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香香
摘 要:文章以某港口改造的門座式起重機金屬結構為計算模型,按照《歐洲起重機機械設計規范》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進行了強度計算,為整機的結構設計提供依據。改造后的門座式起重機改變了部分結構,減輕了整機重量,降低了經濟成本,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
關鍵詞:門座式起重機;有限元計算;結構強度;載荷組合
該門座起重機是專為修、造船配套的起重機設備。文章以其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ANSYS10.0對金屬結構進行建模分析,完成了不同工況下的結構強度分析。
1 門座起重機的組成
門座起重機的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其主要由大車行走機構、門架、轉盤、機器房、人字架、臂架系統等組成。大車行走機構實現起重機的運行,轉盤實現起重機臂架的回轉,纏繞系統和臂架系統實現貨物的升降,起重機的帶載變幅等動作。
1-大車行走機構 2-門架 3-轉盤 4-機器房 5-人字架
6-纏繞系統 7-臂架系統 8-主鉤 9-副鉤
圖1 門座起重機結構簡圖
2 門座起重機的載荷種類
2.1 固定載荷 SG
固定載荷即為起重機的自重載荷,包括金屬結構、機械裝置、電氣設備以及配重等。
2.2 額定起升載荷 SL
額定起升載荷指總起升質量的重力。
2.3 慣性載荷。由水平運動加速或減速引起的慣性載荷,可以用加速度值來進行計算。
SH=ac×(SG+SL)
式中,ac-運動部分對應的加速度。
2.4 側向載荷。當兩個車輪沿一根軌道偏斜行走時,應考慮垂直于軌道的水平力所形成的力偶。
SK=■?姿P中,?姿-側壓力系數,取決于跨距與基距之比;P-受側向力作用側的起重機走輪上的最大總輪壓。
3 模型建立
該起重機模型運用有限元軟件ANSYS進行分析計算。考慮到各部分結構形式和受力情況的不同,建模過程中采用了4種單元類型:梁單元Beam44、管單元Pipe16、桿單元Link8以及質量單元Mass21。
3.1 Beam44單元
Beam44具有拉伸、壓縮、扭轉和彎曲功能的單軸單元。該起重機的端梁、橫梁、機器房底座和部分人字架采用的是箱型梁與工字梁結構,這些部件都采用的Beam44單元類型。
3.2 Pipe16單元
Pipe16是一個軸向拉壓、扭轉和彎曲單元。該起重機的門架、部分人字架和臂架系統采用的是Pipe16單元類型。
4 起重機載荷工況組合
4.1 起重機工作狀態
4.1.1 臂架上仰27°、45°、58°、78°,同時起重機正常工作。
4.1.2 臂架水平,臂架下俯13°處于錨定狀態,起重機不工作。
4.2 工況組合
該起重機的工況組合分為無風工作工況、有風工作工況和暴風工作工況。如果行走運動只是為了調整起重機作業位置,而不是經常用于搬運貨物,不考慮側向力的影響。各種工況下的載荷分別如下:
無風工作工況
有風工作工況
暴風工作工況
5 有限元法的計算原理
在文章的結構力學分析中,ANSYS采用變分學和最小勢能原理進行求解。以一端固定一段自由梁為例。其總能量可用拉格朗日函數L表示。
(*) 則其泛函數為 ,
由拉格朗日函數可知,L是?棕和w"的函數,即L=L(?棕,w"),?棕-為彈性梁的撓度。
其最小勢能可用變分泛函數表示:
令?啄?仔=0,即可求出極值。
因為?啄w為任意函數,所以■=0,(■)=0,這兩項為彈性梁的邊界條件,第三項即為彈性梁的平衡方程。所以平衡方程為■+(■)"=0,把(*)式代入,得
q+EIw""=0
由推理過程可知,泛函數和平衡方程是等價的。首先假設一組符合于邊界條件的試調函數,并將其代入能量方程式中,再對試解函數的各個系數作微分,令之為零,找出能量方程式的最小值,最后解得試解函數的各個系數。其中可以利用三角函數、冪函數等作為試解函數。
6 整機計算結果及分析
6.1 許用應力的規定
該起重機主結構制造材料為Q345B,其許用應力為:[?滓]=■,?滓s=345MPa,n為安全系數。無風工況下的許用用力為230MPa;有風工況下的許用應力為259.4MPa;暴風工況下的許用應力為313.6MPa。
6.2 各個工況下的應力分布
計算結果中顯示,工作工況在78°是出現最大應力213.238MP,位于變幅鋼絲繩和臂架的連接處;非工作工況在-13°時出現最大應力240.704MP,位于轉盤和臂架的連接處,如圖2所示。
7 結束語
(1)在用ANSYS進行結構分析計算時,要全面考慮載荷組合及作用方式,尤其是作用力很大但是合力為零的載荷,如鋼絲繩的預緊力等。(2)在實際工作中起重機金屬結構受力比較復雜,使用有限元軟件ANSYS就可以較好的模擬起重機在各種工況下的真實應力情況,大幅度提高整體結構可靠性及安全性。但是ANSYS是個分析工具,對于具體的實際情況還是需要借助力學知識進行分析。(3)通過計算結果可以得到模型的應力分布以及各節點力,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設計。如調整結構板厚以及配重的質量,使得金屬結構的整體應力分布最優化,使得結構質量盡量輕巧的同時又能滿足結構可靠性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潘鐘林.歐洲起重機機械設計規范[S].上海振華港口機械公司譯叢(修訂版),1998.
[2]陳瑋璋.起重機金屬結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
[3]李谷音.港口起重機械[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4]王勖成.有限元法[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