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山西凱的建筑設計規劃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談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張 帆
(山西凱的建筑設計規劃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結合具體實例,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直接應用與間接應用進行了分析,以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尋求一個立足點,能夠與先進的國際設計思想與技術相互契合。
中國傳統文化,建筑,應用,設計
隨著中國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國外建筑帶著各具特色的設計理念與國外文化進軍中國市場,對中國的建筑設計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雖然這些新興的理念,文化與技術也確實提高了國內整體的設計水平,并使國內建筑能夠更多更好的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與學習,但是也令國內的建筑市場成為了國外建筑師的實驗田,并使得一些國內的業主與建筑師對“洋作品”產生了盲目的崇拜情緒,通過不斷的模仿,甚至是復制,來刻意的迎合所謂“國際化”,而不是去考慮所設計的項目本身所處的地域環境、人文環境等等。導致了如同殖民地時期,各國不同風格、不同文化的建筑在中華大地上“百花齊放”卻找不到一處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制造”這樣一種傳統文化缺失的被動情況。
那么如何能夠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建筑師的心中得到應有的尊重,并在國外的先進技術與理論中找到平衡點,使充滿“中國味”的建筑作品能在世界上得到與瓷器、絲綢、茶葉同等的認同與尊重,也是我們這一代乃至后輩建筑師應該承擔的責任。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并不是盲目的、不分時宜的、“膚淺”的拿來主義,而應該結合項目所處的環境、社會需求以及業主的意愿綜合考慮。并在這樣的前提下合理的將傳統文化或直接、或變化的運用于設計當中,達到一種和諧自然、融會貫通的理想狀態。下面就簡單的分析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分類與應用。
2.1 傳統建筑文化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應用大致可分為兩個大類:1)直接應用;2)間接應用。以下對這兩種應用手法分別介紹。
2.1.1 直接應用
直接應用是指將特定的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不做變化或根據設計與技術需求僅做微小的變化,進而直接運用到設計當中,使設計成果基本保持其原始面貌的設計手法,這種設計手法的使用條件比較局限,往往在特有的環境下,如古城的復原,一些特定的旅游景區的建筑,或是由于業主本身的需求,如一些中式的商業街區、度假療養村等。
例如大同東小城項目,大同作為北魏古都,底蘊深厚,東小城歷史悠久,繁華古今,所以大同東小城具有兩個特殊的身份:一座歷史古城,一座商業新城,因此本著追尋與探索的原則,在對東小城進行整體規劃時,結合古今不同時期東小城的市街圖與大同現今存在的傳統街巷,提煉其中共同的元素與形式,將其整合、重組、優化,作為整體規劃的結構與肌理,以達到對歷史、對文化的尊重、傳承與發揚的目的,將傳承與延續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見圖1)。并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利用傳統的灰磚灰瓦還有城墻磚作為東小城建筑主基調,同時將白色的片墻,玻璃幕墻與亞克力構架穿插于磚墻灰瓦之間,通過適當比例與手法進行設計與協調,使東小城整體的建筑形式在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散發出了現代商業城的時尚與自由感,達到了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繼承與改革,延續與發揚的和諧統一(見圖2)。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這種直接的應用由于建筑形式本身的特點,以及建筑所在環境的特殊性,往往能夠非常直觀,并且最大限度的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展現出來,而且如果在其中能恰到好處的融入一些現代元素作為配合,這類建筑作品同樣能做到與時代同步,而不會顯示出與周邊環境的格格不入。因此,這種類型的項目,建筑師應該盡可能的對項目進行深入的剖析,將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更好的呈現在世人面前。
2.1.2 間接應用
間接應用是指將中國的傳統建筑形式或元素進行變化或借用,形成具有一定中國傳統建筑特點的現代元素,并在設計中加以利用,此類應用可以在非指定建筑風格的項目廣泛應用,并能夠結合項目本身所處環境以及當地特有的傳統建筑文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與代表性。
譬如浙江大學農業科技園綜合樓的設計,結合項目基地所處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在設計時,求新意于古風,在山墻的處理上利用木質格柵將人字形山墻一分為二,形成了兩個互成對比的梯形,同時將檐口處理成45°內切的形式,使當地傳統的山墻樣式有了全新的形象。并且將這一變化運用到建筑各個部位,令古樸與現代兩種不同的效果在同一個項目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見圖3,圖4)。


但是間接應用的設計手法需要建立在對傳統文化有相當深入了解與感悟的基礎上。同時對相應的傳統元素與構件進行變化與借用時,對其在整個項目的尺度、體量、比例等均應有很強的控制能力,否則會出現弄巧成拙、不倫不類的設計結果。這就需要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重視自己的知識積累,才能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以更新、更好的形象展示出來。
2.2 除建筑文化外的其他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可將一些特殊類型的建筑(如展示類建筑、文化類建筑等)和與之所要傳達的精神相適應的傳統文化相互結合,加以體現,或是根據項目所處環境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對項目本身加以引導,使傳統文化成為設計理念的來源與基礎。但是這類傳統文化往往具有較為抽象化與概念化的特點,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表達。
如龍泉青瓷博物館,結合其獨特的設計背景——青瓷,我國傳統名瓷之一,2009年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場地,周圍丘陵連綿、層巒疊嶂,一派田園美景。通過對傳統青瓷文化與歷史的深入探究,提出了單純的以“形態概括語言”的簡單做法,對與建筑本身“異質遠源”的青瓷器物進行抽象轉換,使作品本身步入到意境層面的境界,自然而然的展現出其所要傳達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傳統文化與歷史痕跡(見圖5)。
綜上所述,對這類非建筑類的傳統文化的應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其通過具體的建筑形式表現在大眾面前,這對于建筑師來講,就需要在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豐富自己的涉獵面,熱愛生活,培養挖掘事物更深層次內涵的能力。

在當今國際化步伐越來越快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洋文化快餐”從世界各地涌入中國,在帶來優秀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
浮躁、盲目的不良社會風氣。雖然王樹、莫言以中國人的姿態問鼎的各自領域,中國的文化思想逐漸重回世界的視野中時,我們是否應該靜下心來,重新去發現我們身邊已經越來越被淡忘的傳統文化與民族驕傲。在這全新的世界環境中,使“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有無相因”的、最為古老的建筑空間理論重新在世界的舞臺綻放出它應有的光彩。
[1] 程泰寧,吳妮娜.語言與境界——龍泉青瓷博物館建筑創作思考[J].建筑學報,2013(10):17-18.
[2] 陸 激,鄭 為.田園變——浙江大學農業科技園綜合樓設計[J].建筑學報,2013(10):33-34.
On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urrent building design
ZHANG Fan
(ShanxiKadiArchitecturalDesignandPlanningCo.,Ltd,Taiyuan030006,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rective and indirec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urrent building design by combining with factual examples, so as to find the standpoints fo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urr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ntegrate it with advanced international design thoughts and techniqu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ilding, application, design
2014-07-16
張 帆(1986- ),男,助理工程師
1009-6825(2014)27-0030-03
TU-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