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焦焦+李建民
摘要:隨著農業不斷發展,農業勞動力轉移趨勢越發明顯。分析了農業勞動季節性轉移的特點,針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問題,提出了構建信息平臺的建設目標,并構建了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力季節性轉移信息平臺模型,從其構造原理分析了各項功能,創建了信息平臺運行機制。
關鍵詞:季節性;農業勞動力;云計算;信息平臺
中圖分類號:S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8-1924-04
Construting Platform of Seasonal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Information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KANG Jiao-jiao,LI Jian-m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usiness College,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was analyzed.A cloud computing-based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agricultural labor seasonal transfer was built and run.
Key words: seasonal; agricultural labor; cloud comput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農作物生長受到溫度、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農業勞動力在一年中是不均衡的,這種不均衡性就是農業勞動的季節性[1]。農業勞動力需求有數量和勞動時間季節性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勞動力的基本利用形式。
目前農民大多為“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休閑”的勞作方式,形成了現有條件下的農業勞動力剩余。根據農業部數據顯示,在目前4.33億農業勞動力中,約有1/3屬于剩余勞動力。有部分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服務業中,但就目前經濟發達地區所能吸納的勞動力總數也不過1 000萬人,只是剩余勞動力總數量的10%。從長遠來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最有效的途徑是挖掘農村內在潛力,依靠自己就地消化。根據農作物季節性規律,充分調動農業剩余勞動力,將剩余勞動力轉移至農業中,這種補給不僅有利于不同農作物的生長,同樣也充分調動了農業勞動力。勞動力轉移包括季節性農業勞動力轉移及區域性農業勞動力轉移,季節性轉移帶動了用工市場的季節性規律。農業這種季節性用工市場主要反映了結構性、區域性矛盾,憑單一個體解決季節性用工難問題比較困難。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農產品市場,還要把農業要素市場結合起來,農業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土地和資本。近年來,建立的全國性農業要素市場發展比較緩慢,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建立跨區域的勞動力信息發布平臺,通過信息公布可以實現產地和勞動力充裕地區的對接。
1農業勞動力季節性轉移現狀
近年來,農業要素市場的不健全阻礙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旺季勞動力不足,進而出現農業用工難等現象,影響了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阻礙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例如新疆地區棉花采摘季節,在本省及外省招收大量的拾花工,對于農業勞動力的需求量大、用工期短,然而實際棉花采摘勞動力不足。近幾年,每年平均有15萬人的缺口,由于人力資源的短缺,棉花質量及產量都受到了影響。農業勞動力的不穩定性給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難度,出現了用工荒等問題,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與生產效率。由于用工單位與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用工荒、農村剩余勞動力閑置等問題。果樹、林業在整個生產周期過程中,經歷不同的時期,在沒有機械工具的幫助下,嫁接、采摘等工作完全依靠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需求數量與需求時間都由相應農作物來決定,這種農作行為呈現了季節性趨勢。
隨著云計算時代的到來,在解決農業信息服務的問題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將改變農業信息服務的模式,為構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提供了新思路,將信息無障礙地送到農民手中。在農業勞動力轉移問題上,運用云計算技術,改變其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使用工單位與農戶實現無障礙溝通,并且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合理配置資源。農業生產過程中保障了人力資本才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跟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促進農業的發展。
