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京民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摘 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其不同設置和構建將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而成文法和判例法這兩種不同的制度構建,決定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格局。本文通過對成文法和判例法制度構建和各自價值的比較,結合虛擬經濟的發展特征和比特幣的法律性質,研究在虛擬經濟發展時期,成文法和判例法在填補法律空白的效率差別,從而說明判例法在推進經濟領域創新時的獨特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成文法的特性在效率和安全之間尋找平衡。
關鍵詞:虛擬經濟;成文法;判例法;比特幣;效率與安全
一、成文法與判例法對比分析及對虛擬經濟發展的影響
大陸法系國家主要采用成文法制度,成文法的表現形式為法律法條,是由擁有強制權力的國家機關指定認可的法律制度,以法德為代表。英美法系國家主要采用判例法制度,判例法是基于法院的判決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這種判定能夠作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據,以英美為代表。
根據以上定義,可以看出二者具有明顯差別,且各自均存在一定優缺點:
一方面,成文法法律規則明確,易于掌握和適用,具有學理性、系統性、確定性的和諧統一,對法官的要求相對較低,而與之相對,判例法重視對判例的引用,使得這些國家的訴訟越來越職業化和非普遍化,且法官造法可能會導致審判不公,其內在也缺乏合理性和統一性。
另一方面,判例法遵循先例,能夠實現同案同判,保障司法公平公正,而其在法律空白點實行法官造法,能夠靈活地應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新需求,而與之相對,法典化必然要求法律規范高度概括、抽象,難以擺脫語言模糊的影響,故很可能導致同案不同判,此外,成文法修改程序的繁瑣必然導致其靈活性差,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需要。
隨著兩大法系法律文化的趨同發展,世界各國的法律制度也在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不斷調整,在維護成文法法律地位的同時,承認判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在適合成文法調整的領域以成文法為主體,在適合判例法調整的領域提高判例的地位,增強判決的靈活性。
而虛擬經濟領域由于其特有的屬性和發展特征,往往在兩種法律制度的選擇上有所側重。以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為例,由于美國采用判例法制度,因此,其法律框架的構建相對寬松,法律風險較小,這使得美國金融界創造了多種金融衍生品,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金融創新,但正是這樣的自由體制,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發生。
近年來,比特幣作為虛擬經濟領域的一大創新突破登上歷史舞臺,它的誕生給貨幣的發行流通帶來新的理念,其理論上具有貨幣的一切特點,但能否在現實中使用這種貨幣,則面臨著法律地位和信用缺失、取證和補救困難、管轄沖突等法律問題,如何引導比特幣健康發展,并最大程度發揮其推動市場的作用,采用何種法律制度將帶來不同的運行效率。
二、以法律視角分析虛擬經濟的發展特征
虛擬經濟的本質是一套價值系統,包括物質價格系統和資產價格系統。與由成本和技術支撐定價的物質價格系統不同,資產價格系統是以資本化定價方式為基礎的一套特定的價格體系。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四個方面,以下,將從法律規范角度對這四種特性加以分析:
1.高度流動性。虛擬經濟是虛擬資本的持有與交易活動,只是價值符號的轉移。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其流動性很高。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股票、有價證券等虛擬資本無紙化、電子化,其交易過程在瞬間即刻完成。
這一特性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卻也提高了法律規范的難度,市場經濟要求效率,要求盡可能節約時間成本,而成文法則要求在行為前商事主體的活動必須加以規范和批準,二者之間不可避免會產生利益沖突,從而使得成文法難以適應虛擬經濟的高度流動性特征。
2.不穩定性。由于虛擬經濟自身具有的虛擬性,使得各種虛擬資本在市場買賣過程中,價格主要取決于虛擬資本持有者和參與交易者對未來虛擬資本所代表的權益的主觀預期,而這種主觀預期又取決于宏觀經濟環境、行業前景、政治及周邊環境等許多非經濟因素,增加了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
由于虛擬經濟的發展與政府政策等宏觀軟環境有很重要的聯系,因此,一國的法律制度對虛擬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以比特幣在中國的興起為例,在眾多市場參與者熱情高漲地抬高其價值時,人民銀行一紙公告“比特幣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其相關業務”便使得其價值在短期內下跌慘重。
3.高風險性。由于影響虛擬資本價格的因素眾多,這些因素自身變化頻繁無常,不遵循一定的規則,且隨著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交易規模和交易品種不斷擴大,使虛擬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變得更為復雜和難以駕御,非專業人士受專業知識、信息采集、分析能力、資金、時間等多方面限制,虛擬資本投資成為一項風險較高的投資領域,尤其是隨著各種風險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等大量投機性資金的介入,加劇了虛擬經濟的高風險性。
在成文法國家相對封閉的法律環境中,由于法律的約束能力很強,商主體一般采取保守穩妥的交易行為,因此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平穩。
4.投機性。有價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雖然可以作為投資目的,但也離不開投機行為,這是市場流動性的需要所決定的,電子技術和網絡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為虛擬資本的高度投機創造了技術條件。而越是在新興和發展不成熟、市場監管能力差,防范和應對高度投機行為的措施差的市場,虛擬經濟越具有更高的投機性,使得投資人可以通過短期投機,賺取暴利。
由于民法追求的目標是公平公正、協商自由,而商法的目標在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就有可能產生利益驅動下的過度利己行為,投機行為,而這種行為必然導致風險性增強,由此可見,法律規范要求在效率和安全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參考文獻:
[1]范健.從全球經濟危機反思現代商法的制度價值[J].河北法學,2009(8).
[2]許成鋼.法律、執法與金融監管——介紹“法律的不完備性”理論[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5).
[3]謝恩芝.構建中國的司法判例制度[J].人民論壇,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