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宇
第一次聽說美麗中國的名字,源自于在微博上對潘石屹的關注,這個業內眾所周知的“吝嗇大王”——SOHO中國董事長,盡管曝光度頗高,卻鮮少在媒體投放廣告,但是他的微博里卻經常會出現一個叫做“美麗中國”的名字。
起初我并沒有在意,直到某天偶然點開它的鏈接,我才慢慢地了解到這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在做著怎樣的事情,也慢慢認識了它背后的故事。
2011年潘勛卓被《中國新聞周刊》評為“2011影響中國年度海外人物”。
2014年潘勛卓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4大中國區世界青年領袖”。
2014年潘勛卓入選第三屆京華公益獎“年度公益人物獎”。
美麗中國,一個專業化教育非營利項目,2008年由美籍意大利小伙潘勛卓創立于中國云南。為了實現“讓所有中國孩子,無論出生在哪里,都能享受同等的優質教育”的愿景,美麗中國每年從中美兩國招募優秀青年作為項目老師深入中國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地區進行為期兩年的支教。
成立五年間,美麗中國不斷成長。到2013年秋天,美麗中國已有超過300人的項目老師隊伍,以及150名中美青年領導者組成的往屆項目老師隊伍,五年總計影響超過70000名學生。
潘勛卓,本名Andrea Pasinetti,美籍意大利人,紐約長大,家境殷實,父親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醫學教授,母親在意大利的工廠供應著國際上多個知名品牌牛仔褲所需的布料。
大學時潘勛卓就讀于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因為整個高中時光潘勛卓基本是在拉丁文、古希臘語,還有數學和物理中度過的。遙遠的中國對他來說就是最不了解的地方,他很向往去了解它。于是,他選擇將“中國的教育改革和新農村運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為了完成畢業論文,2007年,他選擇到清華大學進修。
在清華大學,潘勛卓發現自己身邊的同學大多來自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來自偏遠地區的同學寥寥無幾,這讓他感到很奇怪。在斯坦福大學REAP研究中心的網站上,他看到這樣的數據:在中國主要發達城市,將近80%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而在中國貧困的農村地區,只有5%的優秀學生才能進入大學。
被這樣的數字深深震撼的潘勛卓,決定到中國的偏遠地區去看一看。潘勛卓的第一站選擇了云南臨滄雙江縣的一所小學,先坐飛機到昆明,再從昆明轉機到臨滄,再轉巴士,最后坐上了一輛拖拉機走了6、7個小時的山路,潘勛卓終于到了那所小學的山腳下。
潘勛卓在這里所看到的是他在中國的大城市前所未見的,他想知道在中國這樣的地方究竟還有多少?
從2007年秋天開始,用了半年時間,潘勛卓接連走訪了云南、河南、廣東、青海、北京周邊上百所農村小學。
“如果你想幫助我們,不用給我們捐錢蓋學校,我們的學校已經很好了,最缺的就是老師。”走訪過程中一位校長的話深深觸動了潘勛卓。
刻不容緩,潘勛卓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決定:休學,創辦美麗中國。
談何容易。
從哪找資金支持?從哪找老師?誰愿意接受我們的老師?
究竟是怎樣一點一滴開始的?
潘勛卓沒有說,我們只能從那一串串充滿善意的名字里,體味潘勛卓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時經歷過怎樣的努力:李嘉誠基金會、云南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廳、高盛、SOHO中國……
而招募老師的艱難,潘勛卓也只用一句“五年前,我們第一批項目老師只有20人”寥寥帶過。“現在我們有近300名項目老師在87所學校教學。從量上說,申請和最終錄取的人數是比以前翻了很多番,去年申請我們項目的就有3000人,這個數字要是放在在五年前,我估計想都不敢想。”
最險的一次。前年秋天美麗中國遭遇了一次項目老師安置危機,當時支持他們項目一部分的資金遲遲沒有到位,使得幾十個老師不能按時到崗。那段時間潘勛卓每天都很焦慮,他很怕每天看到眼神里充滿期待的老師,也害怕面對學校里等待著的校長和孩子。就在一切快要掉鏈子的時候,他賣掉了外祖父留給他的一片櫻桃林,得到了安置項目老師的經費。
那片櫻桃林是潘勛卓5、6歲的時候,外祖父在意大利給他買的。“當時我外祖父跟我說,櫻桃林會慢慢變得值錢,等到哪天我長大了,意識到它的價值,就好好利用它。外祖父就像是很早就知道了我會有這么一天,為我做好了安排。其實賣掉它的時候不是沒有猶豫過,但是我覺得外祖父如果在天上知道,他為我種下的這片櫻桃林讓幾十個項目老師可以進入云南的課堂,我相信外祖父一定會支持我的決定。”
《時尚北京》:中國的傳統文化講“做好事不留名”,美麗中國卻以積極正面的宣傳方式,將自己呈現在公眾面前。你會不會擔心,有人說你:“做公益是為了出名?”
潘勛卓:我覺得很多人對公益的推廣存在很大的誤解,覺得如果你宣傳了就是為了要出名。其實公益事業的推廣是向整個社會傳遞一種公益的價值觀,是向大家分享我們覺得大家應該去關注、去行動的事情。就比如說美麗中國,如果我們都不把自己展現在別人面前,又怎么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這個問題,又怎么能夠通過我們自己的行動,去吸引更多優秀的青年也投身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列中來?
做公益不是為了出名,如果你內心認為你所做的事情值得更多人去做,那為什么不表達出來讓別人看到?你既然已經找到一條可以讓社會更美好的道路,又為什么不讓大家也都走上這條路?
《時尚北京》:費勁心力地去支教地區,有沒有遭受過當地人民的不理解與不支持?孩子們不用功讀書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意義?
潘勛卓:一開始是會有不理解和不支持,大家不了解我們,所以也很難真正信任我們。有些家長和學生會覺得,這些經驗不足的老師能教好書嗎?大家這種質疑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對我們的老師本身也是一種激勵。現在項目已經進行五年多了,大家也確實看到了我們的成績,知道我們確實是真正在做事,確實可以和大家一起解決問題,當地政府、學校和老師都非常的支持我們,他們的支持對我們意義重大。
孩子不用功讀書的事是常有的,我們每個老師來的時候都或多或少遇到過這樣的難題。這個問題看上去簡單,有人會說不就是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嗎。其實不用功讀書的背后,可能是家庭經濟問題,可能是留守兒童問題,可能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等等。這是個很難的問題,而且類似的問題也有很多,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項目老師們有更多的方法和實踐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人很受挫,甚至懷疑這個問題能不能被解決,但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它能被解決,那你有又什么動力去尋求突破,這個問題又怎么能被真正解決,這些學生們的未來又有誰能照看?
項目五年多以來碰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或許未來也有更多的困難在等著我們。但我覺得每個美麗中國人身上都一個特質,就是相信可能。我們不會懷疑所做事情的意義,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我們是在解決問題的路上,所有即使這條路再難再長,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因為每走一步就離我們的愿景近了一步。
時至今日,美麗中國的腳步從未停歇。我問潘勛卓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以為他會說想要把美麗中國做到多大多大,沒想到他卻說:“我希望中國的每一個孩子無論出身都能獲得優質教育,這樣美麗中國的存在就是不必要的,我也就可以退休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