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衛霞+尹栩芳
[摘要] 目的 探討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方法 檢測5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30例健康體檢者的CRP、IL-6、P-選擇素、ICAM-1、MMPs-1的水平。 結果 觀察組的CRP、IL-6、P-選擇素、ICAM-1、MMPs-1陽性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CRP、IL-6、P-選擇素、ICAM-1、MMPs-1聯合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各項單獨檢測陽性率(P<0.05)。 結論 生化標志物的聯合檢測有助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早期診斷,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聯合檢測;生化標志物;急性冠脈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 R54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3(c)-0093-03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bi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IANG Wei-xia YIN Xu-fa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Suzhou Jiulong Hospit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uzhou21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bi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30 healthy adults were recruited.CRP,IL-6,P-selection,ICAM-1,MMPs-1 in two groups was measured rspectively.Results CRP,IL-6,P-selection,ICAM-1,MMPs-1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P<0.05).The combined detection positive rate of CRP,IL-6,P-selection,ICAM-1 and MMPs-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detection respectively(P<0.05).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biochemical markers might be helpful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ombined detection;Biochemical markers;Acute coronary syndrome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涵蓋了從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UA)、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到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等一系列臨床病理生理狀態[1],病理生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及伴隨血小板聚集血栓的形成[2-7],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感染炎癥與斑塊形成及不穩定密切相關,ACS可能是一個炎癥過程。冠狀動脈炎癥加重內皮功能障礙,促進粥樣斑塊進展,最終粥樣斑塊破裂和栓塞。目前,對于冠狀動脈炎癥和斑塊破裂還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局部和全身的炎癥因子水平能反映冠狀動脈炎癥的嚴重程度,但缺乏獲得公認的診斷指標。斑塊破裂越嚴重往往表現出炎癥標志物上升越高。本文重點探討聯合檢測各項生化標志物在ACS患者診斷中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50例經臨床表現、心電圖及超聲檢查確診為ACS的患者設為觀察組,將3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32~74歲,平均(56.87±11.26)歲;UA 11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穩定型心絞痛22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1~75歲,平均(58.01±12.74)歲。兩組的性別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晨空腹靜脈取血2~3 ml,待血塊收縮后(<2 h)分離血清,采用ELISA檢測試劑盒測定C-反應蛋白(CRP)(購自上海科興商貿有限公司)、白介素-6(IL-6)(購自上海前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選擇素(購自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購自上海銳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基質金屬蛋白酶-1(MMPs-1)(購自上海基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平。操作方法:①使用不含熱原和內毒素的試管,收集血液后,1000×g離心10 min,將血清和紅細胞迅速小心地分離;②使用前將所有試劑充分混勻,不要使液體產生大量泡沫,以免加樣時加入大量氣泡,產生加樣誤差;③根據待測樣品數量加上標準品的數量決定所需的板條數,每個標準品和空白孔建議做復孔,每個樣品根據自己的數量來定,能使用復孔的盡量做復孔,標本用標本稀釋液1∶1稀釋后加入50 ?滋l于反應孔內;④加入稀釋好的標準品50 ?滋l于反應孔,加入待測樣品50 ?滋l于反應孔內,立即加入50 ?滋l的生物素標記抗體,蓋上膜板,輕輕振蕩混勻,37℃溫育1 h;⑤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 s,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1次;⑥每孔加入80 ?滋l的親和鏈酶素-HRP,輕輕振蕩混勻,37℃溫育30 min;⑦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 s,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1次;⑧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 ?滋l,輕輕振蕩混勻,37℃溫育10 min,避免光照;⑨取出酶標板,迅速加入50 ?滋l終止液,加入終止液后應立即測定結果;⑩在450 nm波長處測定各孔的OD值。
