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艷杰
(黑河學院,黑龍江黑河 164300)
我國企業集團全球化經營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寧艷杰
(黑河學院,黑龍江黑河 164300)
關于我國企業集團走向國際市場全球化經營的現狀與對策問題,是一個對我國國有企業集團走向國際市場國際化經營極具實際意義的問題。實力雄厚的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按照其自身的發展戰略的經營策略在全球范圍內融資,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和銷售。本文就如何把企業集團培育成跨國經營的主體等若干問題,針對我國企業集團在全球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主要對策。
企業集團全球化經營 對策研究
國有企業集團應成為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全球化經營主體,但應如何在我國把國有企業集團培育成跨國經營的主體呢?這將是我們下面要研究的內容。
把企業集團培育成跨國經營主體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通過分析現狀,從而找出對策。對現狀的分析,主要是找出企業集團從事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根據我國具體條件,加強政府對企業集團跨國經營的宏觀規劃、管理和服務,有利于企業跨國經營順利進行。目前,我國缺乏對跨國經營有效引導和管理的宏觀政策。首先,缺乏宏觀上的戰略指導。我國在海外投資的總體戰略缺乏統籌規劃,包括海外投資的方向、重點、規模以及戰略等。其次,缺乏國家對海外投資必要的協調、管理與監督,跨國經營的企業各自走出國門,缺乏統一規劃和國家的扶持,缺乏政策指導,具有很大盲目性。
跨國集團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這就必須靈活應變,迅速作出決策,才能以變應變,立于不敗之地。但我國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集團自主運用海外資金和在海外投資項目的自主權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放開但仍十分有限,影響了有跨國經營能力的企業集團發揮優勢。
外貿企業在國外經營的優勢與國內工業的生產、技術優勢還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工貿關系還未完全理順,各自為戰的情況較為普遍。由于我國經濟長期條塊侵害,造成工業企業和外貿企業的非均衡發展,使雙方的優勢和劣勢均有明顯的行業色彩。
對企業集團的規模認識簡單化,主觀上追求大型化,認為集團“越大越好”,企業集團規模不合理,難于形成規模經濟,影響企業集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當代國際市場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企業集團跨國經營要有一大批具備海外企業工作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東道國語言,熟悉當地法律和文化習俗的人才。按照這樣的需求,我國海外企業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差距,使海外企業集團難以順利發展。
國有企業集團跨國經營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樣的,但總括起來,基本上是以下幾類:
一類是認識上的原因。對企業集團作用的認識比較模糊,沒有認識到發展企業集團的真正意義。因此,一些企業組建企業集團,不是為了搞專業化協作生產,增強競爭實力,形成綜合功能,而是希望通過組建企業集團得到國家優惠政策,拿到國家分配的物質等等。
一類是體制上的原因。我國現行經濟體制是一種條塊分割的經濟體制。條條塊塊都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利益。完善的企業集團應是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經濟組織,它應有多種經濟功能,不僅搞生產、還搞銷售、技術開發,搞進出口貿易,還辦財務公司,融資、籌資等。很顯然,這樣會遇到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綜合部門與專業部門、專業部門與專業部門之間利益關系的矛盾,這將阻礙企業集團順利發展,導致集團功能單一。
還一類是市場經濟不發達造成的。企業集團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在市場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影響企業集團發展不完善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市場經濟不發達,市場不健全。國內市場競爭壓力還不大,企業還沒有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國際競爭對我國企業的威脅尚未真正到來。
如何把企業集團培育成跨國經營的主體,必須從解決我國企業集團在跨國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入手,針對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提出如下主要對策。
首先,要認識到發展跨國經營的企業集團,是當代生產國際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參加國際分工,利用世界資源和市場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制定我國發展跨國經營企業集團的總體戰略規劃,并進一步制定跨國經營的地區、行業、技術、生產和市場戰略。其次,建立國家海外投資委員會,作為落實總體規劃、協調和管理權威機關。負責制定海外投資發展戰略,宏觀上統一領導,管理和協調全國各部門、各行業的對外投資活動。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國對外投資方面的法規,積極與有關國家簽訂相互投資的保證協定,避免雙重納稅的協定。第四,加強政府宏觀服務功能。各級政府要自覺地轉變管理經濟功能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為企業集團走向國際市場跨國經營創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應對海外投資主體實行傾斜政策。政府應采取重點扶植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開展跨國經營的政策,賦予他們比較完全、充分的外貿自主權,對外投資自主權、融資籌資自主權和審批出國人員、勞務輸出自主權以及其它優惠。如果這些自主權目前普遍實行上有困難的話,可優先賦予極少數有條件的企業集團。其次,在財政金融政策方面,對通過跨國投資而帶動出口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實行出口退稅;對我國海外企業用分得的不可兌換的當地貨幣購匯的產品,給予適當的進口關稅減免待遇。
我國國有工業企業和外貿企業各有優勢,二者相結合,就能形成優勢聯合。這種聯合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聯合,而應讓不同企業在共同利益基礎上自然發生聯合,實行國有資產存量的合理流動,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雙方之間要處理好利益關系。因此,要使我國的企業集團真正走向國際市場,走上跨國經營的道路,創造出在世界市場上知名度高的產品,成為在世界經濟中頗具生命的跨國企業集團,實行工貿聯合的股份公司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企業集團規模不合理是企業集團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之一。事實上,企業集團的規模應該分兩個層次,一是產品規模。產品的規模要受到產品的性質特點、銷售對象、市場需求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對那些批量小、品種規格多,與人們生活消費相關的產品,規模不宜過大,應控制在適度的規模水平;而對那些投資、批量大、品種規格少、產品壽命周期長的產品,規模就必須大一些。二是經營規模。經營規模擴大的空間很大,企業集團可以按照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多方位拓展。因此,在界定企業集團規模時,對產品規模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界定,對經營規模要有一個潛在的估計。
在人才培養方面,國家應制定國際化經營人才培養計劃,增加教育經費,調整專業結構,更新教材內容,以企業國際化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沒有一批高素質人才,就難以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我國應采取多樣形式加快培養這類人才。
綜上所述,跨國經營是一個國家加入WTO后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事跨國經營將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世界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政府已明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全方位開展海外投資,并確定了鼓勵能夠發揮中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方針,積極推行和大力打造“經濟自貿區”,積極探索促進投資和服務貿易便利化綜合改革試驗,提倡在積極擴大出口的同時,要有領導有步驟地組織和支持一批有實力有優勢的國有企業走出去,到國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亞、中東、中歐、南美等地投資辦廠,從事境外加工貿易,擴大出口,實現成熟產業的國際轉移,注意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建立一個在權利和義務平衡基礎上的公平合理的國際經貿新秩序而努力。
[1]姜偉,李麗紅.《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與戰略》.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年版.
[2]金偉杰.《企業集團概論》.中國勞動出版社,2008年版.
[3]龔新文.《企業集團模式比較研究》.《學習與探索》,2012.5,P4-10.
[4]李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跨國公司研究》,2010.2.
寧艷杰,黑河學院副研究員,專業:經濟,財務管理,已發表高校經濟、小城鎮經濟建設、財務管理等方面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