2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2.1流動性較大
由于自然條件的客觀限制,高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存在季節性與周期性,對勞動力的依賴性強,在農業生產季節性的影響下形成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現象。不同農作物季節性勞動力需求在時間和勞動量等要求上都均不同,地域性的距離需要不同地區來補充勞動力。相應單位提前輸出人力需求信息,根據各種來源的用工信息,外來務工人員像候鳥一樣奔波于城鄉之間,在務工地與勞務輸出地之間流動。
2.2主動性、自發性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出現了新的階段性特征,多以農業剩余勞動力為主。這些農業剩余勞動力從事自家農業生產,同時還能滿足勞動力缺失市場,農村剩余勞動力出現了自組織現象。在農作物季節性及市場需求的影響下,形成了主動性、自發性的勞動力轉移。這一特點存在不可控因素,給勞動力轉移市場帶來了管理難度。
2.3人員素質不高
在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大軍中,農民占絕大部分,其文化程度不高,仍然使用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對電腦操作等不了解,導致接受信息慢、信息量少。季節性勞動力多為短期勞動,流動性強。在參與勞動過程中,不具備相應的技術與知識,在每個生產周期中,都要對新進成員進行培訓。
3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構建的目標
信息平臺構建目的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高效收集信息,降低信息傳遞成本,整合涉農企業信息資源,并實現與企業的對接與協調,易化信息操作難度,尋求及時便捷的信息獲得途徑,保障農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供給及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云計算技術,用工單位、農村剩余勞動力、政府等通力合作,引入市場運作機制,及時有效地發布用工信息、閑置農村剩余勞動力信息等。專家系統根據企業特點為農業企業設定不同的用工時間表及用工數量,農民通過手機等簡易的終端即可獲得所需信息。
4云計算背景下農業信息化服務創新模式
云計算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將信息技術處理能力整合成以大規模、可擴展的方式對外部用戶提供服務的一種計算方式,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得計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件服務[2]。與傳統技術相比,云計算有了很大的突破,用戶可利用互聯網,將所需程序運行在大規模的服務群中;也可將數據存儲在數據中心,不存儲在個人終端存儲。在任何地方、時間,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3]。
云計算相關技術主要有兩個方面:數據存儲能力以及分布式計算能力。在云技術的基礎上開展了各項云服務。常見的有四種類型:軟件服務(SaaS)、基礎設施服務(IaaS)、平臺服務(PaaS)、數據服務(DaaS)。在未來的云計算時代,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將有一個新的飛躍。將云計算技術運用到農業信息服務中,可將零散資源整合成極大規模的云數據庫,即可輕松實現無線存儲、超級計算、資源共享等功能[4],又可降低對客戶端的要求,綜合使用無線、有線網絡獲得所需資源和服務。
5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的構建與實現
根據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構建的目標,在網絡基礎設施和農業信息資源基礎上,運用云計算的統一信息管理平臺,提高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化構建水平,充分發揮信息平臺的作用,保障農業生產勞動力的需求,從而不斷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云計算環境下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見圖1。建立信息平臺的實現模型,就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理論方案。該模型的構建由基礎設施層、數據層、資源感知層、調度管理層、應用服務層、傳輸層、服務終端層及服務受眾層構成,實現服務平臺的資源整合、信息發布與管理、檢索與互動服務,并在用戶管理上實現單點登錄,統一認證標準等。
5.1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層要求提供各類信息資源管理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計算機等硬件公共設施來保障云計算的高速計算能力。
5.2數據層
數據層是按照統一的信息資源標準體系,利用云計算技術,對基礎設施層大量的數據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將異構的信息資源整合成相同類型的資源池,以便創造協同的工作基礎[5]。
5.3資源感知層
