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萍
摘 要:構建和諧新疆和兵地經濟融合發展為重構兵地民族關系提供了重大機遇,從本質上看,重構是實現能動反映的內在機制。目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結構轉型,實際上就是國家這一社會單位內部各種社會組織、社會群體之間關系的調整和重構。
關鍵詞:經濟融合;重構;兵地民族關系;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019-02
構建和諧新疆和兵地經濟融合發展為重構兵地民族關系提供了重大機遇,兵地雙方在自覺服從和服務于新疆工作大局過程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明確重構和諧兵地民族關系的現實意義,并對新時期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檢省,將促使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一、兵地經濟融合背景分析
就新疆兵地多元民族關系而言,隨著兵地融合經濟發展的加快和國際風云的變幻,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對于兵地經濟融合發展,中央對新疆工作指導思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04年,在黨中央下發的《中共中央關于新疆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總體工作部署》中,中央特別提出了關于兵團的工作的指導意見,即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增強兵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進一步加大對兵團的投入,加快兵團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兵團城鎮化建設。加強兵地之間的協作,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整合優化兵地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支持兵團參與新疆油、氣、煤炭等優勢資源的開發,大力發展兵地融合型經濟。隨后,自治區和兵團各級干部都傳達和學習這一文件,并將其作為黨員先進性教育教材,進一步加強了兵地干部思想教育。溫家寶同志指出,兵團要加強與地方的經濟聯系,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加強兵地之間合作,發展兵地融合經濟,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繁榮。這一具有很強針對性的重要指示,對新疆區域內兵地經濟融合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也必然對壯大兵團實力、推動兵團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二、經濟融合發展推進兵地多元民族關系的重構
1.重構兵地和諧民族關系是增進社會交流、實現兵地共贏的各族群眾共同利益需求所在
當前,兵地要通過聯合、融合發展增強效益和效率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依據新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不難推測在市場經濟的融合驅動力下,兵地雙方只有都意識到不斷增進兵團和地方各方面交流,在相互體諒、協商解決爭議問題中重構兵地多元民族關系,才能實現市場共贏。兵團計劃單列以來,在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勢下,著力引導兵地社會的諸多共性方面良性健康發展,促進兵地民族關系和諧發展也成為時代要求。
另外,從社會公共利益需求角度看,長期以來,經濟上互市方便了兵地群眾職工生活,兵地社會文化、民族文化間的互相汲取、吸收和影響,各具特色的發展優勢成為豐富、創新兵地文化的動力,如兵團的農資技術優勢已使兵團農資銷售遍布全疆,且兵團有特色軍墾文化;而地方有民族特色的各種織毯、絲巾、皮帽、制刀等先進工藝,以及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歌舞、服飾和餐飲文化,如“十二木卡姆”、“維吾爾刀郎文化”和“馕文化”等,這些都是兵地各民族發展共同需要的。兵地社會生活中,教育、文體、衛生、交通、就業、社會建設、管理和對社會團結安定的期盼等,這些都關乎兵地群眾最直接的共同利益。這種社會需求因素進一步要求在經濟融合趨勢下發展和諧兵地民族關系。
2.重構兵地多元民族關系有利于化解矛盾、達成共識、解決好發展中的溝通不暢問題
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構建和諧新疆、和諧兵團提出了新的指導要求,特別在引進人才和項目上將面對共同外部市場環境,這促使地方和兵團的各級黨政、各部門(單位)都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更深刻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兵地共建、促進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在共同研究中解決融合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拓寬融合發展的新領域和新局面。通過增進溝通,了解彼此優劣勢,對于創新管理體制,轉變機制和領導觀念,促進雙方在競爭求發展是極其有利的。應該承認仍有一些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和矛盾存在。在目前的兵地共贏發展的趨勢中,重構和諧兵地民族關系就是理順兵地關系和解決兵地矛盾問題的同步過程。因此,在新形勢下,重構兵地民族關系,就必須弄清思想,理清問題癥結,通過教育引導,達到團結目的的過程。要在共同協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中,不斷創新屯墾戍邊模式和管理方式,激發內外部社會活力,探索兵地和諧的屯墾戍邊有效實現形式。
3.重構兵地多元民族關系是合力打擊分裂勢力、履行好屯墾戍邊使命的重要保障
