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樟水
【摘 要】 在工業化浪潮中,我國涌現了一大批經濟強鎮,在創造高額GDP的同時,犧牲了寶貴的生態資源,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危機。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主導下,各級政府推進產業轉型設計、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建設生態型城鎮,并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本文結合筆者在古鎮橫琴河生態公園規劃建設工作實踐,總結小城鎮景觀生態規劃開展情況,剖析生態規劃實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總結實踐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 小城鎮 生態規劃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實現了快速工業化過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催生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工業化水平很高而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小城鎮。中山古鎮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燈飾專業鎮,雖然近年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環境破壞也是觸目驚心,農耕地變成工業區,田園小路變成了城市大道,清水河也成了臭水溝,清新的空氣也被霧霾取代。
2 小城鎮生態環境現狀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缺乏長遠規劃,在經濟規模快速膨脹過程中,城鎮呈攤大餅式擴張。伴隨著工業發展和人口不斷聚集,小城鎮原有的農田生態系統被打破,滯后的基礎設施讓城鎮環境無法有效收集污水及生活垃圾,小城鎮的生態環境比城市更加嚴峻。簡單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城鎮規模擴張和功能布局紊亂是小城鎮生態問題之源
古鎮鎮由12個自然村組成,長期以來各村為了發展經濟,均劃出土地建設本村工業區。過去九十年代初到2013年全鎮開發工業用地達到8平方公里,大部分村集體工業區與居住區相互混雜。全鎮約2萬家規模各異的企業吸引了超過15萬外來勞動力,人口增加和工業增長超出了環境承載力,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2.2 重經濟而輕環境的粗放發展模式是小城鎮生態環境問題之本
小城鎮作為“城之尾、鄉之頭”,具有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村集體在城鎮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村委會通過整合村集體用地,協議租讓給企業或私人開發建設,這種簡單易行的粗放發展模式為集體經濟帶來了直接“土地紅利”,部分村民人均分紅每年超過1萬元。工業化速度遠超城市化水平,原有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承載力被大大突破,環境惡化勢不可免。
2.3 邊污染、邊治理是小城鎮生態環境問題難解之因
小城鎮還處于快速增長期,小城鎮受到經濟、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壓力,“先破壞、后建設”、“邊污染、邊治理”是當前小城鎮經濟建設與環境治理的尷尬狀態。由于生態環境建設投資較大但經濟產出小,生態環境建設只能作為政府“民生工程”進行適量投入,這也是生態環境難解之主要原因。
3 橫琴河生態公園背景和概況
3.1 背景
古鎮歷經快速工業化之路,隨著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不斷惡化的居住環境日益不滿,對恢復生態環境的呼聲日漸強烈,改善濱河環境成為生態建設切入點。橫琴河位于古鎮東側,大量簡陋廠房沿河建設(圖1,圖2),濱河生態環境已被破壞殆盡(圖3,圖4)。鎮政府為了整治水環境,恢復河涌水系的生態環境,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休閑環境,啟動了橫琴河生態公園項目。
3.2 概況
橫琴河生態公園全長約6公里,最寬處達200多米,最窄處僅8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公園西側緊鄰南北向快速路古神公路,新興大道、曹興路橫貫公園,交通可達性很高。場地內尚有部分簡陋工業廠房,一處木材廠,一塊墳地,一條550kV高壓線,2個魚塘,一個現有曹步公園。
4 橫琴河生態公園設計簡介
4.1 設計以恢復生態為主題,輔以增加休閑活動空間
橫琴河岸局部還保留著著魚塘、村道、行道樹、灘涂以及舊廠房拆除后留下的基礎,設計時將一切可以保留的給予保留或者利用。維持有地形的基礎上,大力恢復植被(圖5示),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充分利用現有魚塘,在四周僅設計透水步道和親水平臺(圖6示)以增加活動空間。將現有的村道改造為綠道,加上現有行道樹成為良好的林蔭道(圖7示)。而現有河岸灘涂因人為破壞,部分河岸已建擋土墻,本次設計最大努力的恢復河岸植被,絕不新增硬質駁岸,只有舊廠房拆除留下的硬質基礎,本次將其改造為觀景平臺或者綠道休息平臺(圖8示)。
4.2 完善配套設施,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
由于濱河環境受到工業廠房的影響,原有生態環境受到重大破壞,本次改造的重要目的是恢復生態系統。清除現有場地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已不利于植物生態的表層土壤,大量種植本土植物。結合橫琴河生態公園帶狀,設計了濱河綠道和步行道,使人們體驗和感受自然環境,同時也教育人們珍惜和保護生態環境。
