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江+喬富東+黃賓
摘 要:以前建筑陶瓷產能都以年均12%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而到2012年,中國建筑陶瓷產量以3.35%的速度增長。由此宣告一個微增長時代的到來。本文通過分析其影響中國建筑陶瓷的總量的因素,及其帶動的產業鏈,分析其中特征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建筑陶瓷產量;中國經濟總量;城鎮化;房地產;微增長;影響
1 建陶行業“微增長”的時代背景
1.1回顧中國30年建陶發展的歷程
我國的制陶歷史源遠流長,而陶瓷墻地磚萌芽于20世紀80年代后。在這短短的30年里,我國建筑陶瓷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目前,我國建陶總產量達89.9億m2,位居世界第二。通過考察我國建陶近30年的發展歷程,據其特點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80年代中期的建陶
1983年,佛山耐酸陶瓷廠從意大利引進第一條全自動墻地磚陶瓷生產線,此時產品一出來就供不應求,從此中國建筑陶瓷開始邁開了自動化的步伐。1985年,我國從意大利引進一條彩釉磚生產線,并在佛山投產。之后,佛山陶瓷企業不斷引進噴霧干燥塔、自動壓磚機、輥道窯等新設備、新技術。在此階段,建陶產量達1861萬m2左右。
(2) 90年代初期的建陶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全國經濟穩健發展,國有企業獲得迅速發展,城鄉建設消費需求日益增加。耐磨磚成為市場消費的主流,其主要規格為400mm×400mm;釉面磚的規格、花色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陶瓷產品供不應求,到1991年,我國建陶產量達2.72億m2。
(3) 90年代中期的建陶
這一時期,建陶已進入了發展期,高額的利潤吸引各種經濟成分的建陶企業全面開花,國企衰退,鄉鎮企業發展速度令人矚目。拋光磚、水晶磚成為市場消費的主流,規格為500mm×500mm,其產品的供與求同步增長。到1995年,我國建陶產量達15.84億m2。
(4) 90年代末期的建陶
這一時期,建陶已進入了成熟期。陶瓷企業開始構造新的生產布局,紛紛進行技術改造或到燃料和原料優勢區域投資設廠。而新一批新興企業也開始擴張規模,從而形成以佛山為商務中心,以其它優勢區域(如:原料、燃料、地理位置等)作為生產基地的新形態。由于全國各大陶瓷生產產區的形成,供大于求的市場狀況日益明顯。此時,拋光磚、仿古磚成為市場的主流,主導規格為600mm×600mm、800mm×800mm。到2006年,我國建陶產量達43億m2。
(5) 21世紀初期的建陶
由于國家對節能環保的要求和高能耗產業的調控,很多綜合實力差的中小建陶企業紛紛被政府限令整改或叫停,而一些生產實力較強的集團化大型陶企放眼全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建陶企業的打擊較大,企業為了生存,不斷的研發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一次燒微晶熔塊技術、全拋釉、節能窯爐、寬體窯、噴墨打印、自動打包機等成為陶瓷企業升級換代的利器。即使如此,2012年建陶行業的發展仍然是一個低迷階段。據數據統計,2012年建陶產量達89.9億m2。
1.2歷年來中國建筑陶瓷產量的具體數據及支撐陶瓷發展的條件
歷年來中國陶瓷墻地磚產量的數據如表1所示。墻地磚產量的直觀圖如圖1所示,其同比增長率如圖2所示。
由圖1可知,從1991年~2012年,建陶的產量每年都在上升。由圖2可知,在1991年~1998年間,建陶的增長率達35%以上。通過分析發現,帶動建陶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水煤氣代替重油。早期陶瓷窯爐使用的燃料是重油,隨著重油價格的上漲及環保要求的提高,水煤氣(也稱“煤轉氣”、“發生爐煤氣”)應運而生,“油改氣”的主要優勢為整個燒成能耗成本降低了50%,企業的利潤空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且技術門檻較低,導致建陶迅速擴大。第二,窯爐技術的革新。在當今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沒有一流的裝備要想生產出一流的品質是絕對不可能的,陶瓷行業也不例外。中國陶瓷行業首先瞄準了先進國家的陶瓷窯爐,并大量地從國外整套引進,殺時間,中國的陶瓷業在規模、產量、質量、技術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同時,國內陶瓷窯爐技術人員通過不斷的學習,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自己設計,使得陶瓷窯爐國產化。窯爐的國產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陶瓷的生產成本,企業利潤空間的提高促進了建陶的迅速擴大。
