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亞敏 張燕平 李文曉
摘要: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這個時代是以知識創新和實踐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成為影響整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基于學生自身對于自己的要求,基于高校課程建設自身特殊性的意義,基于傳統高校課堂以教為主的生存現狀,從生態學的相關內容對于各種教育本質、現象及其模式推廣應用進行研究,進而掌握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當其與教育交叉的時候,用教育的視角和方法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在這樣的環境下構建系統的、和諧的、平衡的、可變化的、可持續發展的高校生態課堂,能促進高校教育的向科學的、促進學生成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生態課堂;高等教育學校如何貫徹落實教育科學發展觀和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要面臨的問題,而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在課堂上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是教師們必須去思考的問題。教師們可以從生態學的角度審視課堂,可以通過生態對課堂產生“綠色”的影響,課堂是一個復合的,繁雜的,特殊的生態,從生態思想和生態的意義來觀察高校課堂,把這種思想靈活的應用于高校課堂的實施中,使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良性的,循環的,課堂生態整體。
1構建高校生態課堂主導——主體的雙主和諧
通過對于教學中的模式研究后,課堂出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生態主體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學生的一切,關愛學生,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從生態的要求中對于教學系統的內部、外部對于學生產生影響,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教師創設情境搭起師生知識、技能、經驗、情感的橋梁。
構建師生雙主和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確立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雙主教學模式可以聯系教師和學生,使其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學生不僅是教育的直接受教對象,更是學習的主人。從教育學的研究領域度來分析,教學過程的實質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的、協作的、創新的過程。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需要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的保證,在創設的在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行動者,這樣的過程它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學習,有創造的學習。因此,生態的理論下的課堂教學,關鍵在于學生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最大化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來參與活動,積極思考,有選擇性的學習相關內容,重視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了教學的效率與學習過程中的快樂的程度。
(2)發揮教師主導地位、輔助教學作用。教師的任務不是直接傳授知識,而是通過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學習過程更加的自主、靈活,確定自己要學的內容,通過什么學,如何學,學的效果如何,如把小組合作的形式廣泛的應用起來,不斷引導學生啟發性的思維,激發學生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自己體驗學習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越來越少地傳遞具體的知識,傳授的越來越多地是學習的習慣、方法、素養,激勵學生去思考、討論,最終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當做一個好伙伴,好督促者,好幫手,發揮主導的作用,指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構建高校生態課堂的環境和諧
環境是生態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主體和對象需要以環境為依托,要考慮環境對于整體的影響,對于整個生態課堂內部各個部分的影響,如果脫離了環境那么主體對象談不上生態上自主的成長和發展。高校生態課堂中的所處環境應是一種自由的、開放的、動態的、可循環的、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互相作用的和諧發展的學習環境。
(1)重視影響高校生態課堂環境的各種因素,盡力排除不利影響,控制消極環境,努力創造、優化條件環境,創設良好的物質學習的“綠色”生態環境。
學習的條件分為物質的、可見的、和非物質的,不可見的,其中硬件資源為代表的物質類的條件,可以直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硬件支持,幫助教師更有效的創設適合課程性質、符合學生認知的情境。實現教師、學生、物質資源方面的交互溝通,更有助于教師解決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習過程更加愉快更加主動。
(2)以人為本理論為指導,以“分”為策略,充分創造符合大多數高校學生課堂學習要求的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對師生心理產生實際影響的學習環境。在眾多高校,雖然擴大了學習的規模,但還是存在了很多不樂觀的方面,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教學,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活動。通過實踐教學經驗需要對學生的實際進行以“分”為主題的教學。第一分專業,高校中涉及了多個專業和學科的學生,專業不同,思維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例子;第二分層次,對于班級里水平不同,初始能力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基礎仍然差別比較大,為了平衡這樣的情況,更要分層次進行。第三分階段,一般教材上的內容比較理性,對于學生而言比較難接受,如果上來就講具體的概念是什么,那么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如何循序漸進的進行講授就要符合簡單到復雜,具體到抽象,感性到理性,個別到一般的規律。
