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錦州采油廠所屬油區已進入油田開發中后期階段,油井出砂日益嚴重,因出砂而導致修井不斷增加,修井成本不斷升高,采用動筒式出砂井生產管柱可解決油井出砂嚴重,砂卡頻繁造成油井多次檢泵的問題,并能保證大部分出砂油井不經任何防砂措施就能正常生產,極大地減少砂卡井數,節省作業費用,降低采油成本。
關鍵詞:錦州采油廠;出砂井生產管柱;動筒防砂泵;激光割縫篩管;現場應用分析;結論
前言
錦州油田油井開井數在1400口左右,出砂井占70%以上,而每年所有防砂措施井數在140井次左右,遠不能滿足油田生產的需要;同時對于地層能量較低、 出砂粒徑較小的油井,防砂后極易造成供液不足乃至停產,這給油田的防砂治砂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油田每年發生砂卡井在400井次左右,嚴重影響了油田的正常生產。如何保證大部分油井不采取防砂措施就能正常生產,是我們一直以來研究的課題。
1 管柱結構工藝原理及技術特點
1.1 管柱結構
出砂油井抽油管柱由動筒式防砂泵、激光割縫篩管、中心管、釋放管、釋放接頭、泄油器、脫接器、扶正體、連接體構成。
1.2 工藝原理
按設計方案下入出砂油井抽油管柱,抽油時含砂液體首先通過割縫篩管,大于割縫篩管割縫寬度的砂粒被擋在泵外,沉入沉砂口袋,小于割縫寬度的砂粒經割縫篩管進入泵內。進入泵腔內的砂粒在特殊結構的柱塞作用下不會在泵腔沉積,隨液流經游動凡爾排出泵外進入油管,在流動液體的作用下,部分砂粒排出油管,粒徑較大的砂粒沉積下來經泵筒與外管的環形空間沉入沉砂管,這樣保證了油井即使在停抽的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卡泵現象,保證了油井在出砂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也能正常生產,大大延長檢泵周期,極大減少卡泵次數。
1.3 技術特點
管柱集管外防砂和管內沉砂于一體,具有很強的抗砂卡能力;改變割縫篩管的割縫寬度,可擋住不同粒徑的砂,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對地層無傷害,尤其對低壓出砂油井的防砂治理更具優勢;管柱具有泄油裝置,可實現無污染作業。
2 主要配套工具
2.1 動筒式防砂泵
動筒式防砂泵主要由1、接頭; 2、外管; 3、出油接頭; 4、排出閥; 5、上扶正器; 6、保護接頭; 7、上刮砂結構; 8、柱塞; 9、泵筒; 10、吸入閥; 11、下刮砂結構; 12、補償管; 13、下扶正器; 14、交叉流道總成構成。
其主要特點為:徹底堵死了泵上沉砂進入泵腔的通道,解決了泵上沉砂而造成的卡泵問題;柱塞兩端設計具有等徑刮砂杯結構,保證了泵筒與柱塞在“無砂”條件下運動,改善了泵的工作環境,提高泵的使用壽命;系統采用大流道、流線型設計,并采用硬質合金球和球座,提高了凡爾系統的耐磨性,有利于提高整個管柱的使用壽命。
2.2 激光割縫篩管
激光割縫篩管起擋砂作用,將大于割縫寬度的砂粒擋在篩管外,減少進泵的砂量;同時液體經過篩管進入泵內。
3現場試驗效果分析
井例:千12-75-451,井段1088.3 m -1190.6 m。措施前為長柱塞沉砂泵,開井4小時就卡,2011年4月10 日下入該管柱,泵掛1143m(在油層中下部),沉砂管2根,未下割縫篩管,生產19天于4月30日卡。2011年5月8日檢泵,上提負荷48噸將管柱提出,泵下2根沉砂管及泵環空均被砂填滿,檢泵下入浮環式防砂泵,生產9天卡。該井下入的3種防砂泵都發生了砂卡現象,而出砂油井抽油管柱是在管柱部分被埋、2根沉砂管滿的情況下發生的。從該井3次檢泵周期和檢泵時的沖砂情況對比看出,砂油井抽油管柱的防砂卡能力最強。
試驗情況表明:出砂井抽油管柱具有很強的抗砂卡能力,能適應該油田出砂油井生產的需要。
4 經濟效益
現場試驗19井次,共投入60.8萬元,措施前平均檢泵周期35天,措施后平均檢泵周期77天,周期對比增油3803噸,節省檢泵次數65井次。原油價格按3000元/噸,生產成本800元/噸計算:
