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消防裝備建設的重要性”這一指導思想,從消防裝備的概況出發,通過對消防滅火裝備建設、消防員整體防護裝備建設、現代高新消防裝備建設三方面重要性的闡釋,分析當前消防設備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唯有重視消防裝備所能產生的戰斗潛力,才能提高戰斗能力。
關鍵詞:滅火裝備;防護裝備;高新消防設備;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8-0192-0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消防領域,“器”就是消防設備,是配備在部隊中,官兵借以日常訓練,或通過現場的科學運用完成滅火救援的一切硬件設備。無數的事實證明:消防裝備的配備情況決定著采用的戰術方式和戰術效果,是影響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更是緊系滅火戰斗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消防部隊的裝備建設不僅關系著消防部隊自身的建設與發展,更關系著廣大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因此,理清思路、找準方向,認識到消防裝備的重要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裝備建設,才能獲得更為有效的建設效果,從而全面提升中國消防部隊的總體發展水平。
一、消防滅火裝備是提高戰斗力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
現代消防作戰,靠的是實力,而決定性因素之一就是裝備。消防裝備的優劣,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反映一個國家消防技術水平的高低和滅火救援能力的強弱;消防裝備的優劣,更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促進社會進步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將消防事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以此促進消防與社會、經濟、科技全面協調發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消防工作,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關心消防部隊建設,消防部隊按照公安部“三基”工程建設要求,堅持“科技強警”的方針,使消防裝備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消防裝備結構得到了很大改善,消防部隊的實際應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裝備建設也難免出現問題。
受經濟、地理、區域等因素的影響,消防裝備建設出現了發展失衡,資金分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中國消防部隊裝備添置的經費主要依靠地方財政支持,裝備添置必須經過政府審批,且納入政府采購序列,消防裝備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支持力度。消防裝備經費究竟應占財政預算的多大比例,各地尚未有統一的標準。消防裝備經費往往受各地政府領導的消防意識、感情傾向及其對消防部隊認識程度的制約。地區的經濟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某地區的消防投入,進而間接影響裝備采購數量、種類和品質。
消防部門為了爭取資金額度,有時不根據基層中隊任務轄區的實際情況、火災救援的特點選配滅火裝備,刻意地追求先進的、新款的、昂貴的裝備,在購買前根本也未進行大型裝備的應用性評估,并沒有仔細考慮過所購買的裝備能否發揮出其具備的卓越性能,往往推舉一些國外先進卻不適用于中國使用的大型消防裝備。當政府將消防裝備資金列入預算后,在專項資金無法變動的情況下,消防部門購置了一些不實用的消防裝備。由于消防裝備建設的主動權大都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加上采購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消防部隊很難科學合理地配置部隊急需的通用裝備。想打破這種現狀,必須突破框框,實事求是進行配備,由于中國消防裝備產品沒有實行市場準入制度,許多地方的消防裝備是政府采購,最低價中標,質量難以保證,要突破低價中標的原則,對資質不清的代理商取消資格。對一些部隊急需,但不在采購目錄以內的實用裝備,要給予采購的便利和權限。
在實際情況中,由于裝備的不實用性導致了有些裝備從來沒有被使用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的浪費。對部隊的戰斗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實際情況要求我們,裝備應該與實際接軌,而且,所有的消防裝備應該是各具特色的,不能盲目跟風。只有部隊的裝備符合實際情況,消防部隊的戰斗力才會大大提高。
二、消防員個人整體防護裝備是保障戰斗力的核心要素
一直以來,消防員都是在秉承著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在戰斗,這充分展現了中國軍人英勇、神武的形象。但是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在救災現場消防員傷亡的消息。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消防部隊在滅火搶險救援戰斗中,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成本是昂貴的,有的教訓也是極其深刻的。
消防部隊的職責就是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搶救人的生命,維護生命安全是消防部隊進行滅火救援的第一目標。只有有效地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滅火災,這是軍隊作戰的基本原則,可以說“保護消防員健康安全,就是對人民群眾的安全保障。”也只有在自身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搶救更多人員,更好地維護社會安全。所以,社會和部隊都要以人為本,采取各種措施共同維護消防員的生命與安全。
