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周 晨*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居民歸屬感在潤馳綠洲小區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王 超 周 晨*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以潤馳綠洲小區的景觀設計為例,介紹了小區的設計理念及規劃結構,探討了舒適感、安全感、交流感、識別感、成就感在小區景觀設計中的營造手法,為居住區景觀設計中歸屬感的提升提供了理論依據。
景觀設計,歸屬感,體現,居民
居民歸屬感的含義是指對本居住區域內的人群集合體的認同、喜愛和依戀等心理感覺。合理的居住空間組織和綠化系統能把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連接成一個整體,充分把家的韻味延伸到外部空間。各項研究總結表明,影響歸屬感的主要因子有舒適感、安全感、交流感、識別感、成就感,而實現住區的歸屬感依賴于感知因子的實現。作者以永州新田的潤馳綠洲的景觀設計為例,來分析這五個感知因子的營造在該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新田縣地處湖南南部,東南西北分別與桂陽縣、嘉禾縣、寧遠縣和祁陽縣接壤,全縣現有人口38萬,毗鄰S215,S323,交通便利。永州新田潤馳綠洲小區西臨城市主干道雙碧街,東面相鄰地塊為商住開發樓盤,北靠飛馬路,南臨石馬路,總用地面積25 193.7 m2。已建成的建筑為多層和小高層合理搭配,高層不超過18層。建筑風格為現代古典主義風格結合簡潔歐式建筑。
本項目旨在營造圍合、內聚式的空間體系,創造最大的共享景觀空間,體現景觀價值的均好性,實現“戶戶有景,家家賞園”。從細節著手,引入健康生活的文化理念,結合園林空間營造聚會、健身、休息、游賞、教育等多種形態功能場所,滿足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的需要,創造小區豐富的生活體驗,提升區內文化素質,增強小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方案旨在內部中心花園最大化、住宅景向、朝向最優化。并根據用地形狀及規劃設計條件將規劃功能結構定位為“一軸、一心、多庭院”。
一軸:“小區主入口人行軸線、空間延伸軸線”為社區的東西向軸線,既是空間景觀軸,又是功能組織軸。東西向主入口人行軸線以雙碧街人行主入口為起點,并以北端視覺對景小區中央景觀帶為重心。此軸線同時也為小區后續開發相契合的軸線。
一心:整個中心花園達7 000余平方米,以中心廣場向各個住宅單元輻射、延展,同時注重親水性,水系在小區中點綴,輕松活潑,形成縮放自如、變化豐富的景觀視野。
多庭院:在中心花園的南北兩側,住宅與臺地的錯落布局形成多個有高有低、有縮有放的庭院空間,形成步步有景、親切宜人的小區居住氛圍。
4.1 舒適感在潤馳綠洲小區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4.1.1 整體布局方面
以西向入口為起點,以入戶廣場為中間節點,以中心廣場為終點,“起、承、轉、合”是本條軸線的基本脈絡及表現手法。水體不單單只是為精致的點綴,更是使其在園林中形成兩種不同形態特質的空間起伏的微地形,流動的涌泉,微風搖曳的樹梢,原木交錯的平臺構筑了整個園區愜意的自然意境。
4.1.2 植物景觀方面
以鄉土樹種為主,遵循因地制宜、因地造景、適地適樹、喬灌草合理配置,層次分明的原則。充分考慮植物的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形成豐富的季相景觀和穩定的、自然的植物生態群落。密林空間用樸樹、欒樹、香樟等高大挺拔的樹種構成整個空間的骨架,搭配中層喬木及花灌木等,形成色彩和層次豐富的濃密生態背景林。草坪空間營造的是舒朗大氣的氛圍。疏林草地上的櫻花、樂昌含笑等形成的是一處純凈而通透的空間感。建筑周邊各種葉色、葉形、花色搭配和層次豐富的景觀,不僅柔化建筑的硬質邊角,更是營造出了細膩、精致植物空間。整個居住區的植物配置合理、生態優質,給人的舒適感更是不言而喻。
4.2 安全感在潤馳綠洲小區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4.2.1 道路與鋪裝景觀方面
車行道路均為雙向環線車道,限定了機動車的行駛范圍,實現人車分流,確保安全行駛。除了主要行車道路之外,還設置了隱形消防車道,在確保消防安全的同時不破壞小區的整體景觀效果。根據區內各個功能的不同而選擇合適的鋪裝材料,車行道的材料是耐磨、堅實的,保證行車和行人的安全。而原木、塑膠等軟質材料則可以用在濱水區和兒童活動場所,增加安全性。防滑材料則用在無障礙通道處,保證其基本安全。
4.2.2 植物景觀方面
整個小區內,避免采用有毒、有刺、飄飛絮、容易過敏的植物。小區主要道路拐點和商業區域帶采用分枝點高,通透性強的樹種,確保視線的通透以及行車、行人的安全。
4.2.3 水體景觀方面
中央靜水池的設計均符合規范的各項要求。臺階式的池邊能有效的監測控制水位,同時也是周圍空間和水體空間的過渡緩沖地帶。環式布置的噴泉景觀噴水高度及幅度適宜,既達到安全標準,又增加了水體空間的靈動性。
4.3 交流感在潤馳綠洲小區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4.3.1 整體布局方面
設計師運用簡潔的設計語言,現代的設計手法,以一條軸線、一個中心,作為中心花園設計的基本構架。螺旋式聚焦于中心的中心庭院景觀,一級環形道路的圍合,周圍散落布置的景觀節點,聚焦于中心,融合于人心,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家的文化氛圍。
4.3.2 道路與鋪裝景觀方面
道路是居住區的必然共享空間,也是使用率最大的空間。完整的步行道路系統把各個敞開的空間聯系起來,同時把每天行走于之上的人們也聯系起來,增加了居住區內居民交往、互動的機會,形成了住區交往、見面的空間網絡。
