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尤其是P2P,確實廣泛存在著夸大宣傳的問題。承諾保底收益、使用誤導性表述、不提示投資風險,均屬于違規行為。但監管力量有限,目前P2P平臺的違規行為基本沒有受到處罰。而行業要想健康成長,必須合法合規,同時也讓投資者建立正確的預期。
房網貸之家最近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又有10家P2P平臺“跑路”或關閉。從今年開始,每月都有網貸平臺“跑路”的消息,每次“跑路”都會有大量投資者血本無歸。投資者之所以被忽悠,很重要的一點是被“零風險”、“本息保障”、“互聯網銀行”等在金融領域明顯違規甚至違法的宣傳語所害,而這些宣傳語在P2P網貸領域卻成為一些平臺宣傳的“法寶”。
P2P網貸平臺在宣傳上存在的誤導投資者問題,在業內已經不是什么秘密。“這個行業目前監管政策還不到位,實際上是在享受著監管制度的紅利,這就要求投資者在選擇平臺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要學會自我辨別。”網貸之家聯合創始人徐紅偉說。
安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安銳對《投資與理財》記者表示:“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尤其是P2P,確實廣泛存在著夸大宣傳的問題。承諾保底收益、使用誤導性表述、不提示投資風險,均屬于違規行為。但監管力量有限,目前P2P平臺的違規行為基本沒有受到處罰。這些不規范的行為,在行業以超常規速度發展的初期可以理解,但平臺要想健康成長,必須合法合規,同時也讓投資者建立正確的預期。” 對于一些P2P對外宣傳時使用“銀行”的字眼,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愛君認為,這已經不是違規,他們已經違反了《商業銀行法》,目前銀行必須是經過銀監會批準并發放牌照,沒有牌照就宣傳自己是銀行,純粹就是忽悠投資者。
下面就來看看這些最具忽悠的宣傳語。
`
1.零風險
“零風險”這個奇葩的詞語,每當出現在金融領域,都會令專業人士頭上冒冷汗。而在P2P網貸領域,這個詞語卻成為大街貨,誰都可以拿來為自己平臺做信用背書。
在記者瀏覽過的P2P網貸中,出現“零風險”字眼的不在少數,有的稍微隱晦一點,寫成“近零風險”。對此,有平臺負責人竟然解釋說:“從我們的角度理解就是零風險”。這樣坑爹的解釋,不知道投資者會不會也這樣理解。
對此,匯投資董事長張征評價說:“從目前跑路的上百家平臺情況來看,‘零風險的宣傳語對投資者除了誤導,沒有其它實質意義。”
除了草根平臺打出“零風險”這樣的宣傳語,一些實力雄厚的平臺也采用這樣的策略。記者在上市公司萬好萬家投資的網貸平臺黃河金融網站上看到,“零風險”的宣傳語就出現在顯赫的位置上。
2.100%本息保障
“100%本息保障”是網貸領域備受詬病的宣傳語,《投資與理財》今年4月刊登了名為《本息保障或成皇帝的新裝》的文章,就在投資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很多投資者之所以進入P2P網貸領域,就是看到這些平臺上說的‘100%本息保障。在平臺沒有出事之前,就算出現少量的壞賬,但為了自身的聲譽,平臺都會想辦法償還本息。一旦平臺出事,這樣的宣傳語就成了忽悠投資者的證據。”有資深投資者這樣評價。
新新貸總裁助理朱捷對記者表示:“這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雞肋,因為行業的不規范和投資者不成熟,你不這樣宣傳,一些投資者就不相信你。如果也這樣宣傳,就和那些平臺淪為一樣了。”
目前,宣傳“本息保障”的平臺不在少數,甚至在新浪微財富和金銀貓、點融網等P2P平臺合作的產品中,也出現“保本保息”“100%本息保障”的宣傳語。不知道新浪是否起到審核的作用,還是明知故犯。
3.銀行托管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多家P2P公司均高調宣布與平安銀行合作,開展資金托管業務。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平安銀行實際上系為合作的P2P平臺資金存管,而非托管。一字之差,卻相差甚遠。“監管、托管出了問題要負責任,存管就不用了。”有專業人士這樣評價。
對此,平安銀行稱:“截至目前,平安銀行在P2P業務領域仍處于資金結算服務模式的研發階段,并未向任何一家P2P網貸平臺提供資金結算和清算服務,也未與任何一家P2P網貸平臺實現平臺交易系統和銀行結算服務系統的對接。”
《投資與理財》記者在人人貸、微貸網、拍拍貸等數十家網貸平臺官網發現,已有網貸公司在官網的醒目位置表示與平安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記者從平安銀行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他們“在監管政策沒有明確出臺之前,目前與P2P合作還是很慎重的,簽署的只是一個框架協議,未來和網貸平臺會有進一步合作。”
“最實質的合作也就是一些平臺風險備用金存在銀行而已,與第三方托管毫無關系。平臺主動和銀行合作是好事,但搞一個文字游戲,進行過度宣傳炒作,不過是為平臺增信罷了”有業內人士這樣認為。
Tips:
P2P 第三方擔保
目前幾乎所有的P2P平臺都有擔保制度,這使得P2P平臺有了紙面上的“100%本息保障”,但事實上P2P有多種擔保形式,并非所有擔保都能為投資者的錢“兜底”
對于使用第三方擔保的P2P平臺,大部分平臺所謂的第三方擔保都是一般責任擔保,當發生違約時,只有在確認借款人完全沒有償還能力的時候才會賠付,因此如果遇上“老賴”或找不到借款人等情況,擔保公司是不會賠付的。只有極少數平臺使用的是連帶責任擔保,這種第三方擔保最為靠譜,一旦發生借款逾期或違約后,無論找不找得到借款人,擔保公司都得賠。
3.互聯網銀行
“互聯網銀行”,看上去“高大上”的詞匯,雖然一些投資者雖然看不懂,但也會動心。與抱銀行大腿不同,有些P2P網貸平臺在對外宣傳中,就直接用“銀行”這樣的字眼。
前段時間有投資者給《投資與理財》記者發來的截圖顯示,上海一家網貸平臺金互行的百度推廣就標明是“國內首家互聯網金融銀行”,其在百度百科則顯示為“上海第一家互聯網金融銀行”。還有更夸張的一家名為“互聯行”綜合平臺則宣傳為“全球首創互聯網銀行平臺”。從這兩家平臺宣傳語中,竟然還夸張的用了“國內首家”“全球首創”這樣山寨的詞語。
對此,有監管人士對記者表示:“稱自己是銀行,這不但是宣傳違規,甚至存在違法的嫌疑。銀行都是由監管機構發牌照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