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利
隨著學生所學知識與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逐漸變成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體驗中體會閱讀的樂趣,真正成為一個會閱讀、愛閱讀的人,這是學校與教師關注的焦點。英語閱讀課正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而設立的。雖然現在許多一線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我認為懸念設置法是有效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與手段。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表明學生的思維活躍在疑問的交叉點上。基于腦科學的視角,教師在教學中設置疑問,可以使學生的精神狀態由大腦皮層抑制狀態轉變為大腦皮層亢奮狀態,提高他們的學習興奮度?;谛睦硪暯沁M行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疑,制造懸念,給一些閱讀內容帶上神秘面紗,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引發他們進行探索的欲望,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懸念設置法
懸念設置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拋出問題,引發學生產生疑問,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牽住他們的思緒,逐步地進行引導,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懸念設置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分為設懸和釋懸,設懸是指設置教學懸念,釋懸則是對教學懸念進行解釋與回答。
教師采用懸念設置法進行教學是要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運用這一方法,根據閱讀故事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點展現意境、大膽質疑,可以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教師適時地設懸能夠有效地推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要抓住這些波折起伏或是能夠觸及學生內心深處的片段,在閱讀教學中設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一種期待,全身心地融入到文本閱讀中,培養與發展閱讀思維。
此外,教師采用懸念設置法,能夠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間,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且聽下回分解”中實現學習感情的升華。
二、設懸的主體
懸疑作為一種學習心理機制,是基于學生對所要解決問題的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而產生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適時地創設“懸念”,會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學生渴望不斷探索、追求知識的心理需求。教師提問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但歸根到底閱讀的主體還是學生,因此,設懸主體可以從教師逐漸地移到學生,學生之間互相提問,最終發展成學生自問。
例如,在小學英語圖畫書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這時學生就會自由地回答。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What is this story about?”最后,教師要詢問學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story?”
學生在英語閱讀活動中也會自己產生疑問,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不斷地解疑答惑,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在不斷質疑—驗證—再質疑—再驗證的循環中完成閱讀,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The easy job may not really be easy”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質疑,“What is the easy joy? Who did the easy job? How did they do the easy job? Why is the easy job not easy?”之后,將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借助這些問題,將故事的結構清晰地梳理出來。
又如,在學習Pilipala Town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know?”這一問題,激發學生對這一故事的興趣,引導他們自發地進行質疑,“Why is it called Pilipala Town?Who live in it?”等,并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疑問開始閱讀。學生會在一個個疑問中探尋答案。故事本身的答案與學生內心預期的答案會一次次地發生碰撞,這種碰撞無疑會增加閱讀內容的趣味性,而學生內心的期望與故事展現情境的沖突更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三、懸念設置法的應用
為了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考慮懸念設置法時要考慮懸念產生的時間及被解釋的時間。一般來說,懸念設置法通常會采用下列三種教學方式。
1.先設不答
先設不答是指教師在開始閱讀教學前對學生進行提問,但并不立即給予解釋或釋疑,讓學生通過閱讀來回答教師提問。這種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學習故事Body Language時,由于這個故事主要介紹的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其趣味性和情節性不是很強,學生易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在這則故事的閱讀教學前,我有意識地設置了一些疑問。例如,我會伸出一個手指頭,然后問同學,“I am a Japanese now. I show you this.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學生會猜“Very good”,會猜“No.1”,還有人會猜“Maybe it means ok”。對學生給出的種種答案,我一言不發,只是輕輕地搖頭,學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會迫不及待地詢問。看到學生如此的興致高漲,我又提出另一個問題,即“Do you know there is a kind of body language. Do you know it? ”此時學生的大腦在高速運轉著,尋找答案,甚至還七嘴八舌地交流起來。對孩子給出的種種猜測,我不會快速地作出判斷,只是輕輕地舉起這本故事書,告訴他們答案在這里面,可以從這里面尋找,與大家分享。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飛快地拿走故事書,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2.設后輕解
設后輕解是指在教師提出疑問后,可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引導和點評,但并不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請學生繼續閱讀故事尋找答案。這種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You are the swan in my heart一文開始介紹小鴨子由于外表丑陋,被兄弟姐妹及周邊的人討厭,自己很傷心。但媽媽告訴它說它是媽媽心中最美的小鴨子,到了晚上它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美麗的白天鵝。故事講到這里,我會適時地停下來,讓學生展開想象,小鴨子最后能否變成美麗的白天鵝呢?此時,學生就在兩條不同的線索上進行發散和思考,并給出切實可行的理由和方法。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適時地設疑可以給他們搭建思維發散的平臺,并在小組中暢所欲言,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為故事的推進出謀劃策。有的小組會這樣認為“She will become a beautiful swan because she wants to be a swan. She will do anything like a swan, also she will learn something like a swan. At last, she doesnt look like a swan ,but she will do anything like a swan. That is very important”;也有的小組會這樣說“I think she is a real swan. When she grows up,she will become a beautiful swan”;還有的小組會認為“If she has this beautiful dream, and she can work hard for that. We think her dream will come true. Also everybody will love her at last”。當然,也有小組這樣認為“She cant be a swan, that is her dream. It is not true”、“She cant be that. That is her mothers courage, not true”。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我會引導學生走入文本,了解故事的真實發展。帶著疑問、矛盾和沖突閱讀文本,會使得學生的求知欲更加強烈,對故事文本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和理性。
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情節波折之處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旨,實現學生在學習故事時的收獲最大化。同時,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邏輯性與發散思維,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3.設后釋疑
設后釋疑是指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通過與學生的討論,給出一個比較確切的結論。這種方式一般用在課堂教學的結尾,漣漪無窮,給人一種“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通過設置懸念,學生會留有進一步探索的未知空間。在學習The Little Frogs Beautiful Jump的結尾部分時,我們可以知道小青蛙跳出了井口。此時,我沒有將這節課畫上一個句號,而是巧妙地設置一個疑問,即“What can little frog do in this wonderful world?”這就會打破學生的定勢思維,使同學思路大開。
在故事的結尾,教師適時地設疑,讓學生在課外思考,是為了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更是為下堂課的課堂分享做好鋪墊,不但鞏固他們所學到新知識、新內容,還能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
四、結語
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與教學嘗試,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懸念設置法的使用要以學生為主體,有明確的目標,找準應用時機,盡量做到“精”、“度”、“新”。所謂“精”,就是設置的懸念要有針對性,要有分量,表現為懸念在內容上要緊緊圍繞閱讀材料,能夠在學生的頭腦中激起層層漣漪。所謂“度”,表現為懸念具有啟發性,難易適度,數量要適中。設計的懸念要有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所謂“新”,表現為設計的懸念要新穎,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實踐表明,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渴望探索、追求知識的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潛在能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增強記憶力、開拓思維,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英語閱讀的效率。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西苑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