在2000年~2006年間,建陶的增長率從14.7%增長到22.85%。此階段促進建陶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為:第一,陶瓷產區的轉移。全國范圍內的陶瓷產業轉移、擴張、重新布局帶動了全國建陶產業的均衡發展,加速了各產區產品的品質進步與品牌提升,正在形成我國建陶產業的新格局,并推動了我國建陶產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第二,房地產的發展。建陶行業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要住房,就要裝修。因此,房地產業的繁榮發展,勢必帶動中國陶瓷的迅猛發展。
1.3回顧中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二之前的發展歷程
1.3.1歷年來中國經濟的總量
1990年~1994年,中國的GDP排名世界第十位。到2000年,中國的經濟位居世界第六。最近幾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到2010年上升至第二位,到2012年依然保持著這一位置。中國經濟總量的情況如表2所示。
1.3.2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1)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全球化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技術,擴大出口,以加速國內現代化的進程。第二,促進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由于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第三,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第四,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2) 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房地產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房地產的發展必須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居民收入的提高相適應。房地產業的發展需要國民經濟中許多部門和行業與之配合,如:建材、設備、機械、陶瓷等,從而波及并拉動其發展。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效應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能促進建筑業的繁榮;第二,能促進建筑工業、建筑設備工業、建筑機械等產業的發展;第三,能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因此,我國的房地產業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杠桿,在城市建設、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 建陶行業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建筑行業的發展與中國經濟大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墻地磚每年的增長率與GDP每年的增長率的對比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率變化情況與墻地磚的增長率變化曲線趨勢一致。當建陶產量最大時,中國的GDP增長也最大。因此,建陶行業的發展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導致建陶行業“微增長”的因素
2.1“微增長”的概念
所謂“微增長”,經濟學界一般稱低于5%的增長為微增長,5%~10%的增長為低增長。從表1可知,在2011年前,建陶行業都是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而到了2012年,建陶行業從以往的雙位數增長下滑到低于5%的微增長范疇。因此,這就意味著微增長時代的到來。
2.2影響建陶行業“微增長”的原因
