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恬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56)
結合成都東區音樂公園談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再利用
唐 恬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56)
從整體規劃與建筑單體設計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將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改造為創意產業園的設計策略,并對其交通系統、景觀設計、功能空間、外形構建的手法進行了闡述,為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積累了經驗。
音樂公園,整體,規劃,建筑
1.1 課題研究背景及現狀
工業文明曾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隨著時代發展,21世紀初的世界后工業社會正在迅速崛起,逆工業化現象逐漸出現。
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下,成都東郊工業區的舊工業建筑群面臨著產業結構的大調整。本研究旨在以東區音樂公園保護與再利用為例,尋找一種具有現實意義的城市更新與歷史文脈保護并重的保護和再利用模式。
我國的舊工業建筑改造約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采取的還是推倒重建的方式。而此時,國外盛行的是保護和再利用的思路,但在國內推廣不多。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也逐漸擴大國際化視野、廣東中山市岐江公園、北京798、南京世界之窗創意產業園、成都工業文明博物館等都是近年優秀案例。
1.2 研究內容和目標
本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簡述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歸納出一般性的模式和規律。二是重點以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為例,對其保護和再利用設計進行研究。
研究的層次:
1)國內外案例綜述;
2)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整體研究——某些建筑單體研究;
3)作出結論。
2.1 東郊地區工業發展史
成都東郊是成都市最早形成的工業區,90年代后,普遍效益欠佳,缺乏市場競爭力。
2001年8月,成都政府決定搬遷出一大批工業企業,在5年~10年內,通過企業搬出后土地的重新規劃和建設,推動東郊舊城區的整體改造,提升東郊城市形象。
2.2 東區音樂公園以及周邊狀況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曾是成都紅光電子管廠的廠區,位于成都東郊工業區。2009年5月,成都市出臺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決定以“創意產業園模式”來整合資源,復興這個地塊。成都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承擔設計工作。
2.3 保護與拆除狀況研究
原建筑狀況:未加規劃建筑布局帶來空間整合方面的困難,多樣的建筑風格帶來形式設計上的難題;室外公共空間的缺失讓功能轉變困難重重等現狀。
3.1 創意產業園的設計要素
整體設計主要針對廠區的物質要素和社會要素兩個方面。其中,作為承載城市記憶的物質要素尤其重要。
3.2 不同類型的保護與再利用方向
主題博物館模式。
公共休憩空間模式、創業產業園模式、工業博覽和商業共同發展模式、綜合開發模式。其中,成都東區音樂公園采用的是“創意產業園”模式。
3.3 東區音樂公園的整體研究
首先,原有廠區建筑群體存在著:未加規劃建筑布局帶來空間整合方面的困難,多樣的建筑風格帶來形式設計上的難題;室外公共空間的缺失讓功能轉變困難等問題。因此要化零為整,就其體量、尺度、材質、比例、造型等等思考。
3.3.1 外部交通系統與停車系統
城市道路系統:東區音樂公園西北面是主要交通干道:建設南路,其人流量和車流量都較大。基于這兩點,設置了次入口,而其西南方向和南面都是次要交通要道,人流量和車流量相對較少,道路氛圍也相對安靜。
3.3.2 場地內道路系統園區內的交通系統基本沿襲原有的廠區交通系統,中央大道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沿路加建了許多商業空間并且設置景觀以及休憩場所(如圖1所示)。

改造策略:
1)保留架空管道,用于敷設各種水、電、氣管道;2)拆除廠房雨篷,形成開放的商業街區;3)加建商業殼體,激活道路空間。
3.3.3 場地內停車系統
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交通與停車的設計過程中,園區內道路基本按原廠區道路布置,寬度為6 m~7 m。主要的兩個人行及車行的入口和廣場均設在東側和西側的城市支路上,并在用地范圍內專設出租車停靠站。東側規劃路處開有地下車庫的出口,以及行人與地下車庫的入口(如圖2所示)。

3.3.4 室外活動空間與設施
針對原有的工廠室外開放空間缺失的問題,其重點再設計是必要的。一般意義上的開放空間是指園區內的公共外部空間,它包括室外活動場所、景觀系統等,是提高全區空間使用品質的一個重要要素。現在就東區音樂公園有代表性的音樂廣場進行分析。