1.3 判定標準
當CRP>10 mg/L,IL-6>10 ng/L,P-選擇素>75 ng/ml,ICAM-1>304 ng/ml,MMPS-1>1.5 ng/ml時可認為各指標呈陽性。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5項生化標志物陽性率的比較
觀察組的CRP、IL-6、P-選擇素、ICAM-1、MMPs-1陽性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1)。
endprint
表1 兩組5項生化標志物陽性率的比較[n(%)]
2.2 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陽性率和單項檢測陽性率的比較
CRP、IL-6、P-選擇素、ICAM-1、MMPs-1單獨檢測時分別有28例(56.0%)、26例(52.0%)、29例(58.0%)、22例(44.0%)、23例(46.0%)表現出異常增高,上述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時,確診例數為49例(98.0%),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每項指標單獨檢測的陽性率(χ2=24.9012、28.2133、23.3100、35.4055、33.5317,P<0.05)。
3 討論
3.1 CRP
大量炎癥因子已被闡明,其大部分被相關資料證實能起炎癥介質的作用。CRP是研究最多的炎癥標志物[8],CRP濃度在UA和心肌梗死患者中是升高的,其是預測冠心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在所有的已知炎癥因子中,只有高敏感性CRP適合于臨床的快速診斷和治療,特別在ACS中,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與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相比,ST段升高伴高水平CRP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3年心性死亡率更高。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ACS患者中,高水平的CRP提示更高的死亡率,即使在肌鈣蛋白正常的患者也存在同樣情況。CRP預示更糟的預后,其中包括成功的PCI后的死亡,且CRP升高與猝死存在相關性,粥樣斑塊破潰或斑塊侵蝕作用所致的猝死患者,其血清及粥樣斑塊中均有較高的CRP水平。在動脈狹窄手術中,高水平的CRP可能與不穩定粥樣斑塊相關,可能由斑塊中的巨噬細胞和T細胞所致。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之間的不平衡所激發的內源性抗炎或促炎反應是ACS結局的主要決定因素,反映循環CRP水平。CRP增高不僅與ACS的發生相關,而且直接關系到ACS短期和長期不良預后,還能獨立預測血管重建術后再狹窄以及包括死亡在內的主要事件的發生,因此,CRP促進了內皮細胞功能的損傷、炎癥、粥樣斑塊不穩定和血栓[9-10],均是不利于或增加ACS的風險。
3.2 白介素
白介素屬于一類細胞間功能調節因子,介導各種炎癥反應,如動脈粥樣硬化、風濕、自身免疫疾病、感染等。各類白介素作用不盡相同,可降低或促進炎癥反應的發生,其中IL-6屬于ACS患者病情惡化致死的典型炎性標志物,可指導此病的診治,如在早期進行IL-6水平的檢測有助于早期治療,降低病死率。在Fragmin和FRISC-2對ACS患者的分析中發現,IL-6可視為一個冠心病死亡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如果將患者的IL-6水平控制在介入治療前水平,能顯著降低死亡率。即使是健康人群,在正常范圍內有相對高的IL-6水平,也預示著將來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大大增加。IL-6水平和CRP水平相互影響,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因素來評價風險。
3.3 選擇素
選擇素一般是指L-選擇素、E-選擇素、P-選擇素,分別是指白細胞選擇素、血小板選擇素及內皮細胞選擇素。L-選擇素研究較少,活化的內皮細胞常表達E-選擇素,內皮細胞及多形核中性粒細胞的黏附經由E-選擇素介導。P-選擇素主要包括兩類,即可溶性及跨膜性,前者可溶于血漿,無法跨膜,主要功能為可與白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從而阻礙跨膜選擇素與此受體結合,與跨膜選擇素存在競爭關系,最終使白細胞黏附、活化受到抑制;后者表達短暫,僅在內皮細胞及血小板活化時在細胞膜上有所表達,迅速而短暫,主要功能為參與炎癥反應,即內皮細胞及白細胞黏附、移動、積聚、活化的介導及進而參與炎癥因子的釋放,成為血小板活化有力的參考指標。在臨床上,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現P-選擇素的升高,特別是急性期及UA時,其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但升高水平受發病時間的限制,據Hope等測定,發病時間在2.3~17.3 h的患者及發病24 h的患者P-選擇素升高均不明顯,而在另外一組研究中提到胸痛患者3個月內發生嚴重心臟事件為終點進行統計發現P-選擇素顯著升高[11]。
3.4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大體上可分為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VCAM-1及ICAM,前兩者研究較后者少,均為炎癥表達因子,位于血管內皮,后者進一步分為3種及ICAM-1、ICAM-2及ICAM-3,可結合于整合素MAC-1及LFA-1,作為黏附分子作用于免疫系統,發揮重要的功能,尤其在淋巴細胞的特異抗原反應中極其關鍵,同時參與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相互作用介導炎癥的過程。以心肌細胞舉例說明,細胞因子刺激或低氧狀態,心肌細胞表面出現較多的ICAM-1,中性粒細胞表面分布的其配體LFA-1與之結合,最終使中性粒細胞與心肌細胞黏附增多,促進心肌細胞壞死。
3.5 MMPs
已發現的MMPs共有16種之多,其中MMP-1、MMP-2、MMP-3、MMP-9及MMP-12表達于平滑肌細胞,均屬于內肽酶家族,依賴于Zn2+。其中MMP-9是不穩定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其屬于巨噬細胞分泌的激活巨噬細胞的關鍵因素之一,主要是經降解細胞外基質,出現粥樣斑塊的不穩定。
全身和局部的動脈炎癥都是ACS的相關因素,促進其發生和發展。通過檢測炎癥因子水平,結合臨床癥狀、心電圖和心肌標志物變化,對ACS患者進行危險分層比僅僅根據臨床危險因素更有價值。本研究結果提示,生化標志物的聯合檢測對于ACS患者的早期診斷、高確診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抗炎治療在ACS治療中日趨重要,對目標炎癥的靶向治療正在研制開發,隨著對炎癥相關基因的深入了解,炎癥在ACS中的作用將會更加明確。
[參考文獻]
[1]操明,呂彩霞,董璇,等.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共刺激分子與炎癥指標的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2(2):125-128.