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等,通過教師對教與學生學過程和資源進行系統化設計,應用,管理,以實現教學效果效率為目的,以建構主義中情境創設提供了條件和理論基礎,也為學生自主有選擇的進行學習的方式提供了可能。為了形成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與教學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關系。使高校課堂不斷實現與平衡、不平衡”的動態發展和完善。筆者提出一般高校課堂教學的模式,為生態課堂的研究提供支持,下圖為具體的流程圖:
情景導入,出示導綱:教師可以在這種新型模式中,注意建設相關教學情景并進行導入,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對知識的靈活掌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自學導綱,自主探究: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導學提綱,引導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具體問題或由老師在預習提綱中創設問題,設置相關內容的具體問題,讓學生靈活的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和重組,建立屬于自己認知的過程。
組內同質,組外異質:每個小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小組協助式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保證組與組之間水平基本相當,每組中各種類型的成員,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分組講解,展示本小組的作品,通過溝通、點評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全面進行知識點的梳理,組間的競爭關系使得學生積極自主的參與整個過程中。分組派代表講解,代替傳統的教師講解,教師只起督促、引導作用。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根據各個小組所講解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歸納、對比和總結。使學生系統的對于形成本節課涉及到的知識體系,對教法和學法、技術技能達到準確理解。全面提升學生相關的素養。
3構建高校生態課程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⑴轉變學生的生存狀態。課堂上,學生的狀態決定著學習效果,好的狀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接受理解知識,最大化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生態課堂更加強調以學生為本,主張在課堂中創設適當的環境,在教師的支持下,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和環節得到提升。具體來講,課堂上學生要要有五項自主權力:1)自由選擇資源進行學習的權利。2)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活動的權力。3)選擇適合學習的方式和媒體。4)自由溝通和交流的權力。5)評價內容方式自主決定的權力。
課堂是屬于教師的也是學生的,特別是大學課堂,教師立足于課堂,學生成長于課堂,一般教師在課堂上是權威者,主宰著課堂,課堂成為單純的復制、粘貼的加工廠。生態課堂就是從教師和學生的兩方面入手,閉合的教學模式路徑,為學生和教師隨時收集信息提供回路,使教師可以根據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迅速作出反應,及時與學生溝通互動,以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相關教材內容,尊重學生的權利,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提升。
⑵改變教師的思想。教師改變主宰的角色,充當課堂教學環境的創始者,課堂教學形式的組織者,課堂教學的督促者。教師具體行動決定了課堂的組織,教師的思想態度決定了課堂的高度,教師的素質決定著課堂的品質。1)要變教法為學法。學生學什么,學到了什么程度;教師具體實施什么學習策略和學習過程;最后教師通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看效率問題。2)要變教案為學案。生態課堂比較起傳統課堂更提倡學案,通過解讀課程標準,細化教學內容,整合教材要求,科學設置課堂學習目標,基于學生學習的一般認知規律,突出學生學習的中心地位。學生是學案的執行者和學習者,圍繞學案進行學習。學生知道了學習的目標,掌握了基本知識,帶著強烈的心理預期和問題有備而來,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深入到課堂中去,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⑶改變高校生態課堂的形態。根據新的教學模式的應用,高校生態課堂發生了形態上的變化,課堂上從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評價等實現三個共存:1)課堂座位整齊排放與多元組合共存,為了有利于師生交往、更好的發揮學生參與的原則,恰當的選擇課堂中座位的編排方式,不同的座位編排方式,呈現為不同的學習組成形式,師生在交流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別,生態課堂的學習結構提高了靈活性,為學生的發揮提高幫助。2)一對一問答,與多人回答共存。高校生態課堂充分發揮 “自由平等的權力”,分享體驗的權力,使生態生態課堂共同語言、課堂寬松、自由的話語環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表達的權利,從而改變了傳統的高校課堂的交流狀態。3)一人為師與生生為師共存。使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生為主體下,相互幫助、相互督促,相互評價使高校教學課堂效率更高。
總之,生態課堂是實踐的產物,是智慧的實踐,更是實踐的智慧,生態課堂的實踐者把一堂課、一個學生都作為課題來研究,把每一次研究都當作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練,改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和交流。使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得到提高,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尊重,實現個別化有差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曉.高中信息技術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
[2]方炳林.<<生態環境與教育>>.臺灣維新書局,1975年版.
[3]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0.
[4]杜亞麗.生態課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09,(1).
[5]刁成海.構建高效生態課堂促進師生和諧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2009.4.
[6]黃大龍.《關于生態課堂再思考上、下》.人民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