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
我認為要用動態發展和歷史的眼光看待環境保護,守護藍天碧水。
藍天碧水曾經是存在的。30多年來,中國走了以追求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的道路,回頭看才發現身邊的藍天碧水等優美環境反而成為稀缺的、難得的資源。
有部分人士開始否定過去的發展之路。但我認為,如果從歷史的眼光來看,過往追求經濟發展的三四十年也沒有錯,并不能全盤否定。因為在那樣一個傳統發展階段中,人們沒有那么多的知識、智慧和能力,在一開始就懂得我們是在走一條靠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發展。
在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突顯的當下,政府和公眾開始認識到,應該探索一條既有藍天碧水又有經濟繁榮的道路。所以,面向未來,我們必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相對于我國較強的綜合國力,在生態環保方面,我國還是一個小國、弱國,是綜合國力這個“水桶”中的“短板”。要應對當前或未來的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生態環保綜合能力必須大大強化。
目前環保方面出現了兩個新變化:
第一,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過去兩者之間體現相互沖突的一面比較大,而現在它們相互協調和互相促進的一面反而越來越大,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承載能力更加脆弱、有限,生態系統不堪重負,比如自然界已經凈化不了各種污染物。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路徑。從過去比較浪費的、資源消耗高的模式轉到資源節約的模式,由非綠色經濟轉到綠色經濟。
轉變方式需要通過什么手段去實現?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節約資源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只有在這些方面強化法律法規,提高標準、加強執法、嚴格管理,才會有約束性的力量,促使經濟發展的本身得到改變。
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環境保護的加強,反之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被稱為“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第二,生態環保已成為一個新的市場需求。環保是來自于民生的需求,比如,清潔的空氣、水、生活的場所等。這就給了環保產業發展的機會。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我們可以解讀為,生態產品是指滿足人類生活和發展需要的各種產品中那些與自然生態要素或生態系統有比較直接關系的產品。
事實上,國際上并沒有使用生態產品這個概念,類似的概念可以理解為生態系統服務,或者環境產品和服務,主要指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而生產和提供的各種產品和服務。
除此之外,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指要保護好藍天碧水,恢復生存環境,也包含著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崇高的生態道德等等。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也是中國夢里一個美好的愿景。
(本刊記者陳沙沙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