5 橫琴河生態公園實施實踐經驗
橫琴河生態公園項目是小城鎮生態修復項目,城鎮政府部門在逐漸從單純追求GDP增長轉向平衡協調發展,生態意識已逐步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為生態建設提供了良好社會背景。影響生態項目實施決定因素并非工程技術,而是相關主體的經濟利益與公共利益、環境效益的博弈,在項目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最重要是協調和兼顧各方利益,方能讓生態項目落實到地。
5.1 提高村集體和村民的生態意識,為項目實施奠定基礎
景觀生態規劃實踐不僅僅要解決土地、財政、技術等問題,更重要是獲得當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在開展生態公園建設前期,政府部門通過各種媒體方式向公眾傳達和灌輸生態城鎮建設方針和思路,產生了很大社會反響,獲得了村集體和社會各界支持。在項目設計過程中,與相關的村集體進行了充分的協調,既充分考慮村集體和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滿足公共休息環境的要求。
5.2 充分協調土地權屬人利益,清除場地內建筑
清除場地內的建筑是公園實施最大難點,本次公園需要清拆的建筑面積將達到4萬多平方米,其中近3萬平方米為違章建筑,也有2萬平方米土地是已經辦理土地證,對這些用地還需進行補償。政府和征地拆遷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宣傳和動員業主主動拆除違章建筑,也妥善安置補償的辦證土地。有效處理土地權屬關系是公園能夠實施的關鍵。
5.3 平衡財政資金投入與生態修復效果
由于地方財政在公園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政府要求生態公園做到要求最大化綠化、最小的維護成本原則建設。雖然設計上已經最大化的保留和利用場地內現狀有用元素,但投資依然十分緊張,在功能布局上盡量減少了硬質廣場,僅做綠道、步行道和少量親水平臺,在植被方面也基本配置本地化樹種,在保障生態恢復效果上,盡最大努力降低投資。
6 結語
橫琴河生態公園規劃將棕地經改造恢復濱河生態廊道,本規劃項目并未采用先進的景觀生態處理技術,將主要資金用于植被的保護與修復,提高了公園實施的可行性。實際上無論城鎮如何發展,人都離不開自然環境,當人們意識到優良的自然環境不斷消失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激起對自然環境的渴望。作為城鎮政府要做的即是順應公眾的需求,去克服各種困難,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茍森,李秀.小城鎮生態問題及對策[J].山西建筑,2007,33(15):17-18.
[2]劉珊珊,王愛英.受損棄置地的生態與景觀恢復[J].科技視界,2012,22(8):346-348.
[3]萬帆,熊花.城市河流的自然化和生態恢復設計方法——以芝加哥河為例[C].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8.
[4]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30.
[5]祝楓.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6):54-56.
[6]郭明順,陸林.小城鎮建設中的生態與環境問題探析[J].農村發展,2010,10:46-47.endprint
【摘 要】 在工業化浪潮中,我國涌現了一大批經濟強鎮,在創造高額GDP的同時,犧牲了寶貴的生態資源,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危機。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主導下,各級政府推進產業轉型設計、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建設生態型城鎮,并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本文結合筆者在古鎮橫琴河生態公園規劃建設工作實踐,總結小城鎮景觀生態規劃開展情況,剖析生態規劃實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總結實踐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 小城鎮 生態規劃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實現了快速工業化過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催生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工業化水平很高而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小城鎮。中山古鎮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燈飾專業鎮,雖然近年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環境破壞也是觸目驚心,農耕地變成工業區,田園小路變成了城市大道,清水河也成了臭水溝,清新的空氣也被霧霾取代。
2 小城鎮生態環境現狀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缺乏長遠規劃,在經濟規模快速膨脹過程中,城鎮呈攤大餅式擴張。伴隨著工業發展和人口不斷聚集,小城鎮原有的農田生態系統被打破,滯后的基礎設施讓城鎮環境無法有效收集污水及生活垃圾,小城鎮的生態環境比城市更加嚴峻。簡單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城鎮規模擴張和功能布局紊亂是小城鎮生態問題之源
古鎮鎮由12個自然村組成,長期以來各村為了發展經濟,均劃出土地建設本村工業區。過去九十年代初到2013年全鎮開發工業用地達到8平方公里,大部分村集體工業區與居住區相互混雜。全鎮約2萬家規模各異的企業吸引了超過15萬外來勞動力,人口增加和工業增長超出了環境承載力,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2.2 重經濟而輕環境的粗放發展模式是小城鎮生態環境問題之本