[2]李道麟.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中CgA、BNP與NE水平變化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7):1314-1316.
[3]王斌.NSTE-ACS患者的識別與處理[J].中國全科醫學·醫生讀者版,2012,15(4):2-5.
[4]文衛紅.急性冠脈綜合征冠狀動脈造影112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5):89-90.
[5]劉漢華,晏凱利,胡曉軍,等.普羅布考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及血清hs-CRP和MMP-9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2):2199-2201.
[6]趙文淑.急性冠脈綜合征[J].中國臨床醫生,2010,38(1):15-18.
[7]王翠英,王宇朋,李敏.BNP水平在急性冠脈綜合癥危險分層中的意義[J].中國醫學工程,2010,9(4):159-160.
[8]李春敬,左琳琳,陳暉,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意義[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7(2):105-106.
[9]張偉,楊銀利,吳潔瓊,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與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及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7):681-682.
[10]王勃.CRP和D-二聚體水平對PCI術前不穩定型心絞痛預后評價[J].當代醫學,2013,19(10):67-68.
[11]沈彩云.冠心病患者脂類代謝及炎癥因子與代謝綜合征關系探究[J].當代醫學,2012,18(23):43-44.
(收稿日期:2014-02-08本文編輯:李亞聰)
本刊醫學檢驗欄目介紹
以報道臨床醫學實驗診斷方法學為重點,主要報道檢驗醫學領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實用技術的新進展,各種檢驗的方法與試劑、儀器的性能和特點等內容。稿件要求:資料準確、數據真實、論據可靠、統計學方法正確。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通惠家園惠潤園5-3-602《中國當代醫藥》雜志社郵編:100025
傳真:010-59679056投稿熱線:010-59679076/59679077投稿信箱:zgddyy@163.com
endprint
表1 兩組5項生化標志物陽性率的比較[n(%)]
2.2 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陽性率和單項檢測陽性率的比較
CRP、IL-6、P-選擇素、ICAM-1、MMPs-1單獨檢測時分別有28例(56.0%)、26例(52.0%)、29例(58.0%)、22例(44.0%)、23例(46.0%)表現出異常增高,上述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時,確診例數為49例(98.0%),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每項指標單獨檢測的陽性率(χ2=24.9012、28.2133、23.3100、35.4055、33.5317,P<0.05)。
3 討論
3.1 CRP
大量炎癥因子已被闡明,其大部分被相關資料證實能起炎癥介質的作用。CRP是研究最多的炎癥標志物[8],CRP濃度在UA和心肌梗死患者中是升高的,其是預測冠心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在所有的已知炎癥因子中,只有高敏感性CRP適合于臨床的快速診斷和治療,特別在ACS中,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與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相比,ST段升高伴高水平CRP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3年心性死亡率更高。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ACS患者中,高水平的CRP提示更高的死亡率,即使在肌鈣蛋白正常的患者也存在同樣情況。CRP預示更糟的預后,其中包括成功的PCI后的死亡,且CRP升高與猝死存在相關性,粥樣斑塊破潰或斑塊侵蝕作用所致的猝死患者,其血清及粥樣斑塊中均有較高的CRP水平。在動脈狹窄手術中,高水平的CRP可能與不穩定粥樣斑塊相關,可能由斑塊中的巨噬細胞和T細胞所致。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之間的不平衡所激發的內源性抗炎或促炎反應是ACS結局的主要決定因素,反映循環CRP水平。CRP增高不僅與ACS的發生相關,而且直接關系到ACS短期和長期不良預后,還能獨立預測血管重建術后再狹窄以及包括死亡在內的主要事件的發生,因此,CRP促進了內皮細胞功能的損傷、炎癥、粥樣斑塊不穩定和血栓[9-10],均是不利于或增加ACS的風險。