資源感知層主要功能有信息資源的采集、加工與審核,農業統計部門通過農業勞動力信息采集系統按照統一的格式,采集農村勞動力信息;涉農企業也可通過企業人力資源信息系統采集人力需求信息,農戶可自行通過網絡瀏覽,手機查詢等方式提供剩余勞動力信息,可將采集到的各類信息匯總上報,供編輯人員處理。農業專業人員和情報人員負責信息的編目、審核,按照相應的分類標準和技術標準進行信息資源的處理,實現信息的加工、處理、傳輸、共享等環節的規范化[6]。
5.4調度管理層
調度管理層保障了信息資源的有序共享,為用戶提供統一的入口并設置相應的管理權限,該層還要管理云計算的資源,并保障資源安全、有序傳送。
5.5應用服務層
應用服務層是實現信息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建立信息數據與用戶之間交互的橋梁,通過各種服務模式全面安全地為用戶提供交互信息。例如,利用農業專家軟件服務與數據服務分析出,某種農作物或者果樹的季節性勞動力需求情況;由于農民文化水平有限,終端知識欠缺,希望信息平臺能夠操作簡單、結果準確,所以在搜索平臺服務中建立集成搜索,易化搜索方法,當農民在系統中發出信息請求時,終端可將問題發送到云計算中心,由調度管理層動態分配資源,在所有信息中搜集結果,提高信息的準確度。
5.6安全控制
在信息平臺的構建中,對其進行各個級別的安全控制,保障信息的安全發布。為用戶提供咨詢、即時通信等服務,并建立互動的注冊管理。此時可將所得信息進行處理,形成統一的反饋信息發布到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上,實現注冊管理、后臺管理與交互管理的功能。
5.7信息平臺運行機制
為適應不同地區的網絡需求,利用互聯網、電信網、電視網,通過電腦、手機等服務器終端,將安全、有效的信息傳遞到企業或農民手中。終端不僅多樣化,而且其獲取信息的方式簡易化,只需完成簡單的數據處理功能,其余大量的數據在云計算中心進行處理和操作。
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轉移信息平臺將先進的云計算架構,基于互聯網遞送的服務模式、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三者相結合,通過成熟的SaaS運營系統,在政府、企業及農民之間搭建高速通暢的信息交互系統。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力季節性轉移信息平臺的運行機制可以簡單表述如下: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地區,農村勞動力可直接使用農業勞動力平臺獲取勞動力需求信息,涉農企業、個體經營也可發布勞動力需求信息等,前者與后者可在允許范圍內進行溝通接洽。對于已經實現一定程度區域農業信息管理的平臺,可采用農業勞動力信息平臺與區域信息平臺接口的方式進行信息溝通。該運行機制見圖2。
6云計算背景下信息平臺構建的優勢
6.1終端設備多樣化
終端設備在用戶與云計算中心的信息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負責信息的采集與呈現。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中,農業勞動力信息平臺大多是通過電腦呈現。然而農民受文化的制約,不能及時準確地定位信息。隨著網絡不斷發展,大量的新終端在信息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手機、數字電視等。傳感器、攝像頭等新型的信息采集終端也在改變著信息服務的模式。
6.2信息需求特色化
隨著信息量不斷增大,出現了信息冗余、信息過量等問題。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準確定位用戶的需求信息變得至關重要。云計算背景下在勞動力信息平臺中,為用戶提供集成檢索,便于準確定位勞動力需求信息以及相關資訊等,并提供相關培訓視頻或者圖片。
6.3信息平臺構建維護成本最小化
云計算背景下,用戶在短時間內通過支付少量費用即可獲得云計算中心中大量的信息服務,無需購買服務器,運用較低的成本即可獲得較高的收益。傳統信息平臺維護方式,經常對硬件終端設備進行維護、更新。云計算背景下,用戶終端配置多樣化,無需對相關硬件進行維護。云計算提供商會對其云端的服務器進行維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信息平臺維護費用。
6.4信息服務按量計費
云計算交付模式突出特點是資源的按需使用以及按量計費。農業企業以及農業勞動力在獲取信息服務上降低了成本,統一從云計算中心獲得所需資源和服務。建立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云中心,為農民用戶以及農業企業提供統一的信息服務,實現資源與服務的精確計費。
7小結
隨著云計算技術不斷發展,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的構建解決了農業人力資源配置和服務滯后等問題,并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實現云計算在農業中的普遍運用及這種信息共享模式的推廣,必須有可靠地安全保障,并且要同我國農村的網絡建設進程統一協調發展,這些都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賈文林,徐恩波.關于農業勞動季節性的幾個問題[J].經濟研究,1963(7):8-9.
[2]陳全,鄧倩妮. 云計算及其關鍵技術[J].計算機應用,2009, 29(9):2562-2567.
[3]張健.云計算概念和影響力解析[J].電信網技術,2009(1):15-18.
[4]王愛云.農村信息服務云模式探討[J].理論視野,2011(6):71-72.
[5]陳敏克,王晉寧,逯張禹,等.基于云計算的農業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建設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1(4):5-7.
[6]郭美榮,李瑾,秦向陽.農業信息服務云平臺架構初探[J].農業網絡信息,2012(2):15-16.