現代的火災撲救,打的是裝備戰。個人防護措施在滅火救援戰斗中十分重要,擁有并合理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可有效避免消防官兵在戰斗中的傷亡。可以說,防護裝具是消防隊員用于保護自己、搶險救援的重要武器。但是,目前部分地方消防員個人防護裝備配備還遠遠沒達到國家的規定標準,與現代滅火救援工作需要尚有較大差距。這使得消防官兵在滅火救援行動中難以得到安全保障。為了提高防護能力,不僅要在訓練中熟練掌握現有防護裝備的性能、操作規程和維護保養方法,平時還應根據轄區參與滅火搶險救援工作的實際需要,積極動腦子、想辦法、找機遇,爭取地方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重視、支持和解決個人防護裝備的配套工作。
消防戰訓部門、裝備部門和科研部門,對消防員在滅火搶險救援中的自我防護工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在個人防護裝具和消防通訊設備上,要不斷進行技術改良、功能改進,以方便操作使用。現代消防裝備的開發與應用應充分考慮到安全滅火與有效救人的原則,要多救人、少死人,并應在諸如以下方面多做一些考慮,如提高消防員火場防護裝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在其身上附帶報警呼救及安全識別等裝置與功能:提高裝備操作的智能化程度,如遠距離無線遙控等,少近距離手動操作狀況,開發能代替消防員進入火場或其他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險場所,進行滅火、救援、冷卻、洗消、偵察、探測、破拆等作業的消防機器人等。
從事滅火救災工作既光榮又神圣,但在實戰過程中消防員卻往往置身于死亡的邊緣。這就要求消防員有良好的安全防護。因為良好的防護能力是快速、有效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基本前提,是順利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保證,也是衡量滅火搶險救援工作成敗的標準之一。所以,加強消防員的自我防護裝備建設,避免和減少消防員在火場上的傷亡事故的發生,是各消防部門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城市惡性火災與各類災害事故預警處置需要高新消防裝備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期,各類致災因素明顯增多,重特大火災和其他各類災害事故時有發生,災害規模不斷擴大。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對公安消防部隊的職能作了進一步的拓展,使消防部隊所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面對復雜的滅火救援形勢,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現代條件下滅火救援戰斗在對作戰理論、作戰樣式、力量編成等提出革命性要求的同時,對消防裝備建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裝備建設觀念、理論、模式和保障方式,引起裝備建設方面的深刻變革。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尤其是市場經濟日益繁榮,高層建筑不斷向上延伸,地下設施連續向下拓展,石化企業高度集中,建筑體量的增大、火災荷載的增大,使火災撲救難度越來越大。因此,現代條件下滅火救援作戰,基于戰場環境復雜惡劣,外線與內線、前線與后方的天然分界將日漸模糊,要求作戰力量必需具備全縱深、全方位、全天候和高立體的綜合打擊能力,以往那種梯次推進、逐級前伸的平面線型作戰方式已不適應復雜條件下滅火救援戰斗的需要。裝備建設要適應這種“三全一高”的作戰環境,就必須具備直達縱深、遠程遙控、瞬間釋放等能力,對裝備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現代戰斗力生成已從以往的人海戰術、強火力戰術演變成信息化時代,消防戰斗力也因消防裝備的技術化有所變化。如現代控制技術、電子技術、制造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衛星應用技術、納米技術等的發展;新工藝不斷涌現,如化學鍍鎳磷合金、硬氧化材料添加劑工藝、表面滲透工藝等;新材料層出不窮,不斷投入應用,如光纖、陶瓷、高強度非金屬材料、超導體、新型合成材料(如鋅鋁合金)等。這些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消防裝備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機。這也決定了在裝備建設中,除了要配齊配足常規裝備,大力發展特勤裝備外,還必須進一步加強高、精、尖裝備的配備,如消防飛機、登高車輛、破拆車輛、搶險救援車輛、火情偵察器材、防毒防化個人裝備等,只有提高裝備科技化水平,才能不斷增強打贏能力。
從發展趨勢上看,消防裝備建設要適應形勢任務的需要,必須堅持由應對一般滅火救援戰斗向打贏現代復雜條件下滅火救援戰斗轉變;由數量規模型建設向質量效能型建設轉變;由分散獨立、自成體系的建設方式向高度統一、集約合成的建設方式轉變;由傳統粗放的保障模式向科學精確的保障模式轉變。只有不斷豐富裝備種類,優化裝備結構,才能積極穩妥地推進裝備建設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軍事學有一條基本法則:“不能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企求戰爭的勝利。”而消防裝備是物質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水平的高低,對于決定戰斗勝敗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中國消防裝備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階段下,在整個消防部隊都在完善新型消防裝備的前提下,高度重視消防裝備所能產生的戰斗潛力,高度重視消防裝備所能發揮出的巨大的戰斗和滅火效率,必將加快中國消防部隊發展的腳步。
參考文獻:
[1]黃世海.部隊裝備管理概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2]公安部消防局.消防滅火救援[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3]黃貴山.裝備機關工作概要[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
[4]張連民.關于構建中國突發事故救援體制的思考[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4,(5).
[5]昊禮龍.談科學配置消防部隊滅火救援裝備[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07,(7).
[責任編輯 吳迪]
收稿日期:2014-04-17
作者簡介:朱偉祺(1981-),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助理工程師(少校副營職),從事消防裝備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