3.2 白介素
白介素屬于一類細胞間功能調節因子,介導各種炎癥反應,如動脈粥樣硬化、風濕、自身免疫疾病、感染等。各類白介素作用不盡相同,可降低或促進炎癥反應的發生,其中IL-6屬于ACS患者病情惡化致死的典型炎性標志物,可指導此病的診治,如在早期進行IL-6水平的檢測有助于早期治療,降低病死率。在Fragmin和FRISC-2對ACS患者的分析中發現,IL-6可視為一個冠心病死亡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如果將患者的IL-6水平控制在介入治療前水平,能顯著降低死亡率。即使是健康人群,在正常范圍內有相對高的IL-6水平,也預示著將來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大大增加。IL-6水平和CRP水平相互影響,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因素來評價風險。
3.3 選擇素
選擇素一般是指L-選擇素、E-選擇素、P-選擇素,分別是指白細胞選擇素、血小板選擇素及內皮細胞選擇素。L-選擇素研究較少,活化的內皮細胞常表達E-選擇素,內皮細胞及多形核中性粒細胞的黏附經由E-選擇素介導。P-選擇素主要包括兩類,即可溶性及跨膜性,前者可溶于血漿,無法跨膜,主要功能為可與白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從而阻礙跨膜選擇素與此受體結合,與跨膜選擇素存在競爭關系,最終使白細胞黏附、活化受到抑制;后者表達短暫,僅在內皮細胞及血小板活化時在細胞膜上有所表達,迅速而短暫,主要功能為參與炎癥反應,即內皮細胞及白細胞黏附、移動、積聚、活化的介導及進而參與炎癥因子的釋放,成為血小板活化有力的參考指標。在臨床上,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現P-選擇素的升高,特別是急性期及UA時,其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但升高水平受發病時間的限制,據Hope等測定,發病時間在2.3~17.3 h的患者及發病24 h的患者P-選擇素升高均不明顯,而在另外一組研究中提到胸痛患者3個月內發生嚴重心臟事件為終點進行統計發現P-選擇素顯著升高[11]。
3.4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大體上可分為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VCAM-1及ICAM,前兩者研究較后者少,均為炎癥表達因子,位于血管內皮,后者進一步分為3種及ICAM-1、ICAM-2及ICAM-3,可結合于整合素MAC-1及LFA-1,作為黏附分子作用于免疫系統,發揮重要的功能,尤其在淋巴細胞的特異抗原反應中極其關鍵,同時參與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相互作用介導炎癥的過程。以心肌細胞舉例說明,細胞因子刺激或低氧狀態,心肌細胞表面出現較多的ICAM-1,中性粒細胞表面分布的其配體LFA-1與之結合,最終使中性粒細胞與心肌細胞黏附增多,促進心肌細胞壞死。
3.5 MMPs
已發現的MMPs共有16種之多,其中MMP-1、MMP-2、MMP-3、MMP-9及MMP-12表達于平滑肌細胞,均屬于內肽酶家族,依賴于Zn2+。其中MMP-9是不穩定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其屬于巨噬細胞分泌的激活巨噬細胞的關鍵因素之一,主要是經降解細胞外基質,出現粥樣斑塊的不穩定。
全身和局部的動脈炎癥都是ACS的相關因素,促進其發生和發展。通過檢測炎癥因子水平,結合臨床癥狀、心電圖和心肌標志物變化,對ACS患者進行危險分層比僅僅根據臨床危險因素更有價值。本研究結果提示,生化標志物的聯合檢測對于ACS患者的早期診斷、高確診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抗炎治療在ACS治療中日趨重要,對目標炎癥的靶向治療正在研制開發,隨著對炎癥相關基因的深入了解,炎癥在ACS中的作用將會更加明確。
[參考文獻]
[1]操明,呂彩霞,董璇,等.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共刺激分子與炎癥指標的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2(2):125-128.
[2]李道麟.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中CgA、BNP與NE水平變化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7):1314-1316.
[3]王斌.NSTE-ACS患者的識別與處理[J].中國全科醫學·醫生讀者版,2012,15(4):2-5.
[4]文衛紅.急性冠脈綜合征冠狀動脈造影112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5):89-90.
[5]劉漢華,晏凱利,胡曉軍,等.普羅布考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及血清hs-CRP和MMP-9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2):2199-2201.
