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明 閆靜 王辰
摘 要: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進行說明,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中,應揚棄“應試教育”教學理念,實施“素質教育”;摒棄“灌輸填鴨”教學模式,踐行“雙邊互動”;并圍繞自我修養、心理貧困、感恩情懷和健全人格等教學內容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292-03
從2001年開始,筆者在遼寧師范大學給本科生開設全校公共選修課:“關注心理健康”。到目前已經過去十年多了。在授課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有的還特別嚴重。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基本的是缺少哲學,特別是人生哲學的基本素養——這是維護心理健康的“歷史背景。”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大學生綜合素質偏低,既不能正確認識他人、社會,又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這樣,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本文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講授內容提出看法和意見,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使其提高綜合素養,特別是心理健康素質,成為服務社會、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材。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倡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在當今社會,對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或途徑有不少,諸如由輔導員主持的心理健康專題班會、各專業導師心理輔導、校學生會心理健康干預、開設心理咨詢場所、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類課程等等。在所有的這些渠道和途徑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類課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無疑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角色。
“關注心理健康”課程,是遼寧師范大學自學年制向學分制轉變以來,由筆者主講的首批供全校各年級、各專業選修的公共選修課。這門課程已歷經了十多年歲月的洗禮,是伴隨著新世紀的腳步成長起來的——開課班級從每學期一個班到現在的每學期三個班、一學年六個班;教學條件從原來的“一窮二白”到現在的教材、教案、多媒體課件一應俱全;選課人數從原來每學年100多人到現在每學年500多人等等。這些年來,雖然付出了許多心血,但看著“關注心理健康”課程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內心還是十分欣慰!回想走過的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歷程,筆者談幾點體會和看法。
(一)從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理念來看,揚棄“應試教育”,實施“素質教育”
要實實在在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真真切切踐行素質教育。在每學期第一節課上,就強調一種觀點:即使把“心理健康”的概念背得滾瓜爛熟,也并不代表自身就“心理健康”了。為此,要把“心理健康”的理念融化進自身的血液里,內化到自身的言談舉止中,成為自己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里,堅決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在“授業”的同時,重“傳道”,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真真切切踐行素質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用一副對聯說明就是:多善多樂多福氣;好年好月好日子!橫批:心理健康。這讓學生受益匪淺,因此獲得師生廣泛好評。
本課程布置的作業內容也與眾不同:圍繞“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今后要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這一主題內容來寫,題目自擬。諸如部分學生的題目:“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自我反思”;“關于我這二十年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審視自我、放眼未來”;“憶往昔”;“天空沒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找一個夢想讓自己追求”;“似水年華、活在當下”等等。許多學生在作業中說,“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感謝老師給我一次反省的機會”;“這是我最愿意寫的一次作業”;“這次作業就像和老師談心,我在解剖自己”等等。有不少學生的作業事實上成為其今后人生歲月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
我們應該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如果說醫生要面對病人,那么,教師就應面對學生。有不少教師平時敷衍教學,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所謂的“科研”上;不是“培養人才”,而是“忙于科研”,那就應該被稱為“研究員”了。這就遠離了“教師”這一稱謂的真正內涵。作為教師,無論是助教、講師、還是副教授、教授,其內涵與實質都在于“教書育人”!具體到本話題,就是要踐行素質教育,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綜合素養。
(二)從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來看,摒棄“灌輸填鴨”,踐行“雙邊互動”
作為現代社會或者說是新世紀的教師,一定要根據課程的不同內容,重視師生之間的“雙邊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使課堂變成學生腦海中的美好回憶。由筆者主講的“關注心理健康”課程,努力打造類似央視“實話實說”欄目的風格特色,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鋪設一個良好的平臺、為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思想架起一座橋梁。在“雙邊互動”中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教師的教學主導性,并使二者有機統一、和諧發展。這也是本課的一大特點:民主氛圍、自由發言、寬松互動、放松身心!
心理健康教育主講教師要認真組織教學,不能太隨意,放任自流。作為教師,不要把日常的教學等同于做學術報告。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過分“投入”,沉浸在“自我”的思緒中,而忽略了授課對象——學生的接受和反饋情況,要和學生及時進行溝通——包括平等的對話、思想的溝通、眼神的交流等等。
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在教學上多下點功夫,多費點精力,多琢磨、多研究、多改進,教學水平及教學效果就會有明顯改觀。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就會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和自身素養與品位。倡導多賞識、多鼓勵,而不是多批評、多處罰。教師鼓勵和溫暖的目光是學生成長的太陽,它可以讓學生積極、健康地成長。筆者始終相信:真誠、坦率的交流比“刀切豆腐”更會讓人心生感動!
