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宇寬
緣何愛跑馬拉松
◎ 郭宇寬

在最近這一兩年,我吃驚地發現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開始跑馬拉松。我身邊這些跑馬拉松的朋友平均年齡在四十歲左右,在外人看來,他們都有較好的職業背景,有中產甚至中產階級以上的收入水平。
馬拉松顯得非常枯燥,怎么會有這么多人熱愛這個運動呢?
自從我身邊這些朋友逐漸加入到馬拉松的隊伍,我稍微有點明白了:如果把兩個現象連在一起進行思考,就不難理解。日本馬拉松是在上世紀 80年代開始興盛的,而那時也是日本經濟開始崛起的時候?,F在,在日本隨便組織一次比賽,報名的人就有三十多萬——它已成為日本的一項全民運動。
我觀察身邊這些跑馬拉松的朋友,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非常勤勞,有事業心和上進心。同時,他們從事的是辦公室工作。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事業往往是一切目標的中心,這時的人往往不是很注意鍛煉身體。到了三十多歲,身體突然發胖,于是開始進行馬拉松鍛煉,以此來磨煉自己的意志。而體力勞動者,像建筑工人,他們一般是不會有精力去跑馬拉松的。
已經成為中產階級的人,沒有基本的衣食之憂,經濟條件看上去還不錯,但覺得自己的身體精力在下降,有很強的職業和人生危機感,這種精神和心理的狀態會使他們更容易接受馬拉松這項運動。所以,我覺得馬拉松在中國的普及恐怕會勢不可當,假如有一天中國出現百萬人跑馬拉松的壯觀景象,這也毫不稀奇。
所以,我覺得馬拉松運動的普及非常具有象征意義,在馬拉松運動的過程中,人是在有心理焦慮的情況下尋找一種存在感的體力的發泄。
中國現在的問題,也被馬拉松運動投射出來,就與日本當年一樣:一方面是非常龐大的、懷有危機感而又非常勤勞的中產階級群體;另一方面,這些中產階級群體又受到老齡化、社會轉型乏力、透支未來等綜合性社會問題的挑戰,而且在中國,未來因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可能比日本更加嚴重。
馬拉松現象是各種社會問題的癥狀表現,在我們揮汗如雨的時候,應該為未來籌謀。
(Helen 摘自《商界》2014年1月 圖/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