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鏗
針對地方政府如何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問題,我講三個觀點。
首先,地方政府轉變執政理念是關鍵。
實行改革開放35年,我們的經濟有長足發展,但是我們走的是以高消耗換發展的路,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是GDP掛帥。這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因為環境嚴重破壞,資源約束更加實出,發展已經到了不可持續的地步!我希望各級政府盡快轉變發展理念,切換發展路徑,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與低碳經濟發展。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發展理念是否能真正轉變,關鍵在于各級領導的執政理念是否轉變。各級領導要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把突出GDP增長,轉變為突出民生改善。只要我們徹底摒棄了以高消耗換發展的老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隨著生態文明的不斷建設,藍天、碧水、青山將離我們不再遙遠,食品安全也不會再擔心,人民的福祉將會不斷提高。
其次,新型城鎮市化要重心向下。
新型城鎮化是今后若干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怎么理解和推進城鎮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決不可以一味發展大城市,必須重心向下,著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小城鎮發展,要將新農村建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配套的工業、服務業和醫療事業,文化教育事業結合起來。要讓千千萬萬個小鎮成為山川秀美、經濟發達的地方,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由發展大城市轉向發展小城市是發達國家城市化的重要經驗。在工業化初期,許多國家都吃過大城市化的苦頭,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出現了像倫敦霧都那樣的大城市病,令人苦不堪言。
最后,發展仍然是硬道理。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下,絕大多數人民生活還不富裕,還有幾千萬人口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我們不能放棄發展經濟,片面追求西方的所謂“綠色經濟”、“智能城市”概念。西方一些人喜歡玩弄概念,中國一些人又喜歡炒作概念,我們上過不少當。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反思,應該務實。
發展要從實際出發,按經濟規律辦事,用經濟政策引導經濟主體轉變發展方式。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我們還沒有實現工業化,我們決不可以按照他們“呼悠”的路子走。要認真研究中國的情況,提出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曾經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理念,我認為符合中國的實際,應該堅持走下去。一定要務實,切忌花樣翻新,華而不實。
我們既要強調保護環境,又要強調經濟發展。如果舉國上下,堅持保護環境,堅持改善民生,我們有理由相信,人民的福祉將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