音樂廣場是園區中室外活動場所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原來這一塊區域是工廠的廠房,因其保護價值不大,而新的園區又需要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場所,因此拆了新建。新建的建筑群以一種圍合的組合方式在中央營造出一個廣場,良好的廣場與建筑群的尺度比例讓人感覺視野是開闊的,并且還設置了舞臺,作為全廣場的視覺中心。可以說是全園的核心地帶,并且也帶動了其邊界空間。
圖3是室外場地人群分布圖,顯示出整個音樂公園室外活動場地人群的分布情況以及聚集程度,其中人群最密集處為音樂廣場。

3.3.5 建筑小品與環境景觀設施
作為點綴和錦上添花的要素,創意產業園內的環境和景觀設施及建筑小品主要包括休閑設施、方便設施、花池、花臺等綠化設施及燈具、雕塑等景觀小品。
電子管廠搬遷后遺留了大量的廢棄設備和工業原料。這是一個主要生產電視機電子管的廠,其大跨度的廠房,代表著當時先進技術的電子管等等構筑物和設施設備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甚至比廠房更能作為承載時代記憶的載體。
對這些設施、設備的符號化整理將使園區極具特性,同時,也能大大地節省景觀環境塑造方面的投資。
3.3.6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紅色年代的印記之一的“紅色標語”和貼畫等的保留,讓使用者及參觀的人們無形中聯想起幾十年前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所發生的故事。符合成都地域特色的“方言”被恰當地安置在園區建筑物的立面上。
4.1 功能需求與變革
現代的創意產業園區的功能愈發趨向功能的多元化、復合性。
東區音樂公園本身不僅作為創意產業的聚集地,為個人或者機構提供工作場所,還應該從城市的角度考慮到市民的使用情況。其主要的功能空間有以下幾種:
1)展示交流空間:在東區音樂公園中,配置相應的畫廊、展覽廳、表演場等空間。
2)創意工作場所:這是園區的基本功能,是產業的物理載體。
3)娛樂休憩空間:主要表現方式可以是設置公共空間,例如廣場,有演出的時候,大量聚集的人群在廣場中央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
4)商業空間:商業空間是體驗園區服務性的空間,提供各種商業設施以及公共休憩的空間。如音樂廣場設置的咖啡吧、音樂吧等。
4.2 建筑外部形象重構
4.2.1 形象設計
通過實地調研園區以及和設計團隊的充分交流,總結出了東區音樂公園的保護策略。按照建筑的價值大小,可利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對園區的定位,將其進行了分類。
對于外觀有保留價值并且史感強烈的建筑采取的策略:1)在保證功能使用良好的情況下,少改動外觀,只對其在結構上配合抗震加固,稍加調整或復原。2)在保留建筑整體工業歷史感完整前提下,稍微配置現代時尚工業元素。
對于外觀保留價值弱的建筑,采取主體結構保留,對其立面進行較大程度的再設計。在成都東區音樂公園中,這類建筑占據了一小部分。
東區音樂公園前身成都紅光電子管廠所生產彩色電視生產車間(如圖4所示),由于其缺乏建筑的工業特征,再利用時作為各無線音樂媒體在成都的主要工作中心,其立面設計上運用紅磚加強歷史厚重感,增強了其可識別性,同時紅色時代要素的運用讓其與整個廠區風格相協調(如圖5所示)。

對于新建建筑采取的策略:保持整個工業園區風格的延續性,在原有工業建筑中提取出典型要素,進行抽象—賦予的思路,力求使設計的新建筑在契合原有的風格、肌理的基礎上又能體現新時代的特性。
東區音樂公園中典型的代表是音樂廣場,原紅光電子管廠內該處是一棟藍色的廠房。由于其在工業價值和文化價值上保留的意義不大,以及其地理位置處于廠區的核心地帶,若是新建構一處公共場所,其作用更大,因此,設計者決定對該處采用完全更新的策略。該廣場經歷了拆除—新建—配置相應空間和設施的歷程。
在建筑單體的設計上,采用了統一的紅磚作為貼面,保留肌理的延續。而在窗戶設置上,摒棄了工廠廠房“小高窗”的設計,采用大面積的玻璃,為室內爭取更多的采光。這也是該建筑群是新建的標志之一。即便如此,在材質、肌理上的沿襲讓新建的建筑仍然與整個園區的氣質相符合。
4.2.2 細部處理
在對工業建筑的保護再利用中,僅僅注重建筑的實體結構和建筑內部空間環境的更新,而忽略其工業特征的保留,必然會導致人們對熟悉的場所及相應的行為方式的認知缺失,進一步導致文化傳承的斷裂。因此在單體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中也應該盡可能地保留工業建筑的特色。
其中,工業建筑的構件(如架梁、柱等)和建筑立面的細部(如窗、材質等)是重要的保護要素。對它們的保留無疑增加了建筑空間的工業歷史片段,使城市記憶獲得保存和延續。
4.2.3 窗
在建筑立面上,因為建筑工業特性明確,因此策略是基本保留。灰色的水泥墻面,雨滴流過的痕跡,無不昭示著建筑歷史內涵的深厚。因此,只是在外部加建了多個鋼質的廣告牌位。直接與原有建筑立面形成強烈對比,成為原有建筑的附屬設施之一,原建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鞏固。保留了原有窗戶的尺寸和韻律,用新材料工藝修飾窗戶,同時加入的立面的景觀燈,也是以相似的尺寸和韻律融入立面設計。在保留工業特性的同時也加入了時尚元素。
4.2.4 材質
原有工廠立面的清水混凝土、紅磚等材質得到了保留。一部分是直接保留,一部分用現代的方式重新詮釋。
在園區西入口進門的一處建筑立面,遠看是簡潔的抹灰,非常有工業時代的特征,但是走近一看才發現是重新設計的。其材質仍然未改變,但是形式上,則是做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并特意印有紋理。