4.3.3 水體景觀方面
步步下沉的親水臺階、舒適悠閑的木質平臺、獨具特色的景觀大樹、環湖流動的櫻花帶以及周邊的親子樂園,同時配套設計的廊架、遮陽傘、座椅等等休閑設施,讓居民情不自禁的置身其中,參與交流體驗。這些交流空間的營造即是增強居民對小區歸屬感的體現,如圖1所示。

4.3.4 場所景觀方面
在兒童活動區邊緣設置座椅、長凳等設施,能為孩子們的家長提供休息場所,促進家長們的交流。在老年人活動區,創造不同的空間類型和具有深刻含義的植物景觀,那種韻味和意境使老年人更喜歡呆在這個空間聊天、散步、下棋、賞景等。在運動健身區設置舒適耐用的健身設施,以及優美的健身環境,前來健身運動的人可以共同交流健康心得。商業景觀區不僅可以滿足居民的日常購物需求,更是時尚前沿地帶,其折扣促銷活動的定期舉行更能吸引人們的積極參與性。區內的公共設施的設置,如休閑廊架、組合座椅、遮陰大樹等能給居民提供休息和公共接觸的戶外空間,讓居民不用出遠門即可感受到都市繁華的樂趣。
4.4 識別感在潤馳綠洲小區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場所景觀方面:入口處視野開闊、簡約大氣,氣勢磅礴的兩排海棗樹具有強烈的導向性,入口處刻有“潤馳綠洲”字樣的銘文石、獨特的半圓式入口廣場、鋪裝形式和特色水景標志性明顯,給居民以賓至如歸的感覺,具有很強的識別感,如圖2所示。
4.5 成就感在潤馳綠洲小區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4.5.1 整體布局方面
開闊的草坪給人以視野上的通透,疏密有致的樹林成為了天然的氧吧。綠樹成蔭的平臺,水體分隔的木平臺,汀步連通的親子園等都拉進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使人們有意愿和欲望在這樣既純凈又富有溫馨之美的環境中參與活動。四合院般的圍合形式能使人們聚焦于中心綠地,分享宅間空間,通過人與景觀的融合、最終達到人與人之間的融合,從而達到共同融合的效果。
4.5.2 植物景觀方面
小區內配置的櫻花、梅、茶梅等開花樹種和石榴、柚子、楊梅、紫葉李等果樹,可以根據花期果期來組織相對應的賞花節或者摘果節,從而增加居民的活動參與性,當人們對自己身邊的植物景觀開始參與建設時,那他們對該空間的領域感和成就感自然而然的就上升了。
以人為本的歸屬感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營造,也就是五個感知因素的營造。在新田潤馳綠洲的景觀設計中,從設計理念至細部設計,這五個感知因素,始終貫穿于整個設計,是居民歸屬感在小區景觀設計中的一種淋漓盡致的體現。
1)營造舒適感從整體布局和植物景觀方面入手。
2)營造安全感體現在道路與鋪裝景觀、植物景觀和水體景觀方面。
3)營造交流感亦可體現在整體布局、道路與鋪裝景觀、水體景觀方面和場所景觀方面。
4)營造識別感則主要體現在場所景觀的設計。
5)營造成就感亦可體現在整體布局和植物景觀方面。
在景觀設計中,以居民的歸屬感這一心理感知作為一項重要依據,不僅能創造出滿足居民各項需求的舒適優美景觀,而且能提升居民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更能為形成真正的“詩意棲居的家園”提供最有利的支撐。
[1] 李虹儒.基于居民歸屬感的居住區景觀設計——以湖南天水豪庭小區為例[D].長沙:湖南大學,2013.
[2] 傅 波.基于居民需求的住區歸屬感營造[D].長沙:湖南大學,2010.
[3] 楊 卡.新城居民社區歸屬感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0,24(3):66-69.
[4] 陳向東.創造良好居住環境——居住區歸屬感的探索[J].時代建筑,1998(3):66-68.
[5] 劉巍巍.城市居住小區環境歸屬感研究——以大連市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6] 李虹儒.住宅空間歸屬感設計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8.
[7] 劉 丹,賀金紅.社區歸屬感的營造——公共空間的重要作用[J].住宅科技,2007(10):32-35.
[8] 李 煒.社區歸屬感的培育[J].東岳論叢,2002,23(20):46-48.
The reflection of sense of belonging of residents in Runchi oasis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WANG Chao ZHOU Chen*
(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410004,China)
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Runchi oasis residentia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esidential design idea and planning structure, discussed the creation methods of comfort, security, communication, recognition, achievement in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upgrade in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sense of belonging, reflection, resident
2014-07-15
王 超(1976- ),男,在讀碩士; 周 晨(1968- ),女,副教授
1009-6825(2014)27-0006-02
TU9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