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新松
摘要:無線集群通信是一種多個用戶共享信道資源的通信方式,可以實現一對多人通信,適用于警察、國家安全部門專用通信以及機場、海關、軌道交通、公交運輸、搶險救災等指揮調度系統,本文在對集群通信發展現狀分析的同時,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集群通信;專網;公網;POC業務1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軌道交通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隨著軌道交通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通信系統設備的發展,大量現代化的通信系統、設備出現在軌道交通項目中,如高帶寬的傳輸系統,數字集群系統,智能化的監控系統。目前國內無線集群市場的發展并不如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要的技術還停留在模擬技術水平,數字集群的應用較少,軌道交通行業因為起步較晚,數字集群得到了應用,但國內還停留在模擬通信階段。二是由于各集群使用企業為了滿足各自不同的使用要求,采用了獨立建設集群通信網絡的方案,所以眾多企業的集群網絡還存在諸多問題。三是可供選擇的集群系統數量有限,設備費用昂貴,后期維護成本高昂。
2產生以上局面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地方職能部門對頻率資源的監管乏力。盡管2001年信息產業部無線電管理局下發信部無[2001]518號《關于800MHz集群頻率使用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規定所有模擬集群通信系統在2005年12月31日之前必須停止運行的通知,但時至今日在已經具備共網條件的實驗城市,一些傳統模擬專網仍在運轉,當地無線電管理部門因為自身利益的原因,并沒有切實按照518號文的《通知》要求履行職責。
其次,市場需求不樂觀。和蜂窩移動通信用戶相比,集群用戶主要集中在公共專業領域,而集群手持臺和普通移動電話在功能上有著本質的區別,也注定集群通信的市場范圍有限,使用需求太少又影響了設備廠家進一步研制開發系統的熱情。目前國內主要集群通信主要還是以專網的發展為主,在數字集群領域基本讓國外廠商所占據,而采用TETRA系統占了絕大多數,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興GoTa和華為GT800應用很少。
最后,我國集群通信起步較晚,推廣很慢,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數字集群的應用相當普遍。因此國外的集群廠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國內集群市場也被這些國外通信巨頭占據,他們通過控制核心技術并設置專利等知識產權保護壁壘,內部接口不公開,技術開放性很差,系統和終端設備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也制約了中國數字集群的產業化進程和規模應用。
3無線集群通信技術的發展情況
從無線集群通信技術的發展情況看,無線集群系統市場近期將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肯定的說是三種模式:集群專網模式,集群共網模式,和公眾移動蜂窩通信的PoC(PTT overCellular簡稱為POC)業務模式。
集群專網模式,即用戶自己建設無線集群系統,架設基站,并自行維護的模式。這種模式用戶自主度高,使用方便,缺點是需要占用無線頻段,先期投入及后期維護成本高,話務量有限,浪費資源,性價比極低。這種模式是國家所不鼓勵的,但由于共網建設的滯后,仍然是目前主要的建設模式。
集群共網模式,由專業的運營商負責投資建網,進行維護,有需求的客戶通過繳納一定的費用來使用運營商的設備。這是目前業內普遍認可的一種形式,它的優缺點也很明顯,節省資源,設備利用率高,同時能夠減少使用部門的設備投入資金,降低維護成本,但由于產權使用及所有單位不同,需要在使用中明確責任,建立確保各方利益的使用制度,并做好溝通。但限于許多用戶是國家背景,由于有國家做后盾,花錢不心疼,僅考慮部門和行業的利益,不算大帳,造成重復投資和資源的浪費,也造成共網模式的發展緩慢。
POC業務模式,是現有公眾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無線增值業務。PoC業務依托于公眾移動通信系統,采用VoIP技術,通過IP數據信道來傳送語音信息,目前做的比較好的如中國電信的“天翼對講”,它是三種模式中通話性能最低的,完全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它的運營模式和集群共網模式相似,但對終端用戶來說零投資、零維護費用,要做的只是購買定制的移動終端,支付數據通信費用。
4長遠發展趨勢
從長遠發展趨勢來看,政府投資的專網建設后期問題會越來越多,因為主流市場為國外廠商幾乎壟斷,除了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高額的設備投資建設費,給使用單位后期的維護帶來了不小的負擔,而設備壽命終了又給本來就不富裕的運營成本上狠狠的增加了高額的后期改造費用,特別是維護資金問題越來越突出,資源浪費,后期維護費用高企,因投資維護成本高,最終必定被放棄。
公網模式是國家推薦的方式,他的低成本投入,低維護費用本應是市場所需要的,但由于各行業間意識差別,運營商先期投入太大,盈利困難而使得它的發展也非常緩慢,從運營商的實驗情況來看,目前僅有中國衛通在濟南、南京及天津開展了中興基于CDMA技術體制的GoTa共網商用實驗。
5結語
POC業務是這兩年新近出現的事務,他具有其它兩種方案不具備的優勢,由于依托于移動公網,他是移動運營商既有移動業務的補充,因此運營商投資非常少,所以它對用戶量要求不像公網方案那樣迫切,運營成本遠遠小于專網方案,如果移動運營商能夠在通話質量上提供更大的技術保障,它是集群用戶升級改造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斌.數字集群網絡邊界小區的頻率規劃[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6(34):48-48.
[2]王貴金.無線通信在鐵路的應用[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1(1):96-97,102.
[3]趙榮黎.我國專用移動通信的發展戰略[J].當代通信,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