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蓉,王莉莉,明榮華,任 然,劉 超,孟昭君,張雅芝,陳灝宇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湖北省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策研究
——以武穴市主要水稻、油菜產區為例
周 蓉,王莉莉,明榮華,任 然,劉 超,孟昭君,張雅芝,陳灝宇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對農業發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本文選取武穴市主要稻谷油菜主產區農戶為調研對象,通過運用經濟學、氣象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從理論與實證上考察氣候變化對農業以及武穴市水稻、油菜生產的影響,就未來氣候變化情景對武穴市水稻、油菜產量的影響進行模擬評估。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武穴市300戶農民調查問卷微觀數據的分析,深入了解武穴市農戶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措施,運用計量模型探討影響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行為的因素與適應性對策,對政府部門制定應對氣候變化、保證糧食安全生產的相關政策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氣候變化;適應性對策;氣溫;降水;保護性耕作
氣候變化正成為全球公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近10年來世界范圍的氣候異常給許多國家的糧食生產、水資源和能源帶來了嚴重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為此探討氣候變化適應性策略成為當前國際學術界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武穴市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炎熱,梅雨明顯,秋高氣爽,冬季較暖,氣候溫和濕潤,適宜于農、林、牧、漁全面發展,是一個復種指數高、生產水平高、科技含量高、種植特色優的多熟制農業地區;武穴曾先后被列為國家糧、棉商品生產基地縣市,長江流域雙低油菜開發項目示范區;本文選取武穴市主要稻谷油菜主產區農戶調研數據為樣本,研究氣候變化對武穴市農業的影響及相應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策。
武穴作為湖北省糧食生產重點地區,近六年來氣溫、降水等氣候都有較為顯著的變化,為探究氣候變化對該地區農業的影響,我們具體分析如下:
(一)近六年降水變化情況

圖1:近六年武穴市降水量變化情況
據武穴市氣象部門數據(如上表),總體來看從2007~2012年武穴市降水量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其中2007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31%,出現史上最為嚴重秋旱。本年度出現暴雨5次,分別在4、6、7月。2010年降水量偏多,較常年偏多20%,是2000年來降水量最多的一年。
(二)近六年氣溫變化情況

圖2:近六年武穴市氣溫變化情況
據武穴市氣象部門數據(如上表),總體來看從2007~2012年武穴市氣溫波動下降,而且降幅很大。其中2007年平均氣溫17.9度,比歷年平均氣溫偏高一度;2008年平均氣溫17.2度,比同期偏高0.3度。冬季出現罕見低溫持續雨雪天氣,對農業造成嚴重影響;2010年平均氣溫16.9度,與多年平均氣溫持平,極端最高氣溫40.1度;2012年武穴年平均氣溫正常,年平均氣溫接近多年平均,為本世紀以來最低。各個季節氣溫變幅較大,冬寒春暖盛夏熱,初秋天涼深秋寒。
(三)近六年日照時數變化情況(由云量反映)

圖3:近六年武穴市云量情況
據武穴市氣象部門數據(如上表),2007~2012年武穴市總云量呈上升趨勢,低云量有較小起伏,又由于日照時數與云量成反比,因此,近 6年來,武穴市光照充足,日照時數較多,這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農戶作為農業技術采用的微觀決策主體,研究適應性行為對于政府科學推行相關政策與技術具有指導意義?;?首先先了解了武穴市農戶對氣候的感知。
本文以武穴市主要水稻、油菜主產區農戶為研究對象,所用數據來自武穴市2個農業大鎮3個鄉300戶農戶,經整理, 獲有效問卷280份,樣本有效率為93.3%。其中農戶對氣候變化感知數據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一)氣象信息獲取渠道
氣象信息獲取31%通過電視,1.7%沒有了解,55.3%通過農戶交流,1.7%通過政府宣傳,10.3%通過氣象信息服務,這表明農戶氣象信息獲取主要憑借自身經驗和與其他農戶交流,信息可靠性與科學性差;武穴市政府對農戶氣象信息宣傳力度較弱,不夠重視向農戶傳播氣象信息來科學應對農業生產。
(二)農戶對氣溫變化感知情況。農戶對氣溫變化的感知情況分析得知,12.1%農戶感知氣溫明顯上升,67.2%農戶感知氣溫變化不大,17.2%農戶感知氣溫稍微上升,僅不到5%農戶感知氣溫下降,從農戶對氣溫感知狀況而言,近幾年武穴市稻谷、油菜主產區氣溫是呈上升趨勢,但變化并不明顯;大部分農戶感知氣溫變化不大,對氣溫變化感知不敏感。
(三)農戶對降水變化感知情況。農戶對降水變化的感知情況分析得知10.3%農戶感知降水稍微增多,3.4%農戶感知降水明顯增多,65.5%農戶感知降水變化不大,1.7%農戶感知降水明顯減少,19%農戶感知降水稍微減少;從農戶對降水感知狀況而言,近幾年武穴市稻谷、油菜主產區降水量變化并不明顯。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武穴市農戶對于近幾年氣候變化的感知與近幾年武穴市氣候變化的真實情況有很大差別,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農戶獲取氣候變化的渠道較為狹窄,因此拓寬農戶了解氣候變化的渠道是幫助農戶正確感知氣候變化從而做出有利于農業發展決策的關鍵。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土地退化,病蟲害加劇,農業生產自然風險進一步增大,對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基于此,我們通過探究氣候變化對武穴市農業的影響,進而探討能增強農業的適應能力的對策措施,以使農業生產不僅不受氣候變暖的危害,相反還能從這種變化中受益,進而為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和結構布局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和可供選擇的對策方案,保障農業繼續獲得可持續發展。
(一)氣候變化對武穴市水稻、油菜播種面積的影響