2.2.1產能過剩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由表1可知,自2004年~2011年,我國陶瓷磚產量連年大幅增長,每年增加7億m2以上。尤其是近幾年,每年新增窯爐超過200多條,到2012年,全國共建陶生產線約3275條。因此,到2011年底,我國的陶瓷磚產量超過87億m2,人均達到5.6m2。在原有產能擴張過快、過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了供求關系的失衡,必將導致其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庫存嚴重,直接影響了企業的資金流動。一方面,為了消耗庫存,很多企業競相降價,但并不是降價就能賣得出去。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外產區都以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而擴建企業。所以一旦失去了資源優勢,一旦政策不利于企業發展,那么這些企業就面臨著很大的困境。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使得全國很多工廠不得不提前進入減產、停窯、關閉等狀態。以至于到2012年,陶瓷產能的增長速度開始放慢。
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第一,控制產能繼續擴張。第二,依靠品牌突破。目前,整個建陶企業正在分化,呈現二元結構,區域性品牌與全國性品牌分化格局正在形成。而建材賣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建陶品牌的渠道全面扁平,并向三、四、五線下沉。如何打造建陶品牌,是解決產能過剩的重要渠道。第三,營銷創新。對于處于競爭如此激烈的終端市場,要想把生意做得越來越好,同樣需要不斷地創新,特別是運用一些管理、營銷的新手段。第四,建陶企業需要抓住世界經濟復蘇,以及陶瓷產品內外銷向好的機遇。同時,需要大力推進產業升級。
2.2.2瓷磚的出口量對建陶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磚生產制造國、消費國及出口國,意大利是世界第五大生產國,而出口額卻是世界第一,而巴西是世界第二大陶瓷生產國。2000年~2012年意大利、巴西的陶瓷產量以及中國陶瓷出口的變化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從2006年~2010年,意大利陶瓷每年的產量都有所下降。到 2011年,意大利陶瓷磚產量有所上升,較2010年增長3.2%。全年總銷售達4.13億m2,銷值達47.16億歐元,較2010年增長1.9%。此時,意大利陶瓷磚生產制造排在第五位,出口總量僅次于中國排在世界第二,而出口額則是世界第一,其出口主要分布在美國、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德國等。
巴西2006年是世界第三大瓷磚生產國,而從2007年開始,巴西超越了西班牙成為第二瓷磚生產國,產量由5.94億m2增加到6.37億m2,增長7.3%。到2011年,巴西繼續保持著世界第二大陶瓷生產國、第二大消費國。2011年產量達到8.44億m2,較2010年7.53億m2增長了12.1%。國內消費從7億平方米增長到7.75億m2,增長10.7%。因此,巴西主要在國內消費,并且供需關系基本維持平衡。
2011年中國陶瓷磚生產增長14.3%,達到87.01億m2,相當于全球產量的45.7%。同時,陶瓷磚消費也有相應的增長,達40億m2,占全球陶瓷磚消費的38.6%。中國陶瓷磚的主要出口市場是亞洲與中東56.6%、非洲16.4%、美洲18%、歐洲6.5%、大洋洲2.3%。2012年中國建筑陶瓷出口量為10.86億m2,僅占全國產能的12.1%。因此,絕大部分為國內銷售。對比在不計算進口部分的前提下,國內人均消費的瓷磚為5.6 m2。而意大利、巴西兩陶瓷強國的人均消費瓷磚分別為0.34 m2、3.93 m2。
綜上所述,中國陶瓷產能比其它國家要大,而消費相對較小,使得國內人均消費比例增加,導致供大于求。供需關系失去平衡,必將給陶瓷企業帶來一定壓力。所以微增長的趨勢也是供大于求的必然結果。
2.2.3房地產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陶瓷行業作為房地產業的下游行業,建陶行業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一直都是隨著房產市場的發展而變化。歷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如表4所示,每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與每年的陶瓷總產量的關系圖如圖4所示。
從圖4可知,從1991年~2008年間,商品房的銷售面積一直平緩的增長,對建陶的產能增長也較平緩。2009年~2010年,由于房地產的突飛猛進,商品房銷售從6.59億m2增加到10.48億m2。因此,對建陶的需求也增大,經常出現排隊要貨的情況。而2011、2012年,商品房的銷售出現不景氣的現象,建陶行業在長期猛速的增長下,終于感受到寒意,并在2012年集中爆發,有的企業開始延遲點火開窯,有的甚至停窯減產。更有的企業壓不住寒意,轟然倒下。同時,由于房地產行業的下滑也直接影響陶瓷的銷售,股市的低迷也是造成陶瓷企業“感冒”的重要原因。因此,房地產業與建陶行業有著緊密的關系,房地產業的增長會拉動陶瓷的需求。而2012年建陶的增長率為3.35%也反映了房地產低迷對建陶行業的致命打擊。
