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代紅 劉元輝
【摘 要】 通過治理小流域,可以涵養水源、調節地區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對促進農業生產有顯著作用。而通過植物的種植可以有效的促進小流域的建設,本文就小流域建設中植物措施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就其應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小流域治理 水土流失 改善 植物措施
在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各種方法中,增加植被覆蓋率達到改良土壤、涵養水源的目的被稱為植物措施。植物在環境治理與保護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凈化空氣和土壤,增加雨水入滲,減少土壤被雨水沖刷而流失,還可以通過其本身對有毒物質的吸收與轉化凈化水質。
1 小流域治理的意義
1.1 小流域治理的標準
根據水利部的規定,小流域治理要達到的標準是:(1)治理程度達到70%以上,林草面積要達到適宜林草種植面積的80%以上。(2)建設好基本農田,做到少種高產多收,節約耕地并做到糧食自給自足。(3)農民人均純收入比治理前增加30%-50%。(4)緩洪攔沙效益達70%以上。(5)結合當地情況建造工程設施,達到攔蓄雨量標準,做到汛期安全。
1.2 小流域治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各級開展治理的小流域達7000多條,總面積有20多萬平方公里,經過治理的小流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得到了十分顯著的增加,小流域已治理初有成效。近年來,通過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使得部分地區農業設施建設更加完善,改善了水源,提高了土地生產能力;通過疏通河道,建設防洪工程等措施,使得地方防洪抗災能力大大提升,能更有效的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對小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增加了地方的生物多樣性,提高了生態價值;通過宣傳國家政策與小流域治理,使得人民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1.3 小流域治理的難處
雖然小流域治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在目前仍然存在著一些困難與問題,制約著小流域建設的發展。
(1)資金的有限性。小流域治理是一項初期投資數額十分巨大的工程,雖然它在后期能得到遠遠超過投資的收益,但從投資到得到收益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由于地方資金有限,又有其他地方性建設項目同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因此小流域治理很難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嚴重制約了其發展。
(2)后期管理的問題。國家在小流域治理方面建立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宣傳工作也沒有真正具體落實,因此在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不足。項目建成后,對生態保護優先意識不強,缺乏日常維護,且水保監測不到位,難以定量反映綜合治理成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流域的建設和管理。
2 小流域建設中植物措施的作用
2.1 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在小流域建設工作中,水土保持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植被可以通過枝葉攔截雨水減小其對于土壤的沖刷力,落葉形成保護層保證土壤結構穩定等方式起到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利于水分滲入土壤深層,提高植被覆蓋區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2.2 提高土壤生產力
小流域的建設需要增加長期型植被覆蓋率,因此其需要減少經濟型作物的種植面積。小流域建設中植物措施的采用可以通過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增加土壤孔隙度,使土壤的蓄水能力以及透氣性均得到提高;通過植物措施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起到固氮等作用,使空氣中的部分元素轉移入土壤,增加土壤的營養成分;通過植物措施也可以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結構變得豐富,提高土壤的腐殖質含量。
2.3 改善環境
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還能有效減少地方區域內空氣中的灰塵含量,有些特殊的樹種還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因此植物措施的采用對于凈化一個地區小范圍內的空氣有著很好的效果。而且,植物由于其對于水分的吸收蒸騰機制,可以使區域空氣濕度增加,因此有著增加降水,防止干旱的作用。
3 小流域建設中植物措施的應用方式
小流域建設中植物措施是多種多樣的,總體方針是在保護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植被,保證種植的植物適合在當地的環境中生存且不會使當地的生態平衡和環境遭到破壞。
3.1 避免人類行為對于植被的破壞
一般來說,地方上的原有植被是最適合當地環境的。因此,其對于當地環境的適應性和保護性也最好。在小流域治理的過程中,應盡量的保護好地方原有的植被,讓它們繼續行使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的功能。
3.2 建設新的植被
小流域治理的一個標準就是林草面積要達到適宜林草種植面積的80%以上,這就需要在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建設新的植被,增加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在植物種類的選取上,應盡量考慮到當地的資源與環境,選取適合在當地生長的植物,且植物應盡可能的耐旱能力強,對水的需求量小,植物本身不會產生有毒物質,對水源及周圍環境無污染。因此一般會選擇擴大當地原有植物的栽種面積,便于統一管理及維護。
3.3 加強水源保護
植物措施對水源的涵養作用應與水源對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相輔相成,在植物凈化水源的同時也要對當地的水源進行污染治理,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與發育,才能使小流域的治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對于小流域治理植物措施的建議
植物措施在小流域建設中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其重視程度應該始終保持較高的狀態,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保原引新,多方并進”原則,把治理與調節相結合,提高治理效率與治理質量。盡量使用當地物種,便于營造的植被能很好的在當地環境存活;植被種類安排加強隨意性,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按照主要功能進行不同植物集中種植地址安排。
總之,在治理過程中,應按照相關政策和當地環境做好規劃,并加強宣傳力度,強化水土保持意識,做好建成后的管理維護,才能保證小流域建設的順利發展。
5 結語
小流域建設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主題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及作用,它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符合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因此需要長期的堅持下去。而植物措施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理措施,更需要得到重視與推廣,才能使小流域建設工作又快又好的發展,才能建設一個環保的區域,一個綠色的區域。
參考文獻
[1]趙宏偉,蒲玉宏,孫永東 等.綜合治理是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的有效途徑[J].中國水土保持,2013(11):23-23.
[2]李慧敏.淺議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發展方向及追蹤管理[J]. 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3(11):209-209.
[3]劉建新,侯淑艷.小流域綜合治理中水土保持工程監理實踐與思考[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3(5):39-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