[6]趙文淑.急性冠脈綜合征[J].中國臨床醫生,2010,38(1):15-18.
[7]王翠英,王宇朋,李敏.BNP水平在急性冠脈綜合癥危險分層中的意義[J].中國醫學工程,2010,9(4):159-160.
[8]李春敬,左琳琳,陳暉,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意義[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7(2):105-106.
[9]張偉,楊銀利,吳潔瓊,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與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及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7):681-682.
[10]王勃.CRP和D-二聚體水平對PCI術前不穩定型心絞痛預后評價[J].當代醫學,2013,19(10):67-68.
[11]沈彩云.冠心病患者脂類代謝及炎癥因子與代謝綜合征關系探究[J].當代醫學,2012,18(23):43-44.
(收稿日期:2014-02-08本文編輯:李亞聰)
本刊醫學檢驗欄目介紹
以報道臨床醫學實驗診斷方法學為重點,主要報道檢驗醫學領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實用技術的新進展,各種檢驗的方法與試劑、儀器的性能和特點等內容。稿件要求:資料準確、數據真實、論據可靠、統計學方法正確。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通惠家園惠潤園5-3-602《中國當代醫藥》雜志社郵編:100025
傳真:010-59679056投稿熱線:010-59679076/59679077投稿信箱:zgddyy@163.com
endprint
表1 兩組5項生化標志物陽性率的比較[n(%)]
2.2 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陽性率和單項檢測陽性率的比較
CRP、IL-6、P-選擇素、ICAM-1、MMPs-1單獨檢測時分別有28例(56.0%)、26例(52.0%)、29例(58.0%)、22例(44.0%)、23例(46.0%)表現出異常增高,上述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時,確診例數為49例(98.0%),5項生化標志物聯合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每項指標單獨檢測的陽性率(χ2=24.9012、28.2133、23.3100、35.4055、33.5317,P<0.05)。
3 討論
3.1 CRP
大量炎癥因子已被闡明,其大部分被相關資料證實能起炎癥介質的作用。CRP是研究最多的炎癥標志物[8],CRP濃度在UA和心肌梗死患者中是升高的,其是預測冠心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在所有的已知炎癥因子中,只有高敏感性CRP適合于臨床的快速診斷和治療,特別在ACS中,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與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相比,ST段升高伴高水平CRP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3年心性死亡率更高。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ACS患者中,高水平的CRP提示更高的死亡率,即使在肌鈣蛋白正常的患者也存在同樣情況。CRP預示更糟的預后,其中包括成功的PCI后的死亡,且CRP升高與猝死存在相關性,粥樣斑塊破潰或斑塊侵蝕作用所致的猝死患者,其血清及粥樣斑塊中均有較高的CRP水平。在動脈狹窄手術中,高水平的CRP可能與不穩定粥樣斑塊相關,可能由斑塊中的巨噬細胞和T細胞所致。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之間的不平衡所激發的內源性抗炎或促炎反應是ACS結局的主要決定因素,反映循環CRP水平。CRP增高不僅與ACS的發生相關,而且直接關系到ACS短期和長期不良預后,還能獨立預測血管重建術后再狹窄以及包括死亡在內的主要事件的發生,因此,CRP促進了內皮細胞功能的損傷、炎癥、粥樣斑塊不穩定和血栓[9-10],均是不利于或增加ACS的風險。
3.2 白介素
白介素屬于一類細胞間功能調節因子,介導各種炎癥反應,如動脈粥樣硬化、風濕、自身免疫疾病、感染等。各類白介素作用不盡相同,可降低或促進炎癥反應的發生,其中IL-6屬于ACS患者病情惡化致死的典型炎性標志物,可指導此病的診治,如在早期進行IL-6水平的檢測有助于早期治療,降低病死率。在Fragmin和FRISC-2對ACS患者的分析中發現,IL-6可視為一個冠心病死亡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如果將患者的IL-6水平控制在介入治療前水平,能顯著降低死亡率。即使是健康人群,在正常范圍內有相對高的IL-6水平,也預示著將來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大大增加。IL-6水平和CRP水平相互影響,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因素來評價風險。
3.3 選擇素
