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琴
摘 要:近年來,各種突發性災害事件爆發頻率日趨頻繁,危害程度十分嚴重。盡管我國政府建立了較完善的防災減災預案,但我國現行的地震災害應急物流體系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必要提出改進方案。文章借助現代物流中的第三方物流思想,考慮將第三方物流參與到地震災害應急物流活動中來,進一步改善救災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第三方物流;地震災害;應急物流體系;保障機制
眾所周知,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且地質情況極為復雜,因而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多、損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這種災害的發生往往是很難預測的,即使有些可以預測,但由于預測時間和發生時間間隔太短,現有的地震災害應急物流體系難以作出快速有效的反應。這些發生時間不確定、發生地點分散的災難給應急救援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制約因素。作為應急救援最為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力量,在處置各種突發事件過程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間限制較少等優勢,是許多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應急救援手段,也是我國亟待提升的最佳應急救援力量。
1 地震災害應急物流體系的問題分析
國內現有的地震災害應急物流體系,雖然在歷年來的救災工作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該體系相比于國際社會這個大環境而言已經嚴重滯后,在突發性地震災害的應急救援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其問題主要表現為:
1.1 缺乏專業化救援力量
突發性地震災害發生時,需要專業的救援力量,專業不僅是救援人員的專業,還包括專業的救援裝備、專業的分工協作,沒有這些專業性,在地震災難中,人多與有效發揮作用之間并不是等號關系。而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實施主體,專門參與到災害應急物流活動的還是相當缺乏。這也是當前救災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1.2 災害救助物資儲備分散
1998年張北地震后,全國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制度,加強了救災物資儲備制度的建設,包括調整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布局,全國中央級的救災物資儲備庫由10個增加到24個。但這些國家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卻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在西部偏遠地區發生重大地震災害是難以實施快速響應的。
1.3 災害應急物流信息系統難以滿足應對災害應急狀態的要求
應急物流信息化程度投入少,整體水平低,信息不能有效地共享,難以滿足地震后緊急物流的要求。各地的基層災害信息員缺乏有效地培訓。在各地地震中,救災人員要花很長時間來統計這些救災物資的來源及去向,對物資運輸,到達等情況不能全面掌握,造成部分救災物資不能有效利用。
1.4 軍地物流一體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國軍地物流一體化的實現基礎還十分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應急機制,必須加強和做好的工作有:建立和完善與應急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使軍地物流一體化下的應急物流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建立軍民共用的應急物流信息資源平臺、通信平臺和相關數據庫,提供信息支持;建立權威的物流領導機構和高效的運行機制,保證軍地物流一體化下應急物流的快速運轉;軍地聯合研制必要的應急保障裝備和技術;建立健全各種應急方案,適時組織軍地聯合應急演練,提高應急反應速度;建立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高物資儲備效益。軍地物流一體化下的應急物流保障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
1.5 運輸組織銜接不暢。
相關部門需要統籌協調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的運輸政策、技術標準,完善促進一體化運輸發展的相關法規和政策,建立促進一體化運輸的制度;大力推進單證票據的通用化、標準化,逐步實現物資運輸“一單制”聯運服務;完善聯運的標準和制度,加強電子數據交換(EDI)等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促進聯運整體水平的提升。
1.6 地震應急物資儲備籌措體系不健全
破壞性地震發生后所進行的應急工作與作戰都體現“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思想等到地震發生后再準備就會貽誤應急的最佳時間,喪失減輕損失的時機。防汛抗旱物資儲備中心需要建設重型倉庫用于存儲沖鋒舟、機動船、移動式發電機組等大型防汛物資和大型救生器材及搶險機具;輕型倉庫存儲彩條布、編織袋、無紡布、救生衣等易燃物資。同時需要建設的還有輕型物資倉庫和采暖物資庫等。
2 第三方物流參與到地震災害應急物流的可行性
2.1 技術上的可行性:不斷發展的物流技術和物流產業為第三方物流參與災害應急物流體系奠定了基礎。其一,大批先進的現代物流技術得到開發,比如電子數據交換、射頻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挖掘、條形碼等。這些技術地推廣應用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參與災害應急物流體系的保障效率;其二,物流產業發展迅速,物流逐步從企業的自有自用向高技術化、市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這保障了第三方物流在參與災害應急物流活動時能快速響應。
2.2 經濟上的可行性: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可以降低應急物流的成本:(1)第三方物流可以通過避免物資籌措、儲備等方面的重復勞動以及計劃不足而造成的物資損失和人力浪費而降低物流成本。(2)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利潤本質上來源于科學理論推廣所創造的新價值及企業物流經優化和集成后所節約的成本,節約越多、利潤就越高;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參與到災害應急物流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它不僅能得到政府的政策補償,并能提升自身的商業信譽和社會形象,從而贏得更多的潛在商機。
2.3 社會上的可行性: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環境、資源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局部的、全國的、全球性的各類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爆發日趨頻繁,對于應急物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應對突發情況的物流能夠快速及時,降低災害影響范圍地擴大和影響程度地加深。第三方物流作為專業化的物流,它以專業化地操作,有效縮短了整個物流運作流程時間,使滿足社會對應急物流的需求得以滿足。
2.4 組織上的可行性:突發性災害發生時,第三方物流在參與災害應急物流活動的優勢具體表現為:(1)第三方物流可利用其自身快速整合物流資源的特點,迅速動員社會上游離的物流資源,并發揮倉庫儲備功能,滿足社會捐贈物資和緊急采購物資的倉儲需求,快速響應災區需求。(2)第三方物流的專業人員均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專業人員的操作技能,可以彌補以往軍隊單方面參與的救災物流中暴露出的缺乏應急災害救援經驗、運輸配送能力不足、救災物資分發效率地等問題。通過快速有效的完成對救災物資的分揀、包裝、運輸和配送,來提高效率并降低錯誤率。(3)第三方物流熟悉地形、運輸靈活的交通優勢。在突發性災害發生時,第三方物流能提供適應性強、可靠性高、故障率低、通過性好的車型,配上熟悉地形,有豐富經驗的駕駛員,以最短時間和最優路徑,及時將救災物資和人員送達指定地點。
參考文獻
[1]宋傳平.我國應急物流系統的構建和保障條件[J].中國流通經濟,2011(4):21-24.
[2]聶彤彤.非常規突發事件下應急物流中心建設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46-50.
[3]鈕濟莉.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現狀及發展淺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34):148-153.
[4]王鴻雁.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思路[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8):4-6.
[5]陳寧.國外應急物流管理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市場,2012(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