2.2.4城鎮化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外界對于城鎮化進程拉動建陶業的發展仍是信心滿滿。城鎮化對建陶行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首先,所謂城鎮化,是指把農村人口逐步地向有發展潛力的縣城、建制鎮及一般集鎮(多數為鄉政府所在地)轉移,使農民轉化為市民,同時各中小城市接納有合理、穩定收入的農民在當地安家落戶,享受住地的公民待遇。
截止到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突破50%,達到了51.3%,接近世界52%的平均水平,宣告中國已經告別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例如:3億農民變為城市人會帶來哪些利好?根據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約30 m2,農村人居住房面積33.6 m2。若3億農民都變成城市人,則會對建陶業帶來90億m2的銷售貢獻,這個數字相當于2012年的全年產量。不過,這3億農民不可能一下子一年內全部進城,就像17.8%的城鎮化率發展到51.3%,用了足足35年。即使3億農民10年內其所在地完全實現城鎮化,平均一年實際貢獻的增長也只有9億m2。城鎮化的容量需要長年的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建陶產量在過去一兩年就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信號,本身建陶產能與內地的城市化建設就密不可分,由17.8%到51.3%,建陶產能一直對其全覆蓋,未來即使在微增長的情況下基本都可以應付城鎮化增長所帶來的產能要求。因此,城鎮化對拉動建陶的增長作用有限。
2.2.5陶瓷行業“三高一低”的特征對建陶的影響
近年來,陶瓷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不過存在的弊端也日益突出,被外界戴上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產出”的“三高一低”的帽子,備受詬病,節能減排、低碳環保任務迫在眉睫。目前,全國為了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都市型工業,城市中心區整合、搬遷、關停的企業達幾百家,使得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城市面貌也得以煥然一新。
隨著燃油與原材料價格的攀升,環保門檻不斷提高的大浪也開始打向陶企。為了加快因陶瓷行業對于環境破壞的治理,淘汰達不到環保要求的陶瓷企業,從2000年開始,佛山陶瓷行業就開始了以四川為主要目的地的產業轉移,而到了2006~2008年,佛山陶瓷行業迎來了產業轉移的高峰期。經過“騰籠換鳥”政策的實施,佛山市陶瓷企業由最初的300多家減少到現在的60余家,環境整治成效明顯。
中國經歷了一波高速發展后,逐漸進入穩定平緩的發展期,隨著“十二五”規劃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藍圖,對于環境不友好型的行業將逐漸加以限制,陶瓷行業由于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以后必然會面臨更嚴厲的監控。減產、限量都是未來的趨勢。
3 結語
回顧過去三十年陶瓷行業的發展歷史,導致目前陶瓷行業進入到微增長時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源的大量消耗;第二,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年耗來看,一條窯需要消耗大量的煤,所產生的污染物(如:粉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綠色環保,勢必對陶瓷行業的發展不利;第三,陶瓷行業占地面積大。一個陶瓷企業一般需要占有80~100畝的土地面積,對土地資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第四,陶瓷行業供大于求;第五,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第六,產品的結構。過去沒有重視節能減排,造成資源消耗大;第七,雖然陶瓷產量大,但同質化問題嚴重,中低端的產品占的比重很大,致使陶瓷行業附加值相對偏低,對陶瓷產業持續發展不利。因此,2012年建陶行業步入“微增長”是時代的產物。
2.2影響建陶行業“微增長”的原因