5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的構建與實現
根據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構建的目標,在網絡基礎設施和農業信息資源基礎上,運用云計算的統一信息管理平臺,提高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化構建水平,充分發揮信息平臺的作用,保障農業生產勞動力的需求,從而不斷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云計算環境下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見圖1。建立信息平臺的實現模型,就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理論方案。該模型的構建由基礎設施層、數據層、資源感知層、調度管理層、應用服務層、傳輸層、服務終端層及服務受眾層構成,實現服務平臺的資源整合、信息發布與管理、檢索與互動服務,并在用戶管理上實現單點登錄,統一認證標準等。
5.1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層要求提供各類信息資源管理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計算機等硬件公共設施來保障云計算的高速計算能力。
5.2數據層
數據層是按照統一的信息資源標準體系,利用云計算技術,對基礎設施層大量的數據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將異構的信息資源整合成相同類型的資源池,以便創造協同的工作基礎[5]。
5.3資源感知層
資源感知層主要功能有信息資源的采集、加工與審核,農業統計部門通過農業勞動力信息采集系統按照統一的格式,采集農村勞動力信息;涉農企業也可通過企業人力資源信息系統采集人力需求信息,農戶可自行通過網絡瀏覽,手機查詢等方式提供剩余勞動力信息,可將采集到的各類信息匯總上報,供編輯人員處理。農業專業人員和情報人員負責信息的編目、審核,按照相應的分類標準和技術標準進行信息資源的處理,實現信息的加工、處理、傳輸、共享等環節的規范化[6]。
5.4調度管理層
調度管理層保障了信息資源的有序共享,為用戶提供統一的入口并設置相應的管理權限,該層還要管理云計算的資源,并保障資源安全、有序傳送。
5.5應用服務層
應用服務層是實現信息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建立信息數據與用戶之間交互的橋梁,通過各種服務模式全面安全地為用戶提供交互信息。例如,利用農業專家軟件服務與數據服務分析出,某種農作物或者果樹的季節性勞動力需求情況;由于農民文化水平有限,終端知識欠缺,希望信息平臺能夠操作簡單、結果準確,所以在搜索平臺服務中建立集成搜索,易化搜索方法,當農民在系統中發出信息請求時,終端可將問題發送到云計算中心,由調度管理層動態分配資源,在所有信息中搜集結果,提高信息的準確度。
5.6安全控制
在信息平臺的構建中,對其進行各個級別的安全控制,保障信息的安全發布。為用戶提供咨詢、即時通信等服務,并建立互動的注冊管理。此時可將所得信息進行處理,形成統一的反饋信息發布到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上,實現注冊管理、后臺管理與交互管理的功能。
5.7信息平臺運行機制
為適應不同地區的網絡需求,利用互聯網、電信網、電視網,通過電腦、手機等服務器終端,將安全、有效的信息傳遞到企業或農民手中。終端不僅多樣化,而且其獲取信息的方式簡易化,只需完成簡單的數據處理功能,其余大量的數據在云計算中心進行處理和操作。
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轉移信息平臺將先進的云計算架構,基于互聯網遞送的服務模式、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三者相結合,通過成熟的SaaS運營系統,在政府、企業及農民之間搭建高速通暢的信息交互系統。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力季節性轉移信息平臺的運行機制可以簡單表述如下: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地區,農村勞動力可直接使用農業勞動力平臺獲取勞動力需求信息,涉農企業、個體經營也可發布勞動力需求信息等,前者與后者可在允許范圍內進行溝通接洽。對于已經實現一定程度區域農業信息管理的平臺,可采用農業勞動力信息平臺與區域信息平臺接口的方式進行信息溝通。該運行機制見圖2。
6云計算背景下信息平臺構建的優勢
6.1終端設備多樣化
終端設備在用戶與云計算中心的信息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負責信息的采集與呈現。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中,農業勞動力信息平臺大多是通過電腦呈現。然而農民受文化的制約,不能及時準確地定位信息。隨著網絡不斷發展,大量的新終端在信息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手機、數字電視等。傳感器、攝像頭等新型的信息采集終端也在改變著信息服務的模式。
