為故事是有情節的,情節能調動孩子的情緒,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就像有的孩子喜歡看中文版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一樣,教師也可以幫助孩子們選取他們喜歡的童話故事,例如:英文版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三只小豬》等。教師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根據學生的需要為孩子自制童話書,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這本書只有老師有,書店買不到,圖書室也借不到。我還記得在北京會議中心培訓時,我區參訓教師自制的圖畫書My noodles一下子引起了我六年級兒子的閱讀興趣。
2)以讀代講抓閱讀
以讀代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我認為,學科教學的方法是相通的,是可以借鑒的。我們不妨也用這種以讀代講的方法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閱讀教學重在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體驗多種閱讀方式,掌握閱讀技巧,還可以根據多種形式的讀提出不同的問題,如:瀏覽文章把握大意;細讀文章解決重點問題;大聲朗讀體會英語語言;默讀文章內化語言知識;分角色讀表達文章情感等,讓學生通過“讀”來理解、積累、內化語言,讓學生在“讀”中領悟,在“讀”中學習,充分發揮以讀代講的作用。
3)技能指導重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重視閱讀技能的指導。讀文章猶如觀景,我們的眼睛不會只盯著一株花看,更不會只盯著一朵花看,那樣,看到最后,花還是花,都是獨立存在的。我們觀景也好,閱讀也罷,一定要迅速把視野擴大,這樣才能對全貌有所了解。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綜合運用閱讀技巧,獲取更多的文章信息的有效途徑。另外,我們還要告訴孩子不要有畏懼心理,不認識的單詞可以聯系上下文或文中的插圖理解。如:我在執教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材“Redrock Bay Health Club”第三課時的閱讀教學時,學生見到Tlachti這個詞后,有的停止了閱讀,東瞧瞧西看看,向其他同學投去了求助的眼神;有的學生與組內同學進行了交流,但仍然困惑,不知從何下手,因為這個詞太陌生了。此時,我告訴學生不認識沒關系,你應該跳過這個詞繼續閱讀,結合上下文的意思猜猜這個詞的詞義,結果,學生們紛紛猜測出它是一項體育運動。其實,個別詞語不理解并不會影響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我告訴學生:這就是閱讀時的猜詞能力,也是閱讀過程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閱讀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還有利于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但是,閱讀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長期性的活動,需要我們的堅持和努力。讓我們在漫長而又充實的閱讀教學中積累經驗,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北京市平谷區教育研修中心)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