2.2.1產能過剩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由表1可知,自2004年~2011年,我國陶瓷磚產量連年大幅增長,每年增加7億m2以上。尤其是近幾年,每年新增窯爐超過200多條,到2012年,全國共建陶生產線約3275條。因此,到2011年底,我國的陶瓷磚產量超過87億m2,人均達到5.6m2。在原有產能擴張過快、過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了供求關系的失衡,必將導致其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庫存嚴重,直接影響了企業的資金流動。一方面,為了消耗庫存,很多企業競相降價,但并不是降價就能賣得出去。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外產區都以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而擴建企業。所以一旦失去了資源優勢,一旦政策不利于企業發展,那么這些企業就面臨著很大的困境。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使得全國很多工廠不得不提前進入減產、停窯、關閉等狀態。以至于到2012年,陶瓷產能的增長速度開始放慢。
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第一,控制產能繼續擴張。第二,依靠品牌突破。目前,整個建陶企業正在分化,呈現二元結構,區域性品牌與全國性品牌分化格局正在形成。而建材賣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建陶品牌的渠道全面扁平,并向三、四、五線下沉。如何打造建陶品牌,是解決產能過剩的重要渠道。第三,營銷創新。對于處于競爭如此激烈的終端市場,要想把生意做得越來越好,同樣需要不斷地創新,特別是運用一些管理、營銷的新手段。第四,建陶企業需要抓住世界經濟復蘇,以及陶瓷產品內外銷向好的機遇。同時,需要大力推進產業升級。
2.2.2瓷磚的出口量對建陶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磚生產制造國、消費國及出口國,意大利是世界第五大生產國,而出口額卻是世界第一,而巴西是世界第二大陶瓷生產國。2000年~2012年意大利、巴西的陶瓷產量以及中國陶瓷出口的變化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從2006年~2010年,意大利陶瓷每年的產量都有所下降。到 2011年,意大利陶瓷磚產量有所上升,較2010年增長3.2%。全年總銷售達4.13億m2,銷值達47.16億歐元,較2010年增長1.9%。此時,意大利陶瓷磚生產制造排在第五位,出口總量僅次于中國排在世界第二,而出口額則是世界第一,其出口主要分布在美國、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德國等。
巴西2006年是世界第三大瓷磚生產國,而從2007年開始,巴西超越了西班牙成為第二瓷磚生產國,產量由5.94億m2增加到6.37億m2,增長7.3%。到2011年,巴西繼續保持著世界第二大陶瓷生產國、第二大消費國。2011年產量達到8.44億m2,較2010年7.53億m2增長了12.1%。國內消費從7億平方米增長到7.75億m2,增長10.7%。因此,巴西主要在國內消費,并且供需關系基本維持平衡。
2011年中國陶瓷磚生產增長14.3%,達到87.01億m2,相當于全球產量的45.7%。同時,陶瓷磚消費也有相應的增長,達40億m2,占全球陶瓷磚消費的38.6%。中國陶瓷磚的主要出口市場是亞洲與中東56.6%、非洲16.4%、美洲18%、歐洲6.5%、大洋洲2.3%。2012年中國建筑陶瓷出口量為10.86億m2,僅占全國產能的12.1%。因此,絕大部分為國內銷售。對比在不計算進口部分的前提下,國內人均消費的瓷磚為5.6 m2。而意大利、巴西兩陶瓷強國的人均消費瓷磚分別為0.34 m2、3.93 m2。
綜上所述,中國陶瓷產能比其它國家要大,而消費相對較小,使得國內人均消費比例增加,導致供大于求。供需關系失去平衡,必將給陶瓷企業帶來一定壓力。所以微增長的趨勢也是供大于求的必然結果。
2.2.3房地產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陶瓷行業作為房地產業的下游行業,建陶行業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一直都是隨著房產市場的發展而變化。歷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如表4所示,每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與每年的陶瓷總產量的關系圖如圖4所示。
從圖4可知,從1991年~2008年間,商品房的銷售面積一直平緩的增長,對建陶的產能增長也較平緩。2009年~2010年,由于房地產的突飛猛進,商品房銷售從6.59億m2增加到10.48億m2。因此,對建陶的需求也增大,經常出現排隊要貨的情況。而2011、2012年,商品房的銷售出現不景氣的現象,建陶行業在長期猛速的增長下,終于感受到寒意,并在2012年集中爆發,有的企業開始延遲點火開窯,有的甚至停窯減產。更有的企業壓不住寒意,轟然倒下。同時,由于房地產行業的下滑也直接影響陶瓷的銷售,股市的低迷也是造成陶瓷企業“感冒”的重要原因。因此,房地產業與建陶行業有著緊密的關系,房地產業的增長會拉動陶瓷的需求。而2012年建陶的增長率為3.35%也反映了房地產低迷對建陶行業的致命打擊。