6.2信息需求特色化
隨著信息量不斷增大,出現了信息冗余、信息過量等問題。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準確定位用戶的需求信息變得至關重要。云計算背景下在勞動力信息平臺中,為用戶提供集成檢索,便于準確定位勞動力需求信息以及相關資訊等,并提供相關培訓視頻或者圖片。
6.3信息平臺構建維護成本最小化
云計算背景下,用戶在短時間內通過支付少量費用即可獲得云計算中心中大量的信息服務,無需購買服務器,運用較低的成本即可獲得較高的收益。傳統信息平臺維護方式,經常對硬件終端設備進行維護、更新。云計算背景下,用戶終端配置多樣化,無需對相關硬件進行維護。云計算提供商會對其云端的服務器進行維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信息平臺維護費用。
6.4信息服務按量計費
云計算交付模式突出特點是資源的按需使用以及按量計費。農業企業以及農業勞動力在獲取信息服務上降低了成本,統一從云計算中心獲得所需資源和服務。建立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云中心,為農民用戶以及農業企業提供統一的信息服務,實現資源與服務的精確計費。
7小結
隨著云計算技術不斷發展,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的構建解決了農業人力資源配置和服務滯后等問題,并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實現云計算在農業中的普遍運用及這種信息共享模式的推廣,必須有可靠地安全保障,并且要同我國農村的網絡建設進程統一協調發展,這些都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賈文林,徐恩波.關于農業勞動季節性的幾個問題[J].經濟研究,1963(7):8-9.
[2]陳全,鄧倩妮. 云計算及其關鍵技術[J].計算機應用,2009, 29(9):2562-2567.
[3]張健.云計算概念和影響力解析[J].電信網技術,2009(1):15-18.
[4]王愛云.農村信息服務云模式探討[J].理論視野,2011(6):71-72.
[5]陳敏克,王晉寧,逯張禹,等.基于云計算的農業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建設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1(4):5-7.
[6]郭美榮,李瑾,秦向陽.農業信息服務云平臺架構初探[J].農業網絡信息,2012(2):15-16.
5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的構建與實現
根據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構建的目標,在網絡基礎設施和農業信息資源基礎上,運用云計算的統一信息管理平臺,提高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化構建水平,充分發揮信息平臺的作用,保障農業生產勞動力的需求,從而不斷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云計算環境下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見圖1。建立信息平臺的實現模型,就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理論方案。該模型的構建由基礎設施層、數據層、資源感知層、調度管理層、應用服務層、傳輸層、服務終端層及服務受眾層構成,實現服務平臺的資源整合、信息發布與管理、檢索與互動服務,并在用戶管理上實現單點登錄,統一認證標準等。
5.1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層要求提供各類信息資源管理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計算機等硬件公共設施來保障云計算的高速計算能力。
5.2數據層
數據層是按照統一的信息資源標準體系,利用云計算技術,對基礎設施層大量的數據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將異構的信息資源整合成相同類型的資源池,以便創造協同的工作基礎[5]。
5.3資源感知層
資源感知層主要功能有信息資源的采集、加工與審核,農業統計部門通過農業勞動力信息采集系統按照統一的格式,采集農村勞動力信息;涉農企業也可通過企業人力資源信息系統采集人力需求信息,農戶可自行通過網絡瀏覽,手機查詢等方式提供剩余勞動力信息,可將采集到的各類信息匯總上報,供編輯人員處理。農業專業人員和情報人員負責信息的編目、審核,按照相應的分類標準和技術標準進行信息資源的處理,實現信息的加工、處理、傳輸、共享等環節的規范化[6]。
5.4調度管理層
調度管理層保障了信息資源的有序共享,為用戶提供統一的入口并設置相應的管理權限,該層還要管理云計算的資源,并保障資源安全、有序傳送。
5.5應用服務層