表4:武穴市2005~2011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單位:千公頃)

表5:武穴市2005~2011年稻谷與油菜總產量(單位:噸)

表6:武穴市2005~2011年稻谷與油菜單產量(單位:千克)
據武穴市統計年報數據(表4、表5和表6),2005年來武穴市水稻、油菜播種面積、總產和單產呈增長趨勢。6年水稻面積擴大2.58千公頃,增5.4%,總產增加1.06萬噸,增29.6%,單產增加530千克,增7.6%。6年油菜面積擴大3.91千公頃,增14.3%,總產增加0.12萬噸,增18.6%,單產增加120千克,增5.0%。其中2011年春播期間氣候條件惡劣,前期嚴重干旱,影響早、中稻正常播栽,中后期旱澇急轉,持續降雨影響早、中稻正常生長發育,致使2011年水稻面積、總產和單產分別比上年下降5.17萬畝、8.53萬噸和84.9千克。
(二)氣候變化對武穴市水稻、油菜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影響

表7:武穴市2005~2011年農村稻谷、油菜化肥農藥施用量(單位:噸)
據武穴市統計年報數據(表7),自2005年來,武穴市水稻、油菜的化肥施用量和農藥使用量不斷增加,而且增幅較大。6年化肥施用量增加了32960噸,增40%,其中磷肥和復合肥增幅最大,6年磷肥增加9917噸,增58.5%,復合肥增加9174噸,增54.4%。6年武穴市水稻油菜的農藥使用量增加了711噸,增幅達到了25.1%。這其中的原因除受氣候變化影響致使病蟲害增多以外,還受武穴市政府農業政策的影響。
(一)大力推進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
在氣候變化條件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可能會受到極大沖擊,而生態農業是協調環境和農業二者關系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力求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將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種植、畜牧業發展等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形成生態上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因此,挖掘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農業優勢,是農業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理想選擇之一。
(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在我國南方地區,水稻生長過程中降水過多或過少造成的濕害或干旱都會對水稻產量的提高有負面影響,所以要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基本建設,治理、維護水利工程,使庫、壩、堤、渠等設施充分發揮節水、保水、用水、集水協調一致的功效,以切實提高水稻生產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減災能力。武穴地區在水稻生產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突發性洪澇災害的發生及季節性干旱;由于水資源相對缺乏,水利設施相對落后,所以要注意增加水利灌溉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強節水灌溉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
(三)合理調整水稻布局
氣候變化使水稻長期的光能資源和熱量資源增加,復種面積擴大,復種指數增加,種植北界北移,因此,在武穴稻區北部選用生育期較長、產量潛力較高的中、晚熟品替代生育期較短、產量潛力較低的早中熟品種,充分利用日益豐富的熱量資源發展雙季稻是減緩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中部稻區可以根據不同的品種搭配,分為早雙季、中雙季和晚雙季;南部稻區的三熟制亦要有早中晚之分,從而通過調整品種布局來適應氣候變化、提高產量。
(四)強稻田水肥管理
種植制度及品種優化后,水稻生活力強,而氣溫升高使田間蒸發量加大,對水肥的要求也就更大。通過合理灌溉以水調溫,可以減輕低溫冷害和高溫熱害的威脅;同時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結構,可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并滿足水稻不同生育期對營養元素的需求。另外要加強病蟲害防治,由于氣溫逐漸升高,容易形成有利于病蟲繁殖的生態環境,應進一步采用綜合防治措施和高效低毒的農藥,并結合抗性品種及適宜栽培技術、生物防治等進行有效治理。
(五)農業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氣候變化導致農業氣象災害出現頻次增加,因此要注意進一步完善天氣預測系統,及時避免農業生產遭受損失。一方面要增加科技投入,大力發展農業氣象科學,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和計算機應用等先進技術和手段,加強氣候變化的監測和預警,提高預警預報能力,使各地農業部門遵循趨利避害原則,合理安排糧食生產;另一方面要加強人工控制天氣的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建設,特別對突發的洪災、季節性干旱及東南沿海地區的臺風。
(六)利用土地
科學合理使用土地是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必要條件,對濕地、荒地的開墾使用要有計劃,在合適地區推進退耕還林、退耕還濕等政策,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從而達到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協調一致的目標。
[1]武穴市2008~2012年油菜夏收生產總結 [Z].武穴市農業局,2012-06.
[2]武穴市2013年糧食生產形式分析[Z].武穴市農業局,2013-06.
[3]2012年武穴市農作物產量及在田作物生產情況[Z].武穴市農業局,2012-06.
[4]2012年武穴市晚稻生產形式分析[Z].武穴市農業局,2012-06.
[5]武穴市油菜病蟲害發生、防止及損失情況[Z].武穴市農業局,2012-06.
[6]武穴市2012年夏季糧油生產形式分析 [Z].武穴市農業局,2012-06.
[7]武穴市2012年早稻生產情況匯報[Z].武穴市農業局,2012-06.
[8]程杰,袁天遠.我國糧食生產函數與影響因素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392-395.
[9]丑潔明,葉篤正.構建一個經濟一氣候新模型評價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6,11(3):347-353.
[10]褚春雷.幾種方法在糧食產量預測中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8.
[11]《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發表[J].經濟發展與研究,2008,4(2):18-18.
[12]顧欣,梁平,周艷.黔東南凝凍氣候變化特征及災害程度評估分析[J].中國水利,2008(1):309-315
[13]李海濤,于貴瑞,等.中國現代氣候變化的規律及未來情景預測[J].中國農業氣象,2003(4):1-4.
[14]李明志,袁嘉祖,等.中國氣候變化現狀及前景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6-20.
[15]王爭艷,潘元慶,祝桂蘭,等.影響糧食生產因素的貢獻率分析及政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4):1690-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