小城鎮作為“城之尾、鄉之頭”,具有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村集體在城鎮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村委會通過整合村集體用地,協議租讓給企業或私人開發建設,這種簡單易行的粗放發展模式為集體經濟帶來了直接“土地紅利”,部分村民人均分紅每年超過1萬元。工業化速度遠超城市化水平,原有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承載力被大大突破,環境惡化勢不可免。
2.3 邊污染、邊治理是小城鎮生態環境問題難解之因
小城鎮還處于快速增長期,小城鎮受到經濟、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壓力,“先破壞、后建設”、“邊污染、邊治理”是當前小城鎮經濟建設與環境治理的尷尬狀態。由于生態環境建設投資較大但經濟產出小,生態環境建設只能作為政府“民生工程”進行適量投入,這也是生態環境難解之主要原因。
3 橫琴河生態公園背景和概況
3.1 背景
古鎮歷經快速工業化之路,隨著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不斷惡化的居住環境日益不滿,對恢復生態環境的呼聲日漸強烈,改善濱河環境成為生態建設切入點。橫琴河位于古鎮東側,大量簡陋廠房沿河建設(圖1,圖2),濱河生態環境已被破壞殆盡(圖3,圖4)。鎮政府為了整治水環境,恢復河涌水系的生態環境,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休閑環境,啟動了橫琴河生態公園項目。
3.2 概況
橫琴河生態公園全長約6公里,最寬處達200多米,最窄處僅8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公園西側緊鄰南北向快速路古神公路,新興大道、曹興路橫貫公園,交通可達性很高。場地內尚有部分簡陋工業廠房,一處木材廠,一塊墳地,一條550kV高壓線,2個魚塘,一個現有曹步公園。
4 橫琴河生態公園設計簡介
4.1 設計以恢復生態為主題,輔以增加休閑活動空間
橫琴河岸局部還保留著著魚塘、村道、行道樹、灘涂以及舊廠房拆除后留下的基礎,設計時將一切可以保留的給予保留或者利用。維持有地形的基礎上,大力恢復植被(圖5示),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充分利用現有魚塘,在四周僅設計透水步道和親水平臺(圖6示)以增加活動空間。將現有的村道改造為綠道,加上現有行道樹成為良好的林蔭道(圖7示)。而現有河岸灘涂因人為破壞,部分河岸已建擋土墻,本次設計最大努力的恢復河岸植被,絕不新增硬質駁岸,只有舊廠房拆除留下的硬質基礎,本次將其改造為觀景平臺或者綠道休息平臺(圖8示)。
4.2 完善配套設施,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
由于濱河環境受到工業廠房的影響,原有生態環境受到重大破壞,本次改造的重要目的是恢復生態系統。清除現有場地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已不利于植物生態的表層土壤,大量種植本土植物。結合橫琴河生態公園帶狀,設計了濱河綠道和步行道,使人們體驗和感受自然環境,同時也教育人們珍惜和保護生態環境。
5 橫琴河生態公園實施實踐經驗
橫琴河生態公園項目是小城鎮生態修復項目,城鎮政府部門在逐漸從單純追求GDP增長轉向平衡協調發展,生態意識已逐步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為生態建設提供了良好社會背景。影響生態項目實施決定因素并非工程技術,而是相關主體的經濟利益與公共利益、環境效益的博弈,在項目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最重要是協調和兼顧各方利益,方能讓生態項目落實到地。
5.1 提高村集體和村民的生態意識,為項目實施奠定基礎
景觀生態規劃實踐不僅僅要解決土地、財政、技術等問題,更重要是獲得當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在開展生態公園建設前期,政府部門通過各種媒體方式向公眾傳達和灌輸生態城鎮建設方針和思路,產生了很大社會反響,獲得了村集體和社會各界支持。在項目設計過程中,與相關的村集體進行了充分的協調,既充分考慮村集體和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滿足公共休息環境的要求。
5.2 充分協調土地權屬人利益,清除場地內建筑
清除場地內的建筑是公園實施最大難點,本次公園需要清拆的建筑面積將達到4萬多平方米,其中近3萬平方米為違章建筑,也有2萬平方米土地是已經辦理土地證,對這些用地還需進行補償。政府和征地拆遷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宣傳和動員業主主動拆除違章建筑,也妥善安置補償的辦證土地。有效處理土地權屬關系是公園能夠實施的關鍵。
5.3 平衡財政資金投入與生態修復效果
由于地方財政在公園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政府要求生態公園做到要求最大化綠化、最小的維護成本原則建設。雖然設計上已經最大化的保留和利用場地內現狀有用元素,但投資依然十分緊張,在功能布局上盡量減少了硬質廣場,僅做綠道、步行道和少量親水平臺,在植被方面也基本配置本地化樹種,在保障生態恢復效果上,盡最大努力降低投資。
6 結語
橫琴河生態公園規劃將棕地經改造恢復濱河生態廊道,本規劃項目并未采用先進的景觀生態處理技術,將主要資金用于植被的保護與修復,提高了公園實施的可行性。實際上無論城鎮如何發展,人都離不開自然環境,當人們意識到優良的自然環境不斷消失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激起對自然環境的渴望。作為城鎮政府要做的即是順應公眾的需求,去克服各種困難,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茍森,李秀.小城鎮生態問題及對策[J].山西建筑,2007,33(15):17-18.
