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軍
當前信貸資源配置仍然是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主要形式,信貸資金的投放會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合理的信貸資源配置應該是將信貸資金投放到效率高、資本邊際產出高的行業中。近年來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增速明顯高于經濟總量的增速,且兩者之間差距有所增大。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肇慶市信貸資金是否投向了高效率行業,是否對高價值創造能力的行業有足夠的敏感性,是否可通過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結構特點
信貸資金投入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截至2013年12月末,肇慶市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051.40億元,同比增長17.65%。2008~2013年,肇慶市貸款增速分別為21.45%、51.89%、14.73%、17.56%、16.58%和17.65%,年均增長率達到22.95%。而同期GDP年均增速為16.90%,貸款增速幾乎均高于GDP增長速度,且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圖1)。2009年貸款增速較快,則是由于2008年11月國家出臺“四萬億”投資計劃的滯后影響。
信貸資金投放結構與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趨于一致。從2008~2013年的時間序列來看,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結構呈現第一產業占比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第三產業比重略有回落態勢。而從產業增加值來看,肇慶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也是從2008年的21.54%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15.8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從2008年的35.33%上升到2013年的47.65%。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8年的43.13%回落到2013年的36.54%(表1)。這與當前地方以制造業發展為主導的戰略保持一致。
信貸資金投放結構與行業價值創造能力存在一定偏差。從2013年肇慶市各行業增加值來看,第二產業中高價值創造能力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第三產業中高價值創造能力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等行業。2013年信貸資金投放前五位的行業分別是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建筑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而后五位的行業分別是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可見,肇慶市信貸資源配置結構與行業價值創造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對肇慶市經濟貢獻較大的行業,在信貸資源配置中并沒有被給予相應的傾斜。
信貸資金投放對行業價值創造能力的敏感性分析
合理的信貸配置結構應該是將資金投放到效率高、資本邊際產出高的部門中,應該與行業的價值創造能力相匹配,即信貸投放要對行業價值創造能力有足夠的敏感性,能根據行業發展變化來調整資金配置。
敏感度系數說明
本文用敏感度系數來衡量信貸資金投放對行業價值創造力的反應情況,計算行業貸款余額對增加值變化的敏感程度,即行業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貸款余額增加的百分比。數值越大,說明信貸資金投入對行業增加值變化反應越敏感。
數據說明
本文根據統計局的行業分類選取42個第二產業行業和14個第三產業行業作為變量樣本。由于肇慶市暫無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開采輔助活動業、其他采礦業、煙草制品業,所以樣本行業實際為51個行業。數據區間為2008~2013年,工業分行業增加值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計算結果
本文計算出了46個行業的信貸資源配置對增加值變化的敏感系數,最大的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儲業,該行業增加值每增加1%,貸款余額便增加6.07%。具體結果見表2。
結果分析
信貸資金投放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較為敏感。敏感度系數排名前十的行業中,有七個屬于第三產業,說明信貸資金投放對服務業的價值創造力有較強的敏感性,能夠隨行業增加值的增加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服務行業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信貸投放增加幅度基本都大于1%,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
信貸資金投放對創造價值能力較高的行業敏感性不明顯。根據2013年行業增加值排名與信貸資源配置敏感度排名對比發現,價值創造能力較高的行業,信貸資金在配置過程中普遍沒有表現出敏感性。如價值創造能力居第一位的批發和零售業,其信貸資源配置的敏感度為-0.35,排名第43位(表3)。
信貸資金投放對新興行業支持力度不夠。信貸資金投放對符合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但現階段需要加大支持的行業支持力度不夠。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等行業的信貸資源配置敏感性系數均小于1,甚至為負,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
幾點建議
發布行業發展狀況,引導信貸投向結構。為實現金融與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政府可以組織多部門定期對重點行業的發展周期、競爭格局、盈利水平和市場份額等情況進行調查,發布行業整體發展狀況,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行業投放結構與實體經濟發展趨勢匹配,提高對優勢行業的敏感度。同時,政府應該督促銀行機構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產業發展,加大對交通、水利、電力、節能環保、“三農”等項目的信貸支持,對于非優勢的傳統支撐型產業,如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陶瓷制品制造),應該有針對性地對技術改良升級企業給予較多的信貸支持,帶動和鼓勵傳統企業加快產業升級。
加大對新興行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于擁有核心技術、具有良好產品市場前景的新興行業,政府可以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和信貸需求,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減少金融機構可能承受的損失,提高其向新興行業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和價格型的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促進金融機構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
建立行業信貸風險評價體系和預警機制。應逐步建立重點行業與基礎產業的信貸風險評價體系和監測預警機制,促進貸款平穩增長。避免出現因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形成“急剎車”的短期風險,防范因信貸資金投放向優勢行業集聚而有可能形成的長期性潛在風險。