檢泵費用按1.5萬元/井次計算:
經濟效益=產出+節省檢泵費用-投入=3403噸×(3000-800)元/噸+65井次×15000元/井次-684000元=777.76(萬元)
投入產出比=68.4:777.76=1:11.37
5 結束語
出砂井抽油管柱配套工具結構設計合理,尤其是動筒式防砂泵結構獨特、新穎;出砂井抽油管柱成功地將防砂篩管用于具有沉砂結構的防砂泵上,屬國內首創;出砂井抽油管柱解決了砂卡的問題,大大提高了防砂生產管柱的抗砂卡能力;改變割逢篩管的割縫寬度,可擋住不同粒徑的砂粒;同時獨特的設計和采用高性能的材質,進一步提高了管柱的抗砂卡能力,提高了管柱的使用壽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2010年-2012年現場試驗38井次,,措施前的平均檢泵周期35天,措施后平均檢泵周期77天,減少檢泵次數56井次,節省檢泵費用97.5萬元,創經濟效益777.76萬元,投入產出比1:11.37。現場試驗表明:該生產管柱的抗砂卡能力優于目前十余種防砂泵的抗砂卡能力,消除了卡泵的現象,是出砂油井最理想的生產管柱。
作者簡介: 孫立軍(1968-),男,漢族,工程師,1991年畢業于遼油職工大學,采油工程專業,2004年1月畢業于華東石油大學。已從事油田井下工具的研究與應用21年,現錦州采油廠,工藝研究所采油室,主要從事井下工具和油井舉升的研究與應用。endprint
摘 要:錦州采油廠所屬油區已進入油田開發中后期階段,油井出砂日益嚴重,因出砂而導致修井不斷增加,修井成本不斷升高,采用動筒式出砂井生產管柱可解決油井出砂嚴重,砂卡頻繁造成油井多次檢泵的問題,并能保證大部分出砂油井不經任何防砂措施就能正常生產,極大地減少砂卡井數,節省作業費用,降低采油成本。
關鍵詞:錦州采油廠;出砂井生產管柱;動筒防砂泵;激光割縫篩管;現場應用分析;結論
前言
錦州油田油井開井數在1400口左右,出砂井占70%以上,而每年所有防砂措施井數在140井次左右,遠不能滿足油田生產的需要;同時對于地層能量較低、 出砂粒徑較小的油井,防砂后極易造成供液不足乃至停產,這給油田的防砂治砂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油田每年發生砂卡井在400井次左右,嚴重影響了油田的正常生產。如何保證大部分油井不采取防砂措施就能正常生產,是我們一直以來研究的課題。
1 管柱結構工藝原理及技術特點
1.1 管柱結構
出砂油井抽油管柱由動筒式防砂泵、激光割縫篩管、中心管、釋放管、釋放接頭、泄油器、脫接器、扶正體、連接體構成。
1.2 工藝原理
按設計方案下入出砂油井抽油管柱,抽油時含砂液體首先通過割縫篩管,大于割縫篩管割縫寬度的砂粒被擋在泵外,沉入沉砂口袋,小于割縫寬度的砂粒經割縫篩管進入泵內。進入泵腔內的砂粒在特殊結構的柱塞作用下不會在泵腔沉積,隨液流經游動凡爾排出泵外進入油管,在流動液體的作用下,部分砂粒排出油管,粒徑較大的砂粒沉積下來經泵筒與外管的環形空間沉入沉砂管,這樣保證了油井即使在停抽的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卡泵現象,保證了油井在出砂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也能正常生產,大大延長檢泵周期,極大減少卡泵次數。
1.3 技術特點
管柱集管外防砂和管內沉砂于一體,具有很強的抗砂卡能力;改變割縫篩管的割縫寬度,可擋住不同粒徑的砂,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對地層無傷害,尤其對低壓出砂油井的防砂治理更具優勢;管柱具有泄油裝置,可實現無污染作業。
2 主要配套工具
2.1 動筒式防砂泵
動筒式防砂泵主要由1、接頭; 2、外管; 3、出油接頭; 4、排出閥; 5、上扶正器; 6、保護接頭; 7、上刮砂結構; 8、柱塞; 9、泵筒; 10、吸入閥; 11、下刮砂結構; 12、補償管; 13、下扶正器; 14、交叉流道總成構成。