[2]劉珊珊,王愛英.受損棄置地的生態與景觀恢復[J].科技視界,2012,22(8):346-348.
[3]萬帆,熊花.城市河流的自然化和生態恢復設計方法——以芝加哥河為例[C].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8.
[4]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30.
[5]祝楓.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6):54-56.
[6]郭明順,陸林.小城鎮建設中的生態與環境問題探析[J].農村發展,2010,10:46-47.endprint
【摘 要】 在工業化浪潮中,我國涌現了一大批經濟強鎮,在創造高額GDP的同時,犧牲了寶貴的生態資源,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危機。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主導下,各級政府推進產業轉型設計、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建設生態型城鎮,并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本文結合筆者在古鎮橫琴河生態公園規劃建設工作實踐,總結小城鎮景觀生態規劃開展情況,剖析生態規劃實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總結實踐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 小城鎮 生態規劃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實現了快速工業化過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催生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工業化水平很高而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小城鎮。中山古鎮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燈飾專業鎮,雖然近年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環境破壞也是觸目驚心,農耕地變成工業區,田園小路變成了城市大道,清水河也成了臭水溝,清新的空氣也被霧霾取代。
2 小城鎮生態環境現狀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缺乏長遠規劃,在經濟規模快速膨脹過程中,城鎮呈攤大餅式擴張。伴隨著工業發展和人口不斷聚集,小城鎮原有的農田生態系統被打破,滯后的基礎設施讓城鎮環境無法有效收集污水及生活垃圾,小城鎮的生態環境比城市更加嚴峻。簡單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城鎮規模擴張和功能布局紊亂是小城鎮生態問題之源
古鎮鎮由12個自然村組成,長期以來各村為了發展經濟,均劃出土地建設本村工業區。過去九十年代初到2013年全鎮開發工業用地達到8平方公里,大部分村集體工業區與居住區相互混雜。全鎮約2萬家規模各異的企業吸引了超過15萬外來勞動力,人口增加和工業增長超出了環境承載力,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2.2 重經濟而輕環境的粗放發展模式是小城鎮生態環境問題之本
小城鎮作為“城之尾、鄉之頭”,具有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村集體在城鎮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村委會通過整合村集體用地,協議租讓給企業或私人開發建設,這種簡單易行的粗放發展模式為集體經濟帶來了直接“土地紅利”,部分村民人均分紅每年超過1萬元。工業化速度遠超城市化水平,原有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承載力被大大突破,環境惡化勢不可免。
2.3 邊污染、邊治理是小城鎮生態環境問題難解之因
小城鎮還處于快速增長期,小城鎮受到經濟、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壓力,“先破壞、后建設”、“邊污染、邊治理”是當前小城鎮經濟建設與環境治理的尷尬狀態。由于生態環境建設投資較大但經濟產出小,生態環境建設只能作為政府“民生工程”進行適量投入,這也是生態環境難解之主要原因。
3 橫琴河生態公園背景和概況
3.1 背景
古鎮歷經快速工業化之路,隨著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不斷惡化的居住環境日益不滿,對恢復生態環境的呼聲日漸強烈,改善濱河環境成為生態建設切入點。橫琴河位于古鎮東側,大量簡陋廠房沿河建設(圖1,圖2),濱河生態環境已被破壞殆盡(圖3,圖4)。鎮政府為了整治水環境,恢復河涌水系的生態環境,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休閑環境,啟動了橫琴河生態公園項目。