當前信貸資源配置仍然是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主要形式,信貸資金的投放會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合理的信貸資源配置應該是將信貸資金投放到效率高、資本邊際產出高的行業中。近年來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增速明顯高于經濟總量的增速,且兩者之間差距有所增大。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肇慶市信貸資金是否投向了高效率行業,是否對高價值創造能力的行業有足夠的敏感性,是否可通過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結構特點
信貸資金投入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截至2013年12月末,肇慶市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051.40億元,同比增長17.65%。2008~2013年,肇慶市貸款增速分別為21.45%、51.89%、14.73%、17.56%、16.58%和17.65%,年均增長率達到22.95%。而同期GDP年均增速為16.90%,貸款增速幾乎均高于GDP增長速度,且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圖1)。2009年貸款增速較快,則是由于2008年11月國家出臺“四萬億”投資計劃的滯后影響。
信貸資金投放結構與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趨于一致。從2008~2013年的時間序列來看,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結構呈現第一產業占比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第三產業比重略有回落態勢。而從產業增加值來看,肇慶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也是從2008年的21.54%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15.8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從2008年的35.33%上升到2013年的47.65%。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8年的43.13%回落到2013年的36.54%(表1)。這與當前地方以制造業發展為主導的戰略保持一致。
信貸資金投放結構與行業價值創造能力存在一定偏差。從2013年肇慶市各行業增加值來看,第二產業中高價值創造能力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第三產業中高價值創造能力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等行業。2013年信貸資金投放前五位的行業分別是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建筑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而后五位的行業分別是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可見,肇慶市信貸資源配置結構與行業價值創造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對肇慶市經濟貢獻較大的行業,在信貸資源配置中并沒有被給予相應的傾斜。
信貸資金投放對行業價值創造能力的敏感性分析
合理的信貸配置結構應該是將資金投放到效率高、資本邊際產出高的部門中,應該與行業的價值創造能力相匹配,即信貸投放要對行業價值創造能力有足夠的敏感性,能根據行業發展變化來調整資金配置。
敏感度系數說明
本文用敏感度系數來衡量信貸資金投放對行業價值創造力的反應情況,計算行業貸款余額對增加值變化的敏感程度,即行業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貸款余額增加的百分比。數值越大,說明信貸資金投入對行業增加值變化反應越敏感。
數據說明
本文根據統計局的行業分類選取42個第二產業行業和14個第三產業行業作為變量樣本。由于肇慶市暫無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開采輔助活動業、其他采礦業、煙草制品業,所以樣本行業實際為51個行業。數據區間為2008~2013年,工業分行業增加值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計算結果
本文計算出了46個行業的信貸資源配置對增加值變化的敏感系數,最大的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儲業,該行業增加值每增加1%,貸款余額便增加6.07%。具體結果見表2。
結果分析
信貸資金投放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較為敏感。敏感度系數排名前十的行業中,有七個屬于第三產業,說明信貸資金投放對服務業的價值創造力有較強的敏感性,能夠隨行業增加值的增加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服務行業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信貸投放增加幅度基本都大于1%,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
信貸資金投放對創造價值能力較高的行業敏感性不明顯。根據2013年行業增加值排名與信貸資源配置敏感度排名對比發現,價值創造能力較高的行業,信貸資金在配置過程中普遍沒有表現出敏感性。如價值創造能力居第一位的批發和零售業,其信貸資源配置的敏感度為-0.35,排名第43位(表3)。
信貸資金投放對新興行業支持力度不夠。信貸資金投放對符合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但現階段需要加大支持的行業支持力度不夠。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等行業的信貸資源配置敏感性系數均小于1,甚至為負,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
幾點建議
發布行業發展狀況,引導信貸投向結構。為實現金融與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政府可以組織多部門定期對重點行業的發展周期、競爭格局、盈利水平和市場份額等情況進行調查,發布行業整體發展狀況,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行業投放結構與實體經濟發展趨勢匹配,提高對優勢行業的敏感度。同時,政府應該督促銀行機構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產業發展,加大對交通、水利、電力、節能環保、“三農”等項目的信貸支持,對于非優勢的傳統支撐型產業,如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陶瓷制品制造),應該有針對性地對技術改良升級企業給予較多的信貸支持,帶動和鼓勵傳統企業加快產業升級。
加大對新興行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于擁有核心技術、具有良好產品市場前景的新興行業,政府可以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和信貸需求,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減少金融機構可能承受的損失,提高其向新興行業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和價格型的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促進金融機構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
建立行業信貸風險評價體系和預警機制。應逐步建立重點行業與基礎產業的信貸風險評價體系和監測預警機制,促進貸款平穩增長。避免出現因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形成“急剎車”的短期風險,防范因信貸資金投放向優勢行業集聚而有可能形成的長期性潛在風險。
