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萌
“天上掉餡餅”常被老百姓用來形容那些令人喜出望外的幸運事,不過,這樣的“好事”可不是誰都有幸碰上的。
令不少人納悶的是,近一階段類似“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多得有些讓人眼花繚亂——不少商家紛紛推出商品“免費贈送”活動。對于這種雨點般降下的“幸運”,許多消費者在驚喜的同時又有點兒發蒙:這種“餡餅”好吃嗎?并非慈善機構的商家到底圖的是什么呢?根據讀者的點題,本刊記者進行了調查。
6月7日,記者在兩家晚報上發現,贈送藥品、保健品或醫療器材的廣告達十幾個,“免費”的字樣十分顯眼。商家在廣告中稱,只需撥打一個電話,即可申領贈品。記者注意到,這些電話號碼大多以“400”開頭。
記者撥打了一個免費贈送進口鹽藻的電話。接電話的客服人員熱情地解釋說,保健品是免費贈送的,但由于是進口商品,需要受贈者支付商品的進口相關稅費和運費。一次贈送10盒,關稅和運費共1980元。只要留下聯系地址,就會有人送貨上門,貨到付款。記者反問:“不是免費贈送嗎?”客服人員解釋說:“商品絕對是免費的,但我們公司也有物流成本和稅費呀。”
記者隨后走訪了哈爾濱市南崗區的多家保健品實體店,一一詢問鹽藻的價格,發現該商品的價格普遍在每盒100元左右。記者還發現了那個客服人員所說的“瑞士進口鹽藻”,每盒價格130元,而淘寶網上的每盒價格才86元。
6月8日,記者又撥打了一個免費贈送助聽器的電話。接聽電話的客服人員介紹說,由于廠家正在舉辦大型公益慈善活動,所以才向聽力下降的人群免費贈送價值1680元的助聽器,但與此相關的專利使用費、稅費、物流費、倉儲費等需要申領人承擔,每個助聽器合計198元。
按照這名客服人員的指點,記者來到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果戈理大街的一家藥店領取助聽器。在該藥店,記者發現前來領取助聽器的有十幾人,大多是老年人。交完錢的申領者并沒有馬上領到助聽器,而是被帶到另一間屋子,不少人出來后手里拎著各種藥品和保健品。
記者和一位秦姓老人聊了起來。老人告訴記者,他被告知有一個免費的講座,聽完講座才能領助聽器,“我想來都來了,那就聽聽吧”。老人被領進屋子后,就聽一個講師在前面講關于養生和健康的內容,結束后還向大家推薦一款保健品。老人沒忍住,就隨大流購買了兩盒。
記者通過向業內人士詢問和上網查詢得知,所謂價值1680元的助聽器,網上最高售價為185元,最低僅需69元。
記者調查發現,類似“免費贈送”活動通常都會以“運費”“稅費”等借口另行收取費用,而所贈商品根本不值所謂“運費”。如果加上辦講座推銷的商品,商家的油水可想而知。
廣告上的免費贈品有如此門道,那經常在大商場出現的贈品——如寶石、珍珠、字畫等物品又有哪些奧妙呢?
6月14日,記者在哈爾濱新一百商場入口處的宣傳海報上看到,消費一定金額后可以獲得贈品券,憑借贈品券可以到四樓某珠寶柜臺免費領取精美首飾一份。記者購買一些物品后,獲得一張贈品券。記者在珠寶柜臺看到,所謂精美首飾不過是一個類似手機鏈的簡易飾品。售貨員不斷向三名帶著購物小票和贈品券來領飾品的消費者推銷商品。售貨員說,贈送的飾品上的寶石是人工合成的,可以抵300元現金,用于購買柜臺內的首飾。一看加幾十元、幾百元就能買到標價幾千元的首飾,三名消費者馬上跟售貨員研究起首飾的款式。
一日同學聚會,當記者和同學趙女士聊起首飾贈品的話題時,趙女士表示也曾遇到過。6月10日,她在哈爾濱中央商城購滿一定數額的物品后,售貨員給了趙女士一張贈券,稱可以到某珠寶柜臺免費領取“名貴珍珠”一顆。趙女士持券到該商品柜臺領取贈品時,售貨員在把“名貴珍珠”交給她后“坦言”,其實這顆珍珠并不值錢,只有進行加工鑲嵌后才能增值,商場剛好提供這樣的服務——只需再選購一件200元的鉑金嵌件并交56元的加工費即可。趙女士仔細觀察了那顆珍珠,發現成色并不好,還有一些雜質,估計這些費用已經遠遠超過“珍珠”本身的價值了,于是作罷。
記者在與一位業內人士“閑談”中得知,贈送珍珠、首飾等商品的柜臺,大多是商場對外出租的柜臺。記者的一個朋友抱怨,她曾在一個大商場用這類贈券抽獎,以五折的價錢購買了一條原價3000多元的18K金項鏈,只戴了不到半年就嚴重掉色。因此,她對憑贈券購買的商品質量和實際價值提出懷疑。她說,當初就是因為看重大商場的信譽才“犯傻”的。
黑龍江省思普瑞律師事務所的李蕊彤律師表示,這種商場購物贈券的方式,相當于商場為出租柜臺做廣告。從收銀臺領到贈券,消費者很容易認為贈品來自商場的活動。當消費者領取贈送的商品后,商場的承諾已經兌現。一旦消費者繼續在贈品柜臺消費,便等于跟柜臺形成新的購銷合同。往往直到出現問題,消費者才知道打交道的是商場柜臺承租商。
除了免費贈送商品,發放優惠券也是簡單有效的促銷模式。大到阿里巴巴、蘇寧易購等電子商務企業,小到街頭巷尾的餐飲店,優惠券隨處可見。形形色色的優惠券是否真的省錢呢?