(三)從授課效果和學生的反饋來看,出現了“互利雙贏”的良性循環局面
這里的“互利雙贏”是指: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心靈減負、健康升級,綜合素養有質的提升和飛躍;另一方面,獲益學生之間的口碑相傳,認為“不上心理健康課是一個特大的遺憾”。這反過來促成了“關注心理健康課”的“走俏”,從而發展得越來越好。為此,無論是對學生而言,還是對“心理健康課”而言,都有顯而易見的好處。這就是“互利雙贏”!
在十年多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不少同學說:“我的心理素質有了明顯提高”;“聽老師講課真是一種享受,我們疲憊的身心得以舒展和放飛”;“咱這心理健康課真有點‘實話實說欄目的感受”。有不少學生在結課作業中寫到,他們很慶幸能夠選上“關注心理健康”課,一點都不后悔!并提出建議說,這門課程應該改成公共必修課。
現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關注心理健康”課程,在學校、學院和教務處的關心、支持下,在眾多教師和學生們的參與、鼓勵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未來的歲月里,正像許多師生們期待的那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關注心理健康”課程將不斷完善,發揮更大的價值。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倡導的基本教學內容
在目前市場化的社會背景下,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由于生活方式節奏加快,升學、找工作等競爭壓力加大,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它主要表現在自我修養、心理貧困、感恩情懷以及人格完善等方面,在人生的舞臺上找不著“北”。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還面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比如……如何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更好地應對人生和社會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深入研究,采取措施,不斷推進。”[1]
筆者目前開設的“關注心理健康”課程所設置的七個專題[2]就是專門針對這些問題的。這七個專題是:像經營事業一樣經營健康——人生幸福的智慧點;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人生舞臺的基石點;自我評價與自我迷失——人生定位的關鍵點;情緒與心情——人生苦樂的晴雨表;愛情與婚姻家庭——人生幸福的嘹望哨;性心理與性教育——困擾人生的敏感點;品味人生與感悟生活——把握人生的平衡點。期末考查就圍繞上述內容讓學生放松身心、實話實說。
在上述所有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時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關鍵的內容是:加強人生修養,培育健康心理,構造健全人格。下面就圍繞這一內容分幾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一)加強自我修養
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大學生的自我修養是決定其心理是否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學生,必須調整好自我觀念,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能接納自我和不斷完善自我,并且能夠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理平衡。
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一個人若種植信心,他就收獲品德”。而一個人若種下驕傲自負的種子,它必將收獲苦澀失敗的果子。作為大學生還應明白,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諧的狀態下,才能發揮出最佳水平。人們常言這樣一個道理:護短、護短,越護越短;揭短、揭短,揭短不短。護丑、護丑,越護越丑;亮丑、亮丑,亮丑不丑。社會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大學生所應該做的,是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和方式,發展自己的特長、培養自己的素質,而不是隨大流、趕時髦。如果盲目地去追隨別人,去適應別人的標準,即使我們的目的達到了,剩下的也只有空虛和遺憾,而一旦失敗,則脆弱得不堪一擊。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當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正處于性成熟期的大學生在性道德及性行為方面非常容易出問題。近幾年,在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通過網絡介紹在校女大學生賣淫的犯罪團伙,就是例證。要使大學生性心理和性行為得以健康發展,就應該知道并且深刻領悟人類性道德的基本內容和特點,這是指導人們性行為的最根本的原則,即“相愛原則、無傷原則、自愿原則和婚姻原則”。[3]
在實際生活中,多數大學生能夠遵守性道德原則,使自身的性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和倫理秩序。然而,有部分大學生卻不是這樣。他(她)們要么違背了性道德原則,要么就是有性行為異常的表現。無論是對女生還是男生來說,那種沒有絲毫羞恥感、用貞操的喪失以及性欲上的放縱換取物質上的富足與肉欲上的快感的行為,從根本上講應受到人們的鄙視和唾棄。
(二)培植心商,杜絕心理貧困
筆者在十多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于心理健康問題有著切身的體會:如果身體不好,就有可能出廢品;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就有可能出次品;如果心理不好,就有可能出危險品!