當前信貸資源配置仍然是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主要形式,信貸資金的投放會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合理的信貸資源配置應該是將信貸資金投放到效率高、資本邊際產出高的行業中。近年來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增速明顯高于經濟總量的增速,且兩者之間差距有所增大。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肇慶市信貸資金是否投向了高效率行業,是否對高價值創造能力的行業有足夠的敏感性,是否可通過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結構特點
信貸資金投入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截至2013年12月末,肇慶市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051.40億元,同比增長17.65%。2008~2013年,肇慶市貸款增速分別為21.45%、51.89%、14.73%、17.56%、16.58%和17.65%,年均增長率達到22.95%。而同期GDP年均增速為16.90%,貸款增速幾乎均高于GDP增長速度,且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圖1)。2009年貸款增速較快,則是由于2008年11月國家出臺“四萬億”投資計劃的滯后影響。
信貸資金投放結構與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趨于一致。從2008~2013年的時間序列來看,肇慶市信貸資金投放結構呈現第一產業占比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第三產業比重略有回落態勢。而從產業增加值來看,肇慶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也是從2008年的21.54%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15.8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從2008年的35.33%上升到2013年的47.65%。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8年的43.13%回落到2013年的36.54%(表1)。這與當前地方以制造業發展為主導的戰略保持一致。
信貸資金投放結構與行業價值創造能力存在一定偏差。從2013年肇慶市各行業增加值來看,第二產業中高價值創造能力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第三產業中高價值創造能力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等行業。2013年信貸資金投放前五位的行業分別是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建筑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而后五位的行業分別是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可見,肇慶市信貸資源配置結構與行業價值創造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對肇慶市經濟貢獻較大的行業,在信貸資源配置中并沒有被給予相應的傾斜。
信貸資金投放對行業價值創造能力的敏感性分析
合理的信貸配置結構應該是將資金投放到效率高、資本邊際產出高的部門中,應該與行業的價值創造能力相匹配,即信貸投放要對行業價值創造能力有足夠的敏感性,能根據行業發展變化來調整資金配置。
敏感度系數說明
本文用敏感度系數來衡量信貸資金投放對行業價值創造力的反應情況,計算行業貸款余額對增加值變化的敏感程度,即行業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貸款余額增加的百分比。數值越大,說明信貸資金投入對行業增加值變化反應越敏感。
數據說明
本文根據統計局的行業分類選取42個第二產業行業和14個第三產業行業作為變量樣本。由于肇慶市暫無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開采輔助活動業、其他采礦業、煙草制品業,所以樣本行業實際為51個行業。數據區間為2008~2013年,工業分行業增加值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計算結果
本文計算出了46個行業的信貸資源配置對增加值變化的敏感系數,最大的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儲業,該行業增加值每增加1%,貸款余額便增加6.07%。具體結果見表2。
結果分析
信貸資金投放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較為敏感。敏感度系數排名前十的行業中,有七個屬于第三產業,說明信貸資金投放對服務業的價值創造力有較強的敏感性,能夠隨行業增加值的增加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服務行業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信貸投放增加幅度基本都大于1%,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
信貸資金投放對創造價值能力較高的行業敏感性不明顯。根據2013年行業增加值排名與信貸資源配置敏感度排名對比發現,價值創造能力較高的行業,信貸資金在配置過程中普遍沒有表現出敏感性。如價值創造能力居第一位的批發和零售業,其信貸資源配置的敏感度為-0.35,排名第43位(表3)。
信貸資金投放對新興行業支持力度不夠。信貸資金投放對符合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但現階段需要加大支持的行業支持力度不夠。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等行業的信貸資源配置敏感性系數均小于1,甚至為負,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
幾點建議
發布行業發展狀況,引導信貸投向結構。為實現金融與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政府可以組織多部門定期對重點行業的發展周期、競爭格局、盈利水平和市場份額等情況進行調查,發布行業整體發展狀況,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行業投放結構與實體經濟發展趨勢匹配,提高對優勢行業的敏感度。同時,政府應該督促銀行機構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產業發展,加大對交通、水利、電力、節能環保、“三農”等項目的信貸支持,對于非優勢的傳統支撐型產業,如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陶瓷制品制造),應該有針對性地對技術改良升級企業給予較多的信貸支持,帶動和鼓勵傳統企業加快產業升級。
加大對新興行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于擁有核心技術、具有良好產品市場前景的新興行業,政府可以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和信貸需求,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減少金融機構可能承受的損失,提高其向新興行業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和價格型的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促進金融機構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
建立行業信貸風險評價體系和預警機制。應逐步建立重點行業與基礎產業的信貸風險評價體系和監測預警機制,促進貸款平穩增長。避免出現因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形成“急剎車”的短期風險,防范因信貸資金投放向優勢行業集聚而有可能形成的長期性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