其主要特點為:徹底堵死了泵上沉砂進入泵腔的通道,解決了泵上沉砂而造成的卡泵問題;柱塞兩端設計具有等徑刮砂杯結構,保證了泵筒與柱塞在“無砂”條件下運動,改善了泵的工作環境,提高泵的使用壽命;系統采用大流道、流線型設計,并采用硬質合金球和球座,提高了凡爾系統的耐磨性,有利于提高整個管柱的使用壽命。
2.2 激光割縫篩管
激光割縫篩管起擋砂作用,將大于割縫寬度的砂粒擋在篩管外,減少進泵的砂量;同時液體經過篩管進入泵內。
3現場試驗效果分析
井例:千12-75-451,井段1088.3 m -1190.6 m。措施前為長柱塞沉砂泵,開井4小時就卡,2011年4月10 日下入該管柱,泵掛1143m(在油層中下部),沉砂管2根,未下割縫篩管,生產19天于4月30日卡。2011年5月8日檢泵,上提負荷48噸將管柱提出,泵下2根沉砂管及泵環空均被砂填滿,檢泵下入浮環式防砂泵,生產9天卡。該井下入的3種防砂泵都發生了砂卡現象,而出砂油井抽油管柱是在管柱部分被埋、2根沉砂管滿的情況下發生的。從該井3次檢泵周期和檢泵時的沖砂情況對比看出,砂油井抽油管柱的防砂卡能力最強。
試驗情況表明:出砂井抽油管柱具有很強的抗砂卡能力,能適應該油田出砂油井生產的需要。
4 經濟效益
現場試驗19井次,共投入60.8萬元,措施前平均檢泵周期35天,措施后平均檢泵周期77天,周期對比增油3803噸,節省檢泵次數65井次。原油價格按3000元/噸,生產成本800元/噸計算:
檢泵費用按1.5萬元/井次計算:
經濟效益=產出+節省檢泵費用-投入=3403噸×(3000-800)元/噸+65井次×15000元/井次-684000元=777.76(萬元)
投入產出比=68.4:777.76=1:11.37
5 結束語
出砂井抽油管柱配套工具結構設計合理,尤其是動筒式防砂泵結構獨特、新穎;出砂井抽油管柱成功地將防砂篩管用于具有沉砂結構的防砂泵上,屬國內首創;出砂井抽油管柱解決了砂卡的問題,大大提高了防砂生產管柱的抗砂卡能力;改變割逢篩管的割縫寬度,可擋住不同粒徑的砂粒;同時獨特的設計和采用高性能的材質,進一步提高了管柱的抗砂卡能力,提高了管柱的使用壽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2010年-2012年現場試驗38井次,,措施前的平均檢泵周期35天,措施后平均檢泵周期77天,減少檢泵次數56井次,節省檢泵費用97.5萬元,創經濟效益777.76萬元,投入產出比1:11.37。現場試驗表明:該生產管柱的抗砂卡能力優于目前十余種防砂泵的抗砂卡能力,消除了卡泵的現象,是出砂油井最理想的生產管柱。
作者簡介: 孫立軍(1968-),男,漢族,工程師,1991年畢業于遼油職工大學,采油工程專業,2004年1月畢業于華東石油大學。已從事油田井下工具的研究與應用21年,現錦州采油廠,工藝研究所采油室,主要從事井下工具和油井舉升的研究與應用。endprint
摘 要:錦州采油廠所屬油區已進入油田開發中后期階段,油井出砂日益嚴重,因出砂而導致修井不斷增加,修井成本不斷升高,采用動筒式出砂井生產管柱可解決油井出砂嚴重,砂卡頻繁造成油井多次檢泵的問題,并能保證大部分出砂油井不經任何防砂措施就能正常生產,極大地減少砂卡井數,節省作業費用,降低采油成本。
關鍵詞:錦州采油廠;出砂井生產管柱;動筒防砂泵;激光割縫篩管;現場應用分析;結論
前言
錦州油田油井開井數在1400口左右,出砂井占70%以上,而每年所有防砂措施井數在140井次左右,遠不能滿足油田生產的需要;同時對于地層能量較低、 出砂粒徑較小的油井,防砂后極易造成供液不足乃至停產,這給油田的防砂治砂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油田每年發生砂卡井在400井次左右,嚴重影響了油田的正常生產。如何保證大部分油井不采取防砂措施就能正常生產,是我們一直以來研究的課題。
1 管柱結構工藝原理及技術特點
1.1 管柱結構
出砂油井抽油管柱由動筒式防砂泵、激光割縫篩管、中心管、釋放管、釋放接頭、泄油器、脫接器、扶正體、連接體構成。
1.2 工藝原理
