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慶邦
火車站找娘
◎ 劉慶邦

1981 年初冬,我們的兒子出生一個多月,妻子產假即將結束,只得請母親從河南老家到北京來幫我們看孩子。在開封工作的弟弟給母親買了火車票,送母親在鄭州上車。弟弟提前到郵局給我發了電報,報明車次和到站時間,讓我到北京火車站接母親。
岔子出在那天是個星期天,弟弟又把電報發到了我所供職的報社。等星期一我上班看到電報,早上八點半都過了。我叫了一聲不好,頓時急出了一身汗。母親乘坐的火車早上六點多就到了北京,已下車出站兩個多小時。母親以前從未到過北京,也不識字,不知道我家地址,她只能在車站等我。不難想象,母親在車站等了一個多小時,又等了一個多小時,遲遲不見她的兒子出現,不知有多么焦急呢!我放下一切事情,馬上坐公交車往車站趕。
我們報社在地壇公園附近,離火車站比較遠,坐車從報社趕到車站,至少還需要半個小時。我第一次嫌車行速度太慢,第一次體會到心急如焚是什么滋味。平日里我做事還算比較從容,可那一次,我無論如何都管不住自己的心急。
終于到了車站,我跳下汽車,一路跑向站前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母親好像被人海淹沒了,我到哪里找我的母親呢?我先來到出站口,看看母親是否還在那里等我。我看遍了等在出站口的所有人,沒有,沒有我母親。廣場上人聲嘈雜,那時還沒有手機,我只能盲目地找來找去。我相信母親沒有離開車站,一定還在車站等我接她回家。母親不光是焦急,說不定還會恐懼。北京太大,車站里人太多,她的兒子在哪里呢?
看到了,我看到母親了!母親背著東西,正走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我叫了一聲“娘”,趕快走到母親身邊,接過母親背著的東西。母親說,老也看不見我接她,她都想回去了。我趕緊向母親解釋了沒能及時接她的原因。母親帶的東西有些沉,提包里是她給孫子帶的新棉花和她新織的布,口袋里是新打下來的黃豆。這些黃豆是她一顆一顆挑出來的,可以生豆芽。
這就是說,母親不是空著手在車站廣場上走,而是背負著沉重的行李在廣場上走,而且就那么急匆匆地,來來回回走了三個多小時。母親累壞了,我把母親領上公交車,母親的腿抖得站立不穩,一下子蹲坐在車門口腳踏板上方的臺階上。
這一幕永遠留在了我的腦海里。二十多年之后,母親離開了我們。母親去世后,這一幕不但沒有模糊,反而越來越清晰。
(摘自《天水日報》 圖/趙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