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勇 曹 霧 彭曉濤
(1.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2.東北巖土工程勘察總公司,遼寧 鞍山 114000)
三峽庫區典型滑坡的穩定分析及預測研究
吳 勇1曹 霧1彭曉濤2
(1.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2.東北巖土工程勘察總公司,遼寧 鞍山 114000)
以三峽庫區某典型滑坡為例,介紹了滑坡基本特征,結合Morgenstern-Prince法對滑坡進行了穩定性計算,分別計算出各個監測點水平位移17種預測模型的5年預測數據,分析了預測數據變化趨勢和滑坡變形趨勢。
滑坡,穩定分析,預測
1.1 地理位置
該典型滑坡位于開縣東河左岸岸坡上,行政區劃屬重慶市開縣豐樂鎮。地理位置東經107°55′05″~108°53′36″,北緯30°50′04″~31°41′31″。
1.2 滑坡邊界、形態和規模
滑坡邊界清楚,前至東河,后緣以陡壁下出現的大量張裂縫為界,滑坡右側以觀音巖下的自然沖溝為界,左側巖質陡崖下部為界。滑坡體剪出口為東河東側的鄉村公路。滑坡體平面呈長條形,主滑方向238°;剖面形態呈直線形,局部有坎。
滑坡體前臨東河,前緣高程150 m,后緣高程340 m,滑體長1 200 m,寬約400 m,厚5 m~23.15 m,平均厚度17 m左右,其中北東側(上部)厚度較大。滑坡總面積44.4萬m2,總體積754.8萬m3。坡度10°~20°,前緣距東河約為140 m,東河河漫灘較平緩,坡角3°左右。滑體上發育二級平臺,主平臺長250 m,寬
200 m,高程310 m。
2.1 滑坡滲流計算
1)網格劃分。
基于有限元商業軟件GEO-SLOPE,采用四邊形單元對滑坡的主縱剖面進行有限元網格劃分。該模型的節點數為7 519,單元數為7 323,網格圖見圖1。

2)計算參數選取。
根據課題組前期所得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通過反演滑體凝聚力和摩擦角,結合庫區類似滑坡參考值,綜合確定了該滑坡計算參數。該滑坡計算參數見表1。

表1 計算參數表
3)計算工況及荷載組合確定。
計算工況及荷載組合具體見表2。

表2 計算工況及荷載組合
4)計算結果。
采用飽和—非飽和非恒定滲流理論計算滑坡在各工況下的地下水位(如圖2所示)和孔隙水壓力的變化。

2.2 滑坡穩定系數計算
在上節滑坡滲流計算的基礎上,用Morgenstern-Prince法對滑坡進行穩定性計算,各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見表3。

表3 計算工況及穩定系數表
2.3 滑坡穩定性評價
在175 m下降至145 m過程的初始時刻,分別疊加3 d不同強度的降雨。在庫水向外滲流的動水壓力及降雨的作用下,坡體穩定系數均顯現不同幅度的下降,從初始時刻的1.113下降到1.097左右。在3 d不同強度降雨作用下,降雨強度的變化對穩定性系數影響較小。
在162 m下降至145 m過程的初始時刻,分別疊加3 d不同強度的降雨。在庫水向外滲流的動水壓力及降雨的作用下,坡體穩定系數均顯現不同幅度的下降,從初始時刻的1.164下降到1.16左右,而且雨強越大,下降的幅度越大。
在145 m上升至175 m過程中,疊加50年一遇3 d暴雨,坡體穩定系數隨著庫水位上升略有下降,從145 m的1.597下降到175 m的1.33左右。50年一遇3 d暴雨會使穩定系數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其影響較小。
工況3為滑坡最危險工況,在該工況條件下,滑坡的穩定系數最小值為1.096,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狀態。
3.1 監測內容和方法
該滑坡體上共布設3個GPS監測點KX01-01,KX01-02,KX01-03,同時在滑坡外圍穩定基巖處布設2個GPS基準點;同時布設滑坡深部位移監測孔3個、滑坡推力監測孔3個,地下水位監測孔3個。
自2007年4月截止到2012年4月,開展了多期專業監測。常規每月監測一次,汛期的時候根據需要不定期監測。各GPS監測點累計水平位移—時間曲線見圖3。