2.2.4城鎮化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外界對于城鎮化進程拉動建陶業的發展仍是信心滿滿。城鎮化對建陶行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首先,所謂城鎮化,是指把農村人口逐步地向有發展潛力的縣城、建制鎮及一般集鎮(多數為鄉政府所在地)轉移,使農民轉化為市民,同時各中小城市接納有合理、穩定收入的農民在當地安家落戶,享受住地的公民待遇。
截止到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突破50%,達到了51.3%,接近世界52%的平均水平,宣告中國已經告別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例如:3億農民變為城市人會帶來哪些利好?根據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約30 m2,農村人居住房面積33.6 m2。若3億農民都變成城市人,則會對建陶業帶來90億m2的銷售貢獻,這個數字相當于2012年的全年產量。不過,這3億農民不可能一下子一年內全部進城,就像17.8%的城鎮化率發展到51.3%,用了足足35年。即使3億農民10年內其所在地完全實現城鎮化,平均一年實際貢獻的增長也只有9億m2。城鎮化的容量需要長年的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建陶產量在過去一兩年就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信號,本身建陶產能與內地的城市化建設就密不可分,由17.8%到51.3%,建陶產能一直對其全覆蓋,未來即使在微增長的情況下基本都可以應付城鎮化增長所帶來的產能要求。因此,城鎮化對拉動建陶的增長作用有限。
2.2.5陶瓷行業“三高一低”的特征對建陶的影響
近年來,陶瓷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不過存在的弊端也日益突出,被外界戴上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產出”的“三高一低”的帽子,備受詬病,節能減排、低碳環保任務迫在眉睫。目前,全國為了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都市型工業,城市中心區整合、搬遷、關停的企業達幾百家,使得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城市面貌也得以煥然一新。
隨著燃油與原材料價格的攀升,環保門檻不斷提高的大浪也開始打向陶企。為了加快因陶瓷行業對于環境破壞的治理,淘汰達不到環保要求的陶瓷企業,從2000年開始,佛山陶瓷行業就開始了以四川為主要目的地的產業轉移,而到了2006~2008年,佛山陶瓷行業迎來了產業轉移的高峰期。經過“騰籠換鳥”政策的實施,佛山市陶瓷企業由最初的300多家減少到現在的60余家,環境整治成效明顯。
中國經歷了一波高速發展后,逐漸進入穩定平緩的發展期,隨著“十二五”規劃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藍圖,對于環境不友好型的行業將逐漸加以限制,陶瓷行業由于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以后必然會面臨更嚴厲的監控。減產、限量都是未來的趨勢。
3 結語
回顧過去三十年陶瓷行業的發展歷史,導致目前陶瓷行業進入到微增長時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源的大量消耗;第二,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年耗來看,一條窯需要消耗大量的煤,所產生的污染物(如:粉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綠色環保,勢必對陶瓷行業的發展不利;第三,陶瓷行業占地面積大。一個陶瓷企業一般需要占有80~100畝的土地面積,對土地資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第四,陶瓷行業供大于求;第五,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第六,產品的結構。過去沒有重視節能減排,造成資源消耗大;第七,雖然陶瓷產量大,但同質化問題嚴重,中低端的產品占的比重很大,致使陶瓷行業附加值相對偏低,對陶瓷產業持續發展不利。因此,2012年建陶行業步入“微增長”是時代的產物。
2.2影響建陶行業“微增長”的原因
