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君+潘英飛
西安財經學院商學院
摘 要:文章從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應用等方面作為分析第三產業資本結構的主要方法。本文以國民經濟核算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為例,利用SPSS 軟件處理的結果來說明上述方法在評價第三產業資本結構中的應用。
關鍵詞:因子分析;第三產業增加值;資本結構構成
一、因子分析法
1.因子分析的原理。因子分析是選取少數幾個公共因子來解釋變量中的主要變化,假定有p個變量,且其b變異主要是由一些共同的因子引起的。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X1=b11F1+b12F2+…+b1mFm+ξ;……;Xp=bp1F1+bp2F2+…+bpmFm+ξp。式中:F = ( F1,F2,…,Fm) 它是不可觀測的向量;X=( X1,X2,…,Xp),它是由可測的p個指標構成的p維隨機向量。F為X 的公共因子;ξ為X 的特殊因子,包括了隨機誤差。bij 為因子載荷,它是第i個變量在第j個公共因子上的負荷,矩陣B 稱為因子載荷矩陣;
2.因子分析基本步驟。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驟:(1)構造原始矩陣,對其進行同向化及標準化處理,同時運用統計量檢驗判斷能否進行因子分析;(2)計算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根據公共因子的累計貢獻率大小,確定因子個數,求初始因子載荷矩陣;(3)如果主因子的含義不清楚,對初始因子矩陣作旋轉處理;(4)根據因子載荷大小進行公共因子命名和意義解釋;(5)將因子表示成原始指標變量線形組合,估計因子得分;(6)用每個因子的貢獻率做權數,給出綜合因子得分評價函數。
二、實證研究
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文件“第三產業各資本結構增加值”為例,其中變量包括年份,第三產業資本結構各個構成部分的增加值“交通運輸”“批發和零售業”、…、“其他”。
1.確定待分析的原始變量是否適合因子分析。因子分析需要選取具有共同特征的少數因子,這就要求原始變量之間有比較強的相關性,否則就無法進行。因此,在作因子分析時,需要對原始變量做相關性分析。SPSS 數據處理系統通過KMO 和Bartlett 檢驗來判斷變量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KMO 檢驗的目的是確定該數據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它通過分析觀測變量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相對大小來確定,其取值變化在0 ~1 之間,若KMO取值接近1,說明變量之間的相關可以被其他變量解釋,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 檢驗目的是確定所要求的數據是否取自多元正態分布的總體,若差異檢驗的F值顯著,表示所取的數據來自正態分布總體,可以做進一步分析。通過SPSS 軟件計算得到以上數據的 KMO檢驗值為0.860 , 因此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檢驗的F值等于0.000 , 表明所取的數據來自正態分布的總體。以下是:KMO和Bartlett's Test(表2)。
取樣足夠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0.860; Bartlett's的球行度檢驗近似卡方:755.124;Df :15;Sig :0.000
2.選取公共因子。公共因子的選取有多種方法,本文采用主成份法。主成份法中,累計貢獻率達到80%以上時提取的公共因子有效。如表3所示,第一個因子的初始特征值為5.943,大于1,方差貢獻率為99.056%。根據提取因子的條件——特征值大于1,本例只選出了一個因子。以下是:解釋的總方差(表3)。
成分: 1,2,3,4,5,6;初始特征值合計:5.943,0.047,0.006,0.002,0.001,
0.001;初始特征值方差的%:99.056,0.784,0.096,0.032,0.023,0.009;初始特征值累計% : 99.056,99.840,99.936,99.968,99.991,100.00;提取平方和載入合計: 5.943;提取平方和方差的% : 99.056;提取平方和累計% : 99.056
3.因子表達式。因子負荷矩陣用來反映各個變量的變異主要由哪些因子解釋。通過這個矩陣得出各變量的因子表達式: X1=0.991F1+ξ1,…,X6=0.998F1+ξ6。以下是:成分矩陣(表4)。
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其他。成分1: 0.991,0.998,0.996,0.991,0.997,0.998
4.因子得分及綜合排名。年份:1980到2011。因子得分F1:-0.
79419,-0.79252,-0.79053,-0.78706,-0.77814,-0.76289,-0.75339,-0.74161,-0.72136,-0.70148,-0.68946,-0.65896,-0.61592,-0.56557,-0.478
22,-0.40442,-0.34274,-0.27731,-0.21279,-0.15846,-0.0734,0.01912,0.11
346,0.22024,0.37622,0.55761,0.81123,1.2417,1.58985,1.89151,2.3641,2.9
1539。綜合因子得分;-0.79419,-0.79252,-0.79053,-0.78706,-0.77814,-0.76289,-0.75339,-0.74161,-0.72136,-0.70148,-0.68946,-0.65896,-0.615
92,-0.56557,-0.47822,-0.40442,-0.34274,-0.27731,-0.21279,-0.15846,-0.0734,0.01912,0.11346,0.22024,0.37622,0.55761,0.81123,1.2417,1.58985,1.89151,2.3641,2.91539。綜合排名:1980到2011排名依次是32到1。
從表中的綜合因子得分的數值來看, 得分值大的年份2011,
2010,2009,2008,2008,2007,它們的綜合因子得分值大于1 , 可見自2007年以來第三產業經濟發展很快,明顯好于其它年份的經濟發展狀況,說明自2007年以來第三產業資本結構構成較合理。而1980-1990, 這幾年的綜合因子得分的分值很低,說明80年代的第三產業經濟發展水平與近幾年相比要落后很多,資本結構發展不太成熟。90年以后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結論
盡管近年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很快,但我們也應認識到,速度的增長并不等于質量的全面提升。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緩慢與不合理,導致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失衡,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阻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此,我們在加強工業化改造,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也要制定有利于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優化第三產業資本結構。同時我們也應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引進高科技人才,以市場為導向,創新企業的發展機制,為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完善企業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俞梅珍.服務貿易協定框架下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及對策[J].經濟參考研究,2000(8).
[2]歐新黔.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3]《spss統計分析》.羅應婷、楊玉娟著.電子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