按設計方案下入出砂油井抽油管柱,抽油時含砂液體首先通過割縫篩管,大于割縫篩管割縫寬度的砂粒被擋在泵外,沉入沉砂口袋,小于割縫寬度的砂粒經割縫篩管進入泵內。進入泵腔內的砂粒在特殊結構的柱塞作用下不會在泵腔沉積,隨液流經游動凡爾排出泵外進入油管,在流動液體的作用下,部分砂粒排出油管,粒徑較大的砂粒沉積下來經泵筒與外管的環形空間沉入沉砂管,這樣保證了油井即使在停抽的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卡泵現象,保證了油井在出砂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也能正常生產,大大延長檢泵周期,極大減少卡泵次數。
1.3 技術特點
管柱集管外防砂和管內沉砂于一體,具有很強的抗砂卡能力;改變割縫篩管的割縫寬度,可擋住不同粒徑的砂,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對地層無傷害,尤其對低壓出砂油井的防砂治理更具優勢;管柱具有泄油裝置,可實現無污染作業。
2 主要配套工具
2.1 動筒式防砂泵
動筒式防砂泵主要由1、接頭; 2、外管; 3、出油接頭; 4、排出閥; 5、上扶正器; 6、保護接頭; 7、上刮砂結構; 8、柱塞; 9、泵筒; 10、吸入閥; 11、下刮砂結構; 12、補償管; 13、下扶正器; 14、交叉流道總成構成。
其主要特點為:徹底堵死了泵上沉砂進入泵腔的通道,解決了泵上沉砂而造成的卡泵問題;柱塞兩端設計具有等徑刮砂杯結構,保證了泵筒與柱塞在“無砂”條件下運動,改善了泵的工作環境,提高泵的使用壽命;系統采用大流道、流線型設計,并采用硬質合金球和球座,提高了凡爾系統的耐磨性,有利于提高整個管柱的使用壽命。
2.2 激光割縫篩管
激光割縫篩管起擋砂作用,將大于割縫寬度的砂粒擋在篩管外,減少進泵的砂量;同時液體經過篩管進入泵內。
3現場試驗效果分析
井例:千12-75-451,井段1088.3 m -1190.6 m。措施前為長柱塞沉砂泵,開井4小時就卡,2011年4月10 日下入該管柱,泵掛1143m(在油層中下部),沉砂管2根,未下割縫篩管,生產19天于4月30日卡。2011年5月8日檢泵,上提負荷48噸將管柱提出,泵下2根沉砂管及泵環空均被砂填滿,檢泵下入浮環式防砂泵,生產9天卡。該井下入的3種防砂泵都發生了砂卡現象,而出砂油井抽油管柱是在管柱部分被埋、2根沉砂管滿的情況下發生的。從該井3次檢泵周期和檢泵時的沖砂情況對比看出,砂油井抽油管柱的防砂卡能力最強。
試驗情況表明:出砂井抽油管柱具有很強的抗砂卡能力,能適應該油田出砂油井生產的需要。
4 經濟效益
現場試驗19井次,共投入60.8萬元,措施前平均檢泵周期35天,措施后平均檢泵周期77天,周期對比增油3803噸,節省檢泵次數65井次。原油價格按3000元/噸,生產成本800元/噸計算:
檢泵費用按1.5萬元/井次計算:
經濟效益=產出+節省檢泵費用-投入=3403噸×(3000-800)元/噸+65井次×15000元/井次-684000元=777.76(萬元)
投入產出比=68.4:777.76=1:11.37
5 結束語
出砂井抽油管柱配套工具結構設計合理,尤其是動筒式防砂泵結構獨特、新穎;出砂井抽油管柱成功地將防砂篩管用于具有沉砂結構的防砂泵上,屬國內首創;出砂井抽油管柱解決了砂卡的問題,大大提高了防砂生產管柱的抗砂卡能力;改變割逢篩管的割縫寬度,可擋住不同粒徑的砂粒;同時獨特的設計和采用高性能的材質,進一步提高了管柱的抗砂卡能力,提高了管柱的使用壽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2010年-2012年現場試驗38井次,,措施前的平均檢泵周期35天,措施后平均檢泵周期77天,減少檢泵次數56井次,節省檢泵費用97.5萬元,創經濟效益777.76萬元,投入產出比1:11.37。現場試驗表明:該生產管柱的抗砂卡能力優于目前十余種防砂泵的抗砂卡能力,消除了卡泵的現象,是出砂油井最理想的生產管柱。
作者簡介: 孫立軍(1968-),男,漢族,工程師,1991年畢業于遼油職工大學,采油工程專業,2004年1月畢業于華東石油大學。已從事油田井下工具的研究與應用21年,現錦州采油廠,工藝研究所采油室,主要從事井下工具和油井舉升的研究與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