2.2.1產能過剩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由表1可知,自2004年~2011年,我國陶瓷磚產量連年大幅增長,每年增加7億m2以上。尤其是近幾年,每年新增窯爐超過200多條,到2012年,全國共建陶生產線約3275條。因此,到2011年底,我國的陶瓷磚產量超過87億m2,人均達到5.6m2。在原有產能擴張過快、過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了供求關系的失衡,必將導致其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庫存嚴重,直接影響了企業的資金流動。一方面,為了消耗庫存,很多企業競相降價,但并不是降價就能賣得出去。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外產區都以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而擴建企業。所以一旦失去了資源優勢,一旦政策不利于企業發展,那么這些企業就面臨著很大的困境。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使得全國很多工廠不得不提前進入減產、停窯、關閉等狀態。以至于到2012年,陶瓷產能的增長速度開始放慢。
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第一,控制產能繼續擴張。第二,依靠品牌突破。目前,整個建陶企業正在分化,呈現二元結構,區域性品牌與全國性品牌分化格局正在形成。而建材賣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建陶品牌的渠道全面扁平,并向三、四、五線下沉。如何打造建陶品牌,是解決產能過剩的重要渠道。第三,營銷創新。對于處于競爭如此激烈的終端市場,要想把生意做得越來越好,同樣需要不斷地創新,特別是運用一些管理、營銷的新手段。第四,建陶企業需要抓住世界經濟復蘇,以及陶瓷產品內外銷向好的機遇。同時,需要大力推進產業升級。
2.2.2瓷磚的出口量對建陶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磚生產制造國、消費國及出口國,意大利是世界第五大生產國,而出口額卻是世界第一,而巴西是世界第二大陶瓷生產國。2000年~2012年意大利、巴西的陶瓷產量以及中國陶瓷出口的變化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從2006年~2010年,意大利陶瓷每年的產量都有所下降。到 2011年,意大利陶瓷磚產量有所上升,較2010年增長3.2%。全年總銷售達4.13億m2,銷值達47.16億歐元,較2010年增長1.9%。此時,意大利陶瓷磚生產制造排在第五位,出口總量僅次于中國排在世界第二,而出口額則是世界第一,其出口主要分布在美國、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德國等。
巴西2006年是世界第三大瓷磚生產國,而從2007年開始,巴西超越了西班牙成為第二瓷磚生產國,產量由5.94億m2增加到6.37億m2,增長7.3%。到2011年,巴西繼續保持著世界第二大陶瓷生產國、第二大消費國。2011年產量達到8.44億m2,較2010年7.53億m2增長了12.1%。國內消費從7億平方米增長到7.75億m2,增長10.7%。因此,巴西主要在國內消費,并且供需關系基本維持平衡。
2011年中國陶瓷磚生產增長14.3%,達到87.01億m2,相當于全球產量的45.7%。同時,陶瓷磚消費也有相應的增長,達40億m2,占全球陶瓷磚消費的38.6%。中國陶瓷磚的主要出口市場是亞洲與中東56.6%、非洲16.4%、美洲18%、歐洲6.5%、大洋洲2.3%。2012年中國建筑陶瓷出口量為10.86億m2,僅占全國產能的12.1%。因此,絕大部分為國內銷售。對比在不計算進口部分的前提下,國內人均消費的瓷磚為5.6 m2。而意大利、巴西兩陶瓷強國的人均消費瓷磚分別為0.34 m2、3.93 m2。
綜上所述,中國陶瓷產能比其它國家要大,而消費相對較小,使得國內人均消費比例增加,導致供大于求。供需關系失去平衡,必將給陶瓷企業帶來一定壓力。所以微增長的趨勢也是供大于求的必然結果。
2.2.3房地產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陶瓷行業作為房地產業的下游行業,建陶行業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一直都是隨著房產市場的發展而變化。歷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如表4所示,每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與每年的陶瓷總產量的關系圖如圖4所示。