過去,由于兵地關系不和諧引發的矛盾問題對雙方都不利,也與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相悖。尤其是兵地都有中央賦予的屯墾戍邊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責,這決定了重構和諧兵地民族關系,就是合理確定中央、地方以及兵團的關系,并使三者關系形成和諧動力,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不動搖,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關注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完善兵民聯防協作機制,與各種分裂活動及敵對勢力做堅決斗爭,處理好各種社會性事件。新時期,重構和諧兵地民族關系已成為大勢所趨,重構和諧兵地民族關系,就是促使兵地社會形成合力的過程。將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兵地社會屯墾戍邊的使命,更有利于雙方開展對“三股勢力”的斗爭,創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發展局面。在保障兵團順利實現新型工業化發展和農業產業化以及和諧新疆進程中,和諧的兵地民族關系必將增進兵地各民族團結,在打擊分裂勢力方面凝聚人心和力量,更有助于邊境的安定和維護祖國統一。
4.重構兵地多元民族關系是優化兵地各民族社會心理、構建和諧新疆的關鍵
新時期,人的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應確立符合社會主導價值準則的心理導向,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導機制。而對于構建和諧新疆,準確把握各階層的思想情緒和滿意度,盡可能使兵地各地區、階層、群體、民族處于相對滿意的程度,并不斷優化社會心理則更為關鍵。當前,和諧的兵地民族關系將為兵團社會發展創造新的契機,為繁榮新疆社會和再造輝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與和諧的社會心理氛圍。
同時,由于兵團是在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管理體制下,一方面要履行屯墾戍邊社會職責,另一方面要實現發展經濟壯大兵團的目標,且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既要保證推進大企業集團整體事業的發展,又要讓兵團正在形成的多元化利益主體煥發活力,致使在落實政策方面,存在長期的準軍事化的集權性領導管理方式的隱患,加之一些消極的兵團外部輿論、兵地政策差異引發的利益不平衡、兵地收入差距擴大矛盾等問題,勢必會影響兵團社會的各民族群體心理和民族關系。職能不完全更使得兵團的各級領導管理方式因缺乏規范而主觀隨意性大,在人性化方面較地方而言存在差距,進而形成在多級管理體制中的管理成本高、效益低的不良局面。兵團社會管理負擔相對重,容易產生“不平衡心理”,這些方面的差異會產生兵團人才流失、職工隊伍不穩定的負面影響,也會制約兵團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因而,重構兵地多元民族關系是加快兵地融合發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兵地實現人性化管理和建設和諧新疆的關鍵。
三、對重構和諧兵地民族關系的問題檢省
新世紀里,兵地經濟融合發展,社會文化的緊密溝通以及管理體制上形成的共識極大地促進了和諧兵地民族關系發展,也為構建和諧新疆創造了絕好的內外部社會環境。當前,重構兵地多元民族關系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但也應該承認仍存在一些涉及思想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問題和矛盾,需要我們不斷進行問題檢省,表現如下:
1.在思想上,兵地社會仍存在對兵團認識上的誤區
由于兵團的組織形式的特殊性,在一些領導的思想里仍存在憑個人經驗處理兵地關系的舊觀念;地方上的一些干部群眾并不了解兵團發展的歷史,或不明確兵團的地位作用,這種認識上的錯誤影響了很多人,也給了地方民族主義攻擊和反對兵團的借口;實施西部大開發時期,甚至有些地方民族主義分子還公開散布排斥兵團、抵制兵團的發展及兵團參與國家資源開發的言論。如今,中央和自治區給予兵團大力支持,但完全糾正社會上對兵團特殊體制下發揮的作用存在的誤解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在兵地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消極的社會心理
新時期,兵團職工隊伍的素質參差不齊,年輕的“80后”移民較多,而且由于兵團的組織形式的特殊性,在一些管理機制方面與地方不同。至今很多包括銀行、電信等有兵地交流制度的直屬企業人員并不了解兵團和兵團發展歷史,不知道兵團的重要作用。因而,兵地民族關系的和諧,仍需要各方面的不斷努力。當面對困難和問題,有些人對兵團在相對計劃的體制下,又要與市場接軌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在兵地社會訪談調查中顯示,一些人認為職工和農民沒有差別,特別是經濟發展緩慢影響人們對兵團社會地位和作用的認同。還有人認為兵地融合就是將兵團兼并。一些兵團干部也由于受到兵團過去“意氣風發、無私奉獻”的精神鼓舞,而對兵團后來發展緩慢而灰心和底氣不足;一些人認為地方始終是新疆的“主體”,兵團是“協助地方搞建設的客體”,沒有將兵團納入新疆社會長期發展范疇,表現在移民的社會心理迷茫、自卑,行為也短期化。致使兵團因特殊體制在發展中有人才流失和人員不穩定的困擾。
3.在兵地管理機制協調方面,還有許多現實問題需要共同解決
目前,兵地間還有許多涉及法律權限、民主管理的規章制度亟待完善;兵團的特殊使命及貢獻需要新疆各族人民的認可;一些兵地之間社會利益關系需要理順;而今后兵地還將面臨更多的矛盾問題,即今后缺地少水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民工流動問題,需要兵團和地方兩方面的共同努力。另外,兵團具有部隊的框架、政府的職能、企業的特點。在機構設置上卻比地方缺少人大、政協組織。在社會管理層面,盡管已經形成的兵團師與地方市共建的城市模式,但在社會管理職責劃分中還有許多涉及管理權限和利益劃撥的問題需要共同協商解決。
4.兵地干部交流還停留在短期的相互掛職層面
目前,兵地干部交流更多的是地方干部,尤其是少數民族干部到兵團來擔任領導職務。而兵團與地方交流的干部數量和時間都很有限。這樣的局面不利于兵團系統的干部隊伍建設,應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實現全方位交流。尤其讓兵地的干部互換角色擔任領導職務,才能在重構和諧兵團民族關系中增進溝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