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文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通過輿論引導、政策扶持、優化環境、創新機制等一系列措施給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取得顯著成效,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顯著提升,市場主體持續增加。2013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8006.79億元,民營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3%;全省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總量達到131.77萬戶,同比增長20%;注冊資本達到11586.32億元,增長31%。今年年初,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準入政策,創造條件支持民營企業多層次融資,并啟動新一輪民營經濟倍增計劃,不斷擴大民營經濟規模,提升民營經濟占比,明確到2014年底,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4200億元,民營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可以說,持續快速發展的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極其重要的支撐之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當前,全省面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進而轉入現代化建設階段的歷史重任。新的形勢、新的任務要求我們更應從戰略的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不斷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以民營經濟的大繁榮推動全省經濟的大發展。
一是認真完善相關政策并抓好落實。發展民營經濟,重在落實政策,規范政府行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機遇期,各級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切實制定并完善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構筑起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優勢。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原則,及時廢除現有政策中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不合理規定,加緊細化優化“過于籠統”的政策措施,確保具有可操作性。建立并完善政策宣傳培訓制度,把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宣傳和培訓工作重點,提高民營企業應用政策的水平,提升各級干部服務民營企業發展的能力。建立部門企業聯席會議制度,促進溝通交流,加強走訪調研,定期分析民營企業反映的涉及行政法規、政策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并著力抓好解決。當前,應以發展大數據平臺建設為契機,抓住中關村科技園落戶貴陽的機遇,借鑒北京中關村或其他發達地區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圍繞引進人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招商引資、產業集群建設等關系貴州省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研究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并切實抓好落實。
二是以制度保障優化發展環境。發展環境,是影響民營經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認真制定并完善相關制度,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提高投資人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度。建立發展環境評議制度,可委托社會組織對有關部門在市場準入、資源分配、項目審批等關鍵環節的執行情況進行定期評議。制定民營經濟工作考核辦法,強化對各級政府發展民營經濟工作考核。完善行政審批事項代辦制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普遍實行首問責任制、承諾服務制、限時辦結制、執法檢查報批制,實行“全程代理”或“一條龍服務”。完善各級黨委政府部門與企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有行業組織參加的民營經濟發展聯席會議,促進各級黨委政府與企業良性溝通交流。建立企業行政投訴救助制度,完善有民營經濟社會組織參與的民營企業投訴中心,真正讓民營企業遇到不公正待遇時,“敢說,說了又不怕”,讓有關職能部門接到投訴時,“敢管,管了能有效”。
三是以強化服務提高民營企業經營績效。大力實施人才興企戰略,增強民營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構建以企業家為核心、以企業管理團隊和科技研發團隊為支撐、以技術工人為中堅的民營企業人才供應鏈,提高人力資本使用績效;加強對民營企業管理層的培訓,建立各級政府分工負責的民營企業家培訓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各類培訓機構作用,通過開展專業培訓、講座論壇、組織考察等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培養企業樹立優質經營的理念,提升應對發展的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高的民營企業家隊伍;建立經理人才數據庫,鼓勵創建獵頭公司等高級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有針對性地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強化市、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能力建設,重點構建融資擔保、企業人才培養、代理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繼續堅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務企業,積極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服務功能,逐步完善各類服務機構的信息咨詢、技術服務、創業指導、市場開拓、法律服務等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加快企業規模擴張,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打造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推進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加大財政對技改項目的扶持力度。鼓勵組建中小企業技術聯盟,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享技術、信息、市場等資源,提高民營企業整體的綜合實力。發揮政府專項資金作用,通過購買服務和補貼等方式,建立中小企業技術需求市場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服務。實施品牌戰略,努力創造一批全省名牌、中國名牌、國際品牌,提高“貴州制造”市場占有率,提升貴州制造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
四是以創新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當下,“融資難(貴)”已經成為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成長壯大過程中揮之不去的煩惱。各級黨委政府應不斷加快融資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地方性民營中小商業銀行,在改善和加強金融監管條件下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建設融資擔保體系,成立政府引導,銀行、擔保、典當、風險投資機構和民營經濟共同參加的融資服務組織;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信用評級體系和符合市場原則的擔保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及獎勵機制,發展各類風險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開展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為企業融資提供第三方擔保,緩解民營企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加大對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的引導和扶持,選擇一批管理規范、前景看好、盈利勢頭良好的企業先行試點。加快中小企業上市步伐,重點推動規模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擔保資金管理制度,設立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有限公司,放大擔保的效益和擔保倍數,放大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間接引導、撬動社會資金共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五是努力形成并壯大民營產業集群。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和載體。我省也不例外,據了解,2013年納入貴州省100個產業園區成長工程的111個產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410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5%以上,產業集群優勢日益顯現。實踐表明,產業集群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引導和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必將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當前,要堅持集群發展,著力壯大民營產業集群,引進龍頭企業,做好園區規劃,實施示范工程,放大集群效應。要立足全省現有的產業園區建設實際,規劃建設專業產業園區,為民營經濟產業集群的形成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找準貴州的產業定位,建立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的公共技術支撐平臺,有意識地引導相關產品向上下游延伸,延長產業鏈,形成產業優勢。引進核心和龍頭企業,發揮其帶動和集聚作用,形成集群發展格局。規劃并實施全省產業集群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產業基地、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引領民營經濟發展的百億企業、千億集團和千億產業,加快產業聚集,努力放大集群效應。(作者系省政協委員、貴陽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 責任編輯/朱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