選擇素一般是指L-選擇素、E-選擇素、P-選擇素,分別是指白細胞選擇素、血小板選擇素及內皮細胞選擇素。L-選擇素研究較少,活化的內皮細胞常表達E-選擇素,內皮細胞及多形核中性粒細胞的黏附經由E-選擇素介導。P-選擇素主要包括兩類,即可溶性及跨膜性,前者可溶于血漿,無法跨膜,主要功能為可與白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從而阻礙跨膜選擇素與此受體結合,與跨膜選擇素存在競爭關系,最終使白細胞黏附、活化受到抑制;后者表達短暫,僅在內皮細胞及血小板活化時在細胞膜上有所表達,迅速而短暫,主要功能為參與炎癥反應,即內皮細胞及白細胞黏附、移動、積聚、活化的介導及進而參與炎癥因子的釋放,成為血小板活化有力的參考指標。在臨床上,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現P-選擇素的升高,特別是急性期及UA時,其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但升高水平受發病時間的限制,據Hope等測定,發病時間在2.3~17.3 h的患者及發病24 h的患者P-選擇素升高均不明顯,而在另外一組研究中提到胸痛患者3個月內發生嚴重心臟事件為終點進行統計發現P-選擇素顯著升高[11]。
3.4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大體上可分為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VCAM-1及ICAM,前兩者研究較后者少,均為炎癥表達因子,位于血管內皮,后者進一步分為3種及ICAM-1、ICAM-2及ICAM-3,可結合于整合素MAC-1及LFA-1,作為黏附分子作用于免疫系統,發揮重要的功能,尤其在淋巴細胞的特異抗原反應中極其關鍵,同時參與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相互作用介導炎癥的過程。以心肌細胞舉例說明,細胞因子刺激或低氧狀態,心肌細胞表面出現較多的ICAM-1,中性粒細胞表面分布的其配體LFA-1與之結合,最終使中性粒細胞與心肌細胞黏附增多,促進心肌細胞壞死。
3.5 MMPs
已發現的MMPs共有16種之多,其中MMP-1、MMP-2、MMP-3、MMP-9及MMP-12表達于平滑肌細胞,均屬于內肽酶家族,依賴于Zn2+。其中MMP-9是不穩定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其屬于巨噬細胞分泌的激活巨噬細胞的關鍵因素之一,主要是經降解細胞外基質,出現粥樣斑塊的不穩定。
全身和局部的動脈炎癥都是ACS的相關因素,促進其發生和發展。通過檢測炎癥因子水平,結合臨床癥狀、心電圖和心肌標志物變化,對ACS患者進行危險分層比僅僅根據臨床危險因素更有價值。本研究結果提示,生化標志物的聯合檢測對于ACS患者的早期診斷、高確診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抗炎治療在ACS治療中日趨重要,對目標炎癥的靶向治療正在研制開發,隨著對炎癥相關基因的深入了解,炎癥在ACS中的作用將會更加明確。
[參考文獻]
[1]操明,呂彩霞,董璇,等.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共刺激分子與炎癥指標的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2(2):125-128.
[2]李道麟.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中CgA、BNP與NE水平變化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7):1314-1316.
[3]王斌.NSTE-ACS患者的識別與處理[J].中國全科醫學·醫生讀者版,2012,15(4):2-5.
[4]文衛紅.急性冠脈綜合征冠狀動脈造影112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5):89-90.
[5]劉漢華,晏凱利,胡曉軍,等.普羅布考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及血清hs-CRP和MMP-9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2):2199-2201.
[6]趙文淑.急性冠脈綜合征[J].中國臨床醫生,2010,38(1):15-18.
[7]王翠英,王宇朋,李敏.BNP水平在急性冠脈綜合癥危險分層中的意義[J].中國醫學工程,2010,9(4):159-160.
[8]李春敬,左琳琳,陳暉,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意義[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7(2):105-106.
[9]張偉,楊銀利,吳潔瓊,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與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及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7):681-682.
[10]王勃.CRP和D-二聚體水平對PCI術前不穩定型心絞痛預后評價[J].當代醫學,2013,19(10):67-68.
[11]沈彩云.冠心病患者脂類代謝及炎癥因子與代謝綜合征關系探究[J].當代醫學,2012,18(23):43-44.
(收稿日期:2014-02-08本文編輯:李亞聰)
本刊醫學檢驗欄目介紹
以報道臨床醫學實驗診斷方法學為重點,主要報道檢驗醫學領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實用技術的新進展,各種檢驗的方法與試劑、儀器的性能和特點等內容。稿件要求:資料準確、數據真實、論據可靠、統計學方法正確。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通惠家園惠潤園5-3-602《中國當代醫藥》雜志社郵編:100025
傳真:010-59679056投稿熱線:010-59679076/59679077投稿信箱:zgddyy@163.com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