應用服務層是實現信息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建立信息數據與用戶之間交互的橋梁,通過各種服務模式全面安全地為用戶提供交互信息。例如,利用農業專家軟件服務與數據服務分析出,某種農作物或者果樹的季節性勞動力需求情況;由于農民文化水平有限,終端知識欠缺,希望信息平臺能夠操作簡單、結果準確,所以在搜索平臺服務中建立集成搜索,易化搜索方法,當農民在系統中發出信息請求時,終端可將問題發送到云計算中心,由調度管理層動態分配資源,在所有信息中搜集結果,提高信息的準確度。
5.6安全控制
在信息平臺的構建中,對其進行各個級別的安全控制,保障信息的安全發布。為用戶提供咨詢、即時通信等服務,并建立互動的注冊管理。此時可將所得信息進行處理,形成統一的反饋信息發布到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上,實現注冊管理、后臺管理與交互管理的功能。
5.7信息平臺運行機制
為適應不同地區的網絡需求,利用互聯網、電信網、電視網,通過電腦、手機等服務器終端,將安全、有效的信息傳遞到企業或農民手中。終端不僅多樣化,而且其獲取信息的方式簡易化,只需完成簡單的數據處理功能,其余大量的數據在云計算中心進行處理和操作。
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轉移信息平臺將先進的云計算架構,基于互聯網遞送的服務模式、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三者相結合,通過成熟的SaaS運營系統,在政府、企業及農民之間搭建高速通暢的信息交互系統。基于云計算的農業勞動力季節性轉移信息平臺的運行機制可以簡單表述如下: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地區,農村勞動力可直接使用農業勞動力平臺獲取勞動力需求信息,涉農企業、個體經營也可發布勞動力需求信息等,前者與后者可在允許范圍內進行溝通接洽。對于已經實現一定程度區域農業信息管理的平臺,可采用農業勞動力信息平臺與區域信息平臺接口的方式進行信息溝通。該運行機制見圖2。
6云計算背景下信息平臺構建的優勢
6.1終端設備多樣化
終端設備在用戶與云計算中心的信息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負責信息的采集與呈現。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中,農業勞動力信息平臺大多是通過電腦呈現。然而農民受文化的制約,不能及時準確地定位信息。隨著網絡不斷發展,大量的新終端在信息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手機、數字電視等。傳感器、攝像頭等新型的信息采集終端也在改變著信息服務的模式。
6.2信息需求特色化
隨著信息量不斷增大,出現了信息冗余、信息過量等問題。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準確定位用戶的需求信息變得至關重要。云計算背景下在勞動力信息平臺中,為用戶提供集成檢索,便于準確定位勞動力需求信息以及相關資訊等,并提供相關培訓視頻或者圖片。
6.3信息平臺構建維護成本最小化
云計算背景下,用戶在短時間內通過支付少量費用即可獲得云計算中心中大量的信息服務,無需購買服務器,運用較低的成本即可獲得較高的收益。傳統信息平臺維護方式,經常對硬件終端設備進行維護、更新。云計算背景下,用戶終端配置多樣化,無需對相關硬件進行維護。云計算提供商會對其云端的服務器進行維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信息平臺維護費用。
6.4信息服務按量計費
云計算交付模式突出特點是資源的按需使用以及按量計費。農業企業以及農業勞動力在獲取信息服務上降低了成本,統一從云計算中心獲得所需資源和服務。建立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云中心,為農民用戶以及農業企業提供統一的信息服務,實現資源與服務的精確計費。
7小結
隨著云計算技術不斷發展,農業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的構建解決了農業人力資源配置和服務滯后等問題,并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實現云計算在農業中的普遍運用及這種信息共享模式的推廣,必須有可靠地安全保障,并且要同我國農村的網絡建設進程統一協調發展,這些都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賈文林,徐恩波.關于農業勞動季節性的幾個問題[J].經濟研究,1963(7):8-9.
[2]陳全,鄧倩妮. 云計算及其關鍵技術[J].計算機應用,2009, 29(9):2562-2567.
[3]張健.云計算概念和影響力解析[J].電信網技術,2009(1):15-18.
[4]王愛云.農村信息服務云模式探討[J].理論視野,2011(6):71-72.
[5]陳敏克,王晉寧,逯張禹,等.基于云計算的農業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建設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1(4):5-7.
[6]郭美榮,李瑾,秦向陽.農業信息服務云平臺架構初探[J].農業網絡信息,2012(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