4.2.5 構筑物
構筑物作為原有廠房極具工業特征的代表,最大程度得到了保留。但是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對于其構筑物例如梁、管道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固。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工業記憶的載體,是技術進步的表征。同時,由于毫無修飾,人們更能直觀地看出兩者強烈的對比。一個是傳統結構,一個是新技術的產物,不得不引人深思,技術的進步推進著時代的進步,而時代的進步又為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溫床。
在國內目前大量城市都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城市遺留的工業建筑成為一個重點研究的對象。成都是個具有一定工業歷史和城市特質的城市,本文重點研究了成都東郊工業區再利用形成的成都東區音樂公園,從整體規劃設計的角度研究了總平面、功能設置、保護與再利用模式、道路交通系統、環境景觀系統設施等。
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層面中,建筑單體是重要的一環。從單體角度研究了建筑功能變革、建筑外部單體形象重構等要素,探討了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成為創意產業園的設計策略。 整體上來講,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保護與再利用模式是創意產業園模式,在符合憲章規定的條件下,基于成都的地域特色,結合音樂主題,其設計是成功的,保護和再利用模式是值得借鑒的。
[1] 俞孔堅.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J].建筑學報,2001(5):31-33.
[2] 俞孔堅.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園設計[J].新建筑,2002(3):15-16.
[3] 耿 創.基于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創意產業園的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11-12.
[4] 楊 鷹.成都東區音樂公園設計[J].建筑學報,2012(1):33-34.
[5] 金 鑫,陳 洋,王西京.工業遺產保護視野下的舊廠房改造利用模式研究——以西安大華紗廠改造研究為例[J].建筑學報,2011(S1):18-19.
[6] 何 軍,劉麗華.工業遺產保護體系構建——從登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工業遺產談起[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8):8.
[7] 解學芳,黃昌勇.國際工業遺產保護模式及與創意產業的互動關系[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7-40.
[8] 林 森.論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設計[J].山西建筑,2012,38(6):1-2.
[9] 商宇航,李汀珅,郭斯凡.淺析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產的模式及啟示[J].中華民居,2011(2):105-107.
[10] 張 松,陳 鵬.上海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創意園區發展——基于虹口區的調查、分析及其思考[J].建筑學報,2012(3):9.
[11] 車 飛.之間——成都773紅光廠音樂公園酒店[J].建筑技藝,2010(11):59-61.
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building heritage combining with eastern Chengdu Music Park
TANG Tian
(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1756,Chin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building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sign strategy made eastern Chengdu Music Park transformation of creative industry park, and elaborated its traffic system, landscape design, function space, shap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ccumulated experi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
Music Park, overall, planning, building
2014-07-13
唐 恬(1991- ),女,在讀本科生
1009-6825(2014)27-0024-03
TU-0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