3.2 滑坡預測方法及理論
1)采用的理論。基于滑坡現場監測資料,對其進行數值擬合,現行流行的13種模型為:尖點突變模型、協同分岔模型、灰色GM(1,1)模型、優化GM(1,1)模型、新陳代謝GM(1,1)模型、非等時距GM(1,1)模型(基于等時距原理)、弱化灰色模型、Verhulst模型、Verhulst反函數模型、Pearl生長模型、泊松回旋法、曲線回歸分析模型、指數平滑法。本課題組盧應發教授研究提出了4種模型:比例法則速度法、比例法則加速度法、比例法則加加速度法及比例法則位移法。總共17種數值擬合法。對于這些模型具體的理論在此不加贅述。
2)分析方法。運用上述17種方法,本課題組基于MATLAB開發了滑坡預測預報軟件2.0,可以采用不同時距段進行變形分析,從而獲得相對應的變形及變形速率,變形預測分析流程見圖4。

3.3 滑坡監測數據預測的實現
根據3個監測點2007年~2012年實測累計水平位移數據,利用課題組開發的滑坡預測軟件,采用上述17種模型進行預測分析。得出每個監測點各個模型未來5年的預測位移,加速度和加加速度等數據和圖片。選取擬合程度較好,適合該滑坡的幾種模型的預測位移值作參考。KX01-01,KX01-02和KX01-03點的預測分析圖分別如圖5~圖7所示。



3.4 滑坡監測數據預測分析
1)由滑坡表面位移監測點KX01-01,KX01-02和KX01-03的實測位移數據可以看出,這3個監測點數據基本呈振蕩上升型曲線。此種曲線是因為滑坡在變形發展過程中,受非周期性外界因素(如降雨、庫水位、人工活動)的影響,表現出一定的波伏起伏的振蕩特性,有時振幅還很大,但很快又恢復常態。各監測點在2007年~2008年產生較大的變形,之后基本處于等速變形。
2)利用17種數學模型對3個監測點未來5年變形進行預測。由提取的每個點的擬合度較好的模型預測數據可知,3個點變形均呈現上升趨勢,但是變形不大,變形速率不斷降低。從每個點大多數模型計算的預測加速度來看,基本趨于零。由此可知,3個監測點未來變形將趨于穩定。
1)結合地質等資料獲知該滑坡體后緣在1985年年初開始出現拉裂縫并伴有輕微的變形,處于蠕滑階段。根據斜坡結構,滑體物質組成及現有房屋及地面變形特征,結合專業監測成果綜合分析,滑體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
2)根據滑坡二維穩定性數值模擬結果可知,滑坡在庫水位變化和降雨條件下的最不利為工況3,此時滑坡的穩定系數最小值為1.096,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狀態。
3)由滑坡監測數據分析及預測可知各監測點未來變形將趨于穩定,滑坡整體趨于基本穩定狀態。
由以上綜合分析,推定該典型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狀態,且在短期內發生失穩滑塌的可能性很低。鑒于該滑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降雨及庫水作用下,位移將繼續發生累計增加,建議加強觀測,并運用上述各種分析方法進行實時計算分析,從而預測各點的位移、變形速率、每天降雨量和庫水位升降速率,結合氣象及水庫水位變化,實時進行預警預報。
[1] 易 武,盧書強,尚 敏,等.秭歸滑坡地質模型研究報告[R].宜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0.
[2] 沈珠江.用有限單元法計算軟土地基的固結變形[J].水利水運科技情報,1977(1):7-23.
[3] 王 媛.多孔介質滲流與應力的耦合計算方法[J].工程勘查,1995(2):33-37.
[4] 毛昶熙.滲流計算分析與控制[M].第2版.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5] 楊詩義,雷學文.弱化改進后的灰色預測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3):1-3.
[6] ZHANG Zhenhua,LUO Xianqi,WU Jian,et al.The research about the monitoring model of the landslid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Peoples Yangtze River,2006,37(4):93-94.
[7] 張建明.滑坡治理方法優選分析[J].山西建筑,2013,39(20):54-55.
Th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researchon typical landslid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U Yong1CAO Wu1PENG Xiao-tao2
(1.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College,ThreeGorgesUniversity,Yichang443000,China;2.NortheastGeotechnicalEngineeringInvestigationCorporation,Anshan114000,China)
Taking a typical landslid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combining with Morgenstern-Prince method made stability calculation to landslide, respectively calculated 5 years forecast data of 17 kinds of forecasting model of each monitoring poin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alyzed the prediction data change trend and landslide deformation trend.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prediction
2014-07-19
吳 勇(1988- ),男,在讀碩士; 曹 霧(1989- ),男,在讀碩士; 彭曉濤(1985- ),男,助理工程師
1009-6825(2014)27-0070-03
TU413.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