從圖4可知,從1991年~2008年間,商品房的銷售面積一直平緩的增長,對建陶的產能增長也較平緩。2009年~2010年,由于房地產的突飛猛進,商品房銷售從6.59億m2增加到10.48億m2。因此,對建陶的需求也增大,經常出現排隊要貨的情況。而2011、2012年,商品房的銷售出現不景氣的現象,建陶行業在長期猛速的增長下,終于感受到寒意,并在2012年集中爆發,有的企業開始延遲點火開窯,有的甚至停窯減產。更有的企業壓不住寒意,轟然倒下。同時,由于房地產行業的下滑也直接影響陶瓷的銷售,股市的低迷也是造成陶瓷企業“感冒”的重要原因。因此,房地產業與建陶行業有著緊密的關系,房地產業的增長會拉動陶瓷的需求。而2012年建陶的增長率為3.35%也反映了房地產低迷對建陶行業的致命打擊。
2.2.4城鎮化對建陶行業的影響
外界對于城鎮化進程拉動建陶業的發展仍是信心滿滿。城鎮化對建陶行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首先,所謂城鎮化,是指把農村人口逐步地向有發展潛力的縣城、建制鎮及一般集鎮(多數為鄉政府所在地)轉移,使農民轉化為市民,同時各中小城市接納有合理、穩定收入的農民在當地安家落戶,享受住地的公民待遇。
截止到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突破50%,達到了51.3%,接近世界52%的平均水平,宣告中國已經告別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例如:3億農民變為城市人會帶來哪些利好?根據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約30 m2,農村人居住房面積33.6 m2。若3億農民都變成城市人,則會對建陶業帶來90億m2的銷售貢獻,這個數字相當于2012年的全年產量。不過,這3億農民不可能一下子一年內全部進城,就像17.8%的城鎮化率發展到51.3%,用了足足35年。即使3億農民10年內其所在地完全實現城鎮化,平均一年實際貢獻的增長也只有9億m2。城鎮化的容量需要長年的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建陶產量在過去一兩年就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信號,本身建陶產能與內地的城市化建設就密不可分,由17.8%到51.3%,建陶產能一直對其全覆蓋,未來即使在微增長的情況下基本都可以應付城鎮化增長所帶來的產能要求。因此,城鎮化對拉動建陶的增長作用有限。
2.2.5陶瓷行業“三高一低”的特征對建陶的影響
近年來,陶瓷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不過存在的弊端也日益突出,被外界戴上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產出”的“三高一低”的帽子,備受詬病,節能減排、低碳環保任務迫在眉睫。目前,全國為了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都市型工業,城市中心區整合、搬遷、關停的企業達幾百家,使得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城市面貌也得以煥然一新。
隨著燃油與原材料價格的攀升,環保門檻不斷提高的大浪也開始打向陶企。為了加快因陶瓷行業對于環境破壞的治理,淘汰達不到環保要求的陶瓷企業,從2000年開始,佛山陶瓷行業就開始了以四川為主要目的地的產業轉移,而到了2006~2008年,佛山陶瓷行業迎來了產業轉移的高峰期。經過“騰籠換鳥”政策的實施,佛山市陶瓷企業由最初的300多家減少到現在的60余家,環境整治成效明顯。
中國經歷了一波高速發展后,逐漸進入穩定平緩的發展期,隨著“十二五”規劃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藍圖,對于環境不友好型的行業將逐漸加以限制,陶瓷行業由于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以后必然會面臨更嚴厲的監控。減產、限量都是未來的趨勢。
3 結語
回顧過去三十年陶瓷行業的發展歷史,導致目前陶瓷行業進入到微增長時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源的大量消耗;第二,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年耗來看,一條窯需要消耗大量的煤,所產生的污染物(如:粉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綠色環保,勢必對陶瓷行業的發展不利;第三,陶瓷行業占地面積大。一個陶瓷企業一般需要占有80~100畝的土地面積,對土地資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第四,陶瓷行業供大于求;第五,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第六,產品的結構。過去沒有重視節能減排,造成資源消耗大;第七,雖然陶瓷產量大,但同質化問題嚴重,中低端的產品占的比重很大,致使陶瓷行業附加值相對偏低,對陶瓷產業持續發展不利。因此,2012年建陶行業步入“微增長”是時代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