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應急救援過程中,應當預防環境次生危害的發生、發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強化第一責任主體、安全組織救援、日常工作管理、適時預案演練等工作環節,以避免延誤和失誤。
關鍵詞:應急處置;環境;次生危害
Abstract: In emergency rescue proces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environment hazards should be prevent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to avoid delay and mistakes, the first duty officer should be confirmed, the rescue should be safely organized, daily management and timely prevention dril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 Emergency Treatment;Environment;Secondary Hazards
環境應急處置的基本原則是以平時做好預防為主為前提,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堅持人的生命安全救護為第一要訣,其次,重點工作應該是保護公私財物,防止環境污染,減少各項損失,確保無次生災害發生和發展。
然而,由于一些單位在運輸、生產、貯存各環節,安全意識較弱,事故應急處理預案不科學、合理,平時預案演練少,遇到擴散迅速,危害途徑多,作用范圍廣的各種突發危害事故,往往處置不當,救護同時,也會造成了次生危害,進一步給人員健康、財物完整、環境安全形成威脅。
作者先后經歷過化工生產火災、危化品車輛泄漏、船只沉沒于飲用水源地等多項應急救援事件,在應急救援過程中,發現各相關部門各自為戰,無主動協同處置意識,事故方、應急總指揮、救援組、專家組之間信息溝通困難,處置方法不當等諸多問題,往往導致處置了事故后,卻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
解決這些問題,在應急救援中,公安、消防、交通、環保、安監、醫療衛生等職能部門,首要的是要在統一指揮下,響應做到信息傳遞快速,關鍵是目標救援方法得當,重點是任務迅捷處置,步驟協同,配合密切。各部門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的同時,更要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防止環境次生危害的發生。
一般地說,突發的環境應急處置大都由化學事故污染引起,其主要后果是中毒、爆炸和燃燒以及水、大氣、土壤的污染。所以,預防次生危害應在強化第一責任主體、安全組織救援、日常工作管理、適時預案演練等環節,做出相應的安排。
強化第一責任人和第一責任主體,現場人員應當是第一責任人,相應企事業單位是第一責任主體。根據不同企事業單位特點,確定相應的要求措施。運輸危險化學品企事業單位,押運人員具備相應應急救援知識,必需要求車輛、船只上,備有化學品名稱、數量、危害、救援方法、運出地和目的地的通訊電話等書面資料;化學品生產和貯存企事業單位,明確生產班長是救援第一責任人,突發事故發生時,應立即投入組織救援,及時通報生產情況、正確救援方法等。以迅速、準確地傳遞救援需要的多項信息,避免應急救援的延誤。
安全組織求援,強調搶救受害人員,指導群眾個體防護,組織有序撤離,撤離過程中,應選擇安全的撤離中線,避免橫穿危險區域,進入安全區后,盡快去除污染衣物防止繼發傷害,同時,控制污染源頭,清理現場污染各因子,估算污染程度,針對事故實際情況,按照該區域應急處置方案,消除大面積次生污染隱患。
日常工作管理,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建立領導機制,成立應急處置通訊站,創建企業安全信息庫、危險原輔材料運輸和貯存數據庫、各領域應急專家信息庫,保障應急求援所需信息的第一時間暢通;各化學特定或敏感區,要提高其化學事故應急救護能力,管理部門應定點、定區域配備各自相應的救援裝備、物資,定期檢驗、檢測,保證應急求援的第一需要;培養專業化學突發故事接處隊伍,組織工作人員技術培訓和教育,實行持證上崗,做到處置過程的科學、安全、及時、有效,防止人海戰術,避免蠻干和次生污染危害。
適時預案演練,提示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宣傳和教育,通過廣播、電視、網站、黑板報、宣傳小冊子等多種形式,讓廣大職工和群眾明白預案演練的重要意義,教會他們如何自救與互救、中毒臨床表現、衛生標準及注意事項等知識,在一些敏感區域,更應加強環境應急處置的現場綜合演練,根據環境特征、氣象因素、自身技術、裝備情況,模擬事故,編制演習計劃,制定演習方案,實施演練,在其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做到防禍于未然。
參考文獻
[1]王自齊,趙金垣.化學事故與應急求援[M].化學工業出版社,1997(12).
[2]蔣永明.安全基礎知識[M].化學工業出版社,1986(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Z].2008(2).
[4]地震災區飲用防范次生環境危害常識[N].中國環境保護報,2008-5-27(2).
作者簡介:李青云(1969-),男,中共黨員,工程師,現從事環境應急、環境監控、環境信息、水源保護等項工作,已發表專業論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