3.2 概況
橫琴河生態公園全長約6公里,最寬處達200多米,最窄處僅8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公園西側緊鄰南北向快速路古神公路,新興大道、曹興路橫貫公園,交通可達性很高。場地內尚有部分簡陋工業廠房,一處木材廠,一塊墳地,一條550kV高壓線,2個魚塘,一個現有曹步公園。
4 橫琴河生態公園設計簡介
4.1 設計以恢復生態為主題,輔以增加休閑活動空間
橫琴河岸局部還保留著著魚塘、村道、行道樹、灘涂以及舊廠房拆除后留下的基礎,設計時將一切可以保留的給予保留或者利用。維持有地形的基礎上,大力恢復植被(圖5示),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充分利用現有魚塘,在四周僅設計透水步道和親水平臺(圖6示)以增加活動空間。將現有的村道改造為綠道,加上現有行道樹成為良好的林蔭道(圖7示)。而現有河岸灘涂因人為破壞,部分河岸已建擋土墻,本次設計最大努力的恢復河岸植被,絕不新增硬質駁岸,只有舊廠房拆除留下的硬質基礎,本次將其改造為觀景平臺或者綠道休息平臺(圖8示)。
4.2 完善配套設施,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
由于濱河環境受到工業廠房的影響,原有生態環境受到重大破壞,本次改造的重要目的是恢復生態系統。清除現有場地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已不利于植物生態的表層土壤,大量種植本土植物。結合橫琴河生態公園帶狀,設計了濱河綠道和步行道,使人們體驗和感受自然環境,同時也教育人們珍惜和保護生態環境。
5 橫琴河生態公園實施實踐經驗
橫琴河生態公園項目是小城鎮生態修復項目,城鎮政府部門在逐漸從單純追求GDP增長轉向平衡協調發展,生態意識已逐步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為生態建設提供了良好社會背景。影響生態項目實施決定因素并非工程技術,而是相關主體的經濟利益與公共利益、環境效益的博弈,在項目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最重要是協調和兼顧各方利益,方能讓生態項目落實到地。
5.1 提高村集體和村民的生態意識,為項目實施奠定基礎
景觀生態規劃實踐不僅僅要解決土地、財政、技術等問題,更重要是獲得當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在開展生態公園建設前期,政府部門通過各種媒體方式向公眾傳達和灌輸生態城鎮建設方針和思路,產生了很大社會反響,獲得了村集體和社會各界支持。在項目設計過程中,與相關的村集體進行了充分的協調,既充分考慮村集體和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滿足公共休息環境的要求。
5.2 充分協調土地權屬人利益,清除場地內建筑
清除場地內的建筑是公園實施最大難點,本次公園需要清拆的建筑面積將達到4萬多平方米,其中近3萬平方米為違章建筑,也有2萬平方米土地是已經辦理土地證,對這些用地還需進行補償。政府和征地拆遷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宣傳和動員業主主動拆除違章建筑,也妥善安置補償的辦證土地。有效處理土地權屬關系是公園能夠實施的關鍵。
5.3 平衡財政資金投入與生態修復效果
由于地方財政在公園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政府要求生態公園做到要求最大化綠化、最小的維護成本原則建設。雖然設計上已經最大化的保留和利用場地內現狀有用元素,但投資依然十分緊張,在功能布局上盡量減少了硬質廣場,僅做綠道、步行道和少量親水平臺,在植被方面也基本配置本地化樹種,在保障生態恢復效果上,盡最大努力降低投資。
6 結語
橫琴河生態公園規劃將棕地經改造恢復濱河生態廊道,本規劃項目并未采用先進的景觀生態處理技術,將主要資金用于植被的保護與修復,提高了公園實施的可行性。實際上無論城鎮如何發展,人都離不開自然環境,當人們意識到優良的自然環境不斷消失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激起對自然環境的渴望。作為城鎮政府要做的即是順應公眾的需求,去克服各種困難,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茍森,李秀.小城鎮生態問題及對策[J].山西建筑,2007,33(15):17-18.
[2]劉珊珊,王愛英.受損棄置地的生態與景觀恢復[J].科技視界,2012,22(8):346-348.
[3]萬帆,熊花.城市河流的自然化和生態恢復設計方法——以芝加哥河為例[C].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8.
[4]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30.
[5]祝楓.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6):54-56.
[6]郭明順,陸林.小城鎮建設中的生態與環境問題探析[J].農村發展,2010,10:46-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