6月15日,記者在哈爾濱金安國際商城購買了某種商品后得到兩張價值20元的優惠券。但在用優惠券消費時卻發現存在諸多限制,如限定在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使用等等。另外,記者要想使用這兩張優惠券,第二次消費額必須滿90元。記者聽見一位女士在電話中和朋友抱怨:“啥優惠啊,凈瞎忽悠。我剛才買了一件韓版蕾絲短袖T恤,想去樓下再配一個包,正好把優惠券用了。可那個收款員卻說不能用,優惠券只能在銷售服裝的樓層使用。這不是騙人嗎?”
不僅紙質的優惠券不優惠,電子優惠券有時也讓人很無奈。記者的一些朋友也對此感慨頗多。今年5月初,張女士在上網時發現爆米花KTV的中包有歡唱優惠券,便邀幾個同事前去消遣。由于中包房有優惠,她又額外多叫了幾個人,但最終結果卻出乎張女士的意料——優惠活動確有其事,但她們去得比較晚,只趕上優惠活動的末尾。又由于參加活動的同事較多,不僅時間大大超過預計,還消費了不少優惠套餐以外的項目。張女士為了享受本來可以不用的優惠券,結果卻付出了更多。
另外,所謂免費電子優惠券其實也是要付成本的。以肯德基電子優惠券網站為例,它提供兩種下載方式:一種是用手機登錄,將優惠券直接下載到手機上;另一種是消費者挑中優惠券后,根據相應的指示在網頁上輸入手機號碼,幾分鐘之后手機就會收到電子優惠券。通過手機上網下載優惠券,需要開通WAP服務。
記者計算了一下,手機下載一張優惠券的流量,在15K到30K之間。按照中移動WAP業務手機下載0.15元/KB的標準計算,每張優惠券需要2.25元到4.5元手機信息費。而打印的優惠券,則需要消費者擁有一臺可上網的電腦、打印機和打印紙。把這些費用加到實際消費額中,所謂優惠也就大打折扣了。
記者還發現,很多優惠券的優惠時限也不夠長。據了解,大部分優惠券的有效期不超過一個月,有些免費試用券的有效期更短。很多消費者會一次性打印很多優惠券備用,但真到用的時候往往發現已經過期了,反倒造成了浪費。
目前,市場上的促銷花樣層出不窮,部分消費者面對眼花繚亂的各種“實惠與誘惑”,不惜慷慨解囊,有的更是為了獲得贈品而購買商品,因贈品消費而引發的投訴也日益增多。對此,黑龍江省消費者協會投訴部部長佟新提醒消費者,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不要輕信“免費”的宣傳噱頭。俗話說得好,“買的不如賣的精”,各種打著“免費”幌子的贈品都不會白送。在獲取贈品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個人的信息安全,謹慎登記,以免泄露之后對個人生活造成麻煩。
二、贈品消費需三思而行。一方面,消費者在購物時,不要被贈品所惑,應選擇自己信賴的品牌,并充分考慮是否需要這些贈品。如果確實需要購買此類商品,要對附送贈品的價值、質量、實用性以及商家誠信度等問題有所了解,不要盲目輕信商家的介紹。另一方面,所謂優惠券,其實真正打折優惠的金額都很小,要合理使用、善于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