父母給了我們每一位大學生最初的健康。當然,它是生理和心理的完美統一,是靈與肉的有機結合。這有點像銀行存款,應該想方設法讓它保值、增值,千萬當心不要讓它破產。一條鎖鏈,最脆弱的一環決定其強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決定其容量;一個人,素質最差的一面決定其發展。這其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往往成為“木桶中最短的一片”。這在當今社會尤其如此。
近些年來,有不少心身醫學專家倡導培植心商(PQ)的大健康理念,其要旨是指:個體所具備的保持良好情緒狀態、調適精神壓力、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心商水平較高的大學生能夠從容應對大千世界的變化發展,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指數。
在當今“物質”越來越富有的新的時代,一些人的內心世界卻越來越貧困;在他們的口袋日漸膨脹的同時,腦袋卻在長草!他們的精神家園已經很久疏于打理了。現實社會生活中,心里貧困的現象大量存在:諸如:“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想是想要,但肯定不能如愿;有一碗飯吃就足夠了,何必去苦苦奮斗;一切都是命,聽天由命吧……”不僅社會生活中如此,就連高雅圣潔的高校校園內,現如今也頻現迷茫、“貧困”的學子。有校園流行順口溜為證:學習沒有目標,人生沒有目的。愛情沒有結果,友誼沒有收獲。就業沒有著落,始終都是困惑。
在當今的社會里,因各種借口造成的消極心態就像瘟疫一樣感染著大學生的靈魂,并且互相影響,極大地阻礙其正常潛能的發揮,使許多大學生未老先衰,喪失斗志,常常與郁悶為伍。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改變消極錯誤的心態,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不斷強化內在的動力,這是生命怒放的必備素質。生活是一次機會,僅僅一次。失去了什么,也不能失去自己內心的希望和勇氣,那才是真正掌管自己命運的“上帝之手”。請記住:如果靈魂沒有了廟宇,雨水就會滴在心上。
(三)懂得感恩與回報
現在,有不少大學生總是覺得生活沒有意思,沒有意義,似乎找不到任何人生的動力。很少有人對自己是健康的而心存感激。他們其中有的人盡享著無微不至的照顧,擁有如蚌含珠似的呵護,沐浴著問寒問暖的關懷。然而,就在這樣的幸福中長大和生活,面對這樣的關心、照顧和幫助,他們似乎不知感動,不知報恩。如此心枯老井,對得到的一切覺得理所當然,激不起感謝和愛的情感,自然不會感到生活有什么意思,人生有什么動力。
不懂感激,沒有感動的大學生,往往是難以適應現實,難于被所在的群體所接納,因而人際關系極差。這是因為,他們不善于發出對他人幫助的“酬謝行為”。也就是說,對于他人的友好和幫助,沒有能夠給予適當的回報。生活實踐證明:密切、和諧的人際關系往往來自某種交換的功勞和雙方的獲益,沒有對等的互酬,就很難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你幫助、關心、愛護我;我也要幫助、關心、愛護你。這種關系應該是“雙向”的,否則,只能是“燒火棍子一頭熱”,這種關系就不能長久維持下去。為此,我們所能獲得的人和幫助,沒有哪一件是理所當然的。也許親人在某方面確實得罪了甚至傷害了你。然而,我們更應該記得的是親人對我們的給予和付出,至少他們哺育了我們。對于親人的幫助或關照,我們應該知足知恩,懂得感恩、學會感激、心存感動!感動是真情的涌動,是靈魂的自我審視,是設防的精神要找到共鳴。眼睛中沒有淚水的人,他的靈魂也不會有彩虹!
一個懷有一顆感激之心的大學生,一定是一個不斷進步的人,一個不斷成功的人,一個能擁有親情友情愛情的人,一個生活快樂幸福的人。不如意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我們還擁有的,像習慣微笑一樣習慣感恩。作為大學生,應承認自己的缺陷,既要有理想,又會以現實的方法過現實的生活。這樣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四)重視健全人格的培育
有人說,在當代的大學生活中,友情可以根據利益制造出來,并自由轉移;愛情可以依靠欲望培養出來,并隨意出售。難道是紅塵中太多的欲望使一些大學生的情感蒙上了灰塵?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大學生:有智商沒有智慧;有文化沒有教養;有見解沒有血性;有知識沒有思想。
我們應該明白,“大學之大”是大在精神。大學培養人才是“立人”,而不是“造機器”。面對目前功利化日趨嚴重的現象,我們要重建大學精神,不能僅僅停留于實用知識的普及,更應著眼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以及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養。
傳統的重文憑、重學歷的觀念,使得許多家庭和教育部門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的人格、情感培養。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家長的望子成龍夢想,使現時代的大學生受到家庭、社會多方面的關照、包容。為此,要培養大學生的耐挫能力,適應逆境的心理品質,以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以及務實的生活態度。同時,要教他們懂得回報社會、父母,做事要替他人考慮,要讓他們懂得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做事,才能融入社會,才能找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實現個人價值。由此可見,擁有和培養健康人格極為重要,它可以決定人生的成敗。
健全人格、精神境界是調動大學生的思維、知識以及能力的“原動力”,它的價值不在于一時一事,它將貫穿于人的一生!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05-01-17.
[2]蘭明.心理健康的哲學智慧[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項新求,高橋.大學生心理與心理健康[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