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古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北京市區里很多桃花、杏花、玉蘭花在綻放了初春最美的身姿之后,都落英繽紛了,此時去郊區賞花踏青正是時候。找了個周末的時間,駕車前往之前偶然得知的圣蓮山,去青山綠水間呼吸一下純凈的空氣。
圣蓮山屬太行山系,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區西北的群山之中,距市區86公里。沿著京石高速一直走,隨著越來越遠離市區,沿途的山景隨之秀美起來,遠處的山勢也開始陡峭高聳,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公路沿著河蜿蜒曲折,遠處高山上一朵潔白的蓮花雕塑甚是醒目,估計目的地就在眼前了。果然,拐過一道山梁,景區大門似敞開的雙臂迎接著游客的到來。
圣蓮山又稱蓮花山,原名“圣米石塘”,古稱太山,素有京西小五岳之美譽。奇峰聳翠的圣蓮山之所以得名,一種說法是因整個山體酷似蓮花狀,故曰“圣蓮山”;另一種說法是圣米石塘和蓮花山的統稱。
“道家風骨佛光照,奇峰峻石圣水靈”,這是圣蓮山的真實寫照。早在唐代就有佛教高僧在此修行,后來又成為道教圣地,到了晚清一半為佛教、一半為道教的圣蓮山更具有魅力,在明代被譽為“京畿八景”之一。
乘車可向景區內行駛,離大門不遠有一座高大的城樓聳立山口,門洞上方鑲著刻有“圣米石塘”金字的石匾。車從門洞穿過向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老子像和水簾,開門見山的告訴大家圣蓮山是道教的地盤。不一會兒,來到一個刻有“蓮花山”的牌樓下,就此進入真正景區。
這是一個山谷口,左側是九龍谷,右側是二十八盤,中間有一個西山圣母祭臺。
二十八盤——顧名思義要走過二十八個彎道才能到達山上,說明道路險峻。二十八盤在每個彎道處都有一尊星宿的塑像,它是步行去老爺廟、南廟和北廟的老路,1923年開通,全長1050米,2003年修復,據說攀過這二十八盤就到達山頂了。當然如果嫌累不想費體力爬山,也可以乘坐圣蓮山索道。
開始登山了,回頭望望來時的山門,已然掩映在萬樹蔥蘢之間。其實攀登圣蓮山最好還是徒步走二十八盤,領會二十八個星座的風采的同時,可以多角度觀看圣蓮山的風光,雖然很累,但能領略一個別樣仙境。
越往上風景越美,想起“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詩句。山上有南、北兩廟,南廟為長星觀、北廟為蟠桃宮。
北廟
抬眼向山頂望去,萬綠叢中可見北廟部分建筑。北廟始建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是一座比較完整的道教名觀,因蓮花山圣水能調理百病而稱譽京華。曾建有三宮三院,三宮即蟠桃宮、九蓮圣母宮、斗母宮;三院即曹錕別墅、吳佩孚別墅和楊小樓別墅;三洞即九蓮洞、三臺洞、水簾洞。
圣母宮院中有一古油松,龍曲異態,蔥翠欲滴,樹冠如傘,籠罩著圣母宮。向里走,便是王母宮了。王母宮院為三舍,南向正陽大門。在圣母宮與王母宮中間,有一亭廊,里面有一組雕塑,坐著四個手持鈸、鼓、鐃、弦的人圍著兩個興致勃勃對唱的戲人,想必其中一位就是梨園前輩楊小樓了。
往里是北洋軍閥吳佩孚的別墅,也有一處雕塑,吳佩孚正與一位老道長對弈。吳佩孚的身后還立一警衛,手持鋼槍,老道長似乎正冥神苦思,他身后站一侍童,笑瞇瞇地觀看著二人博弈。雕塑之真之傳神,讓人仿佛回到民國時期。
蟠桃宮西側直立崖壁,仿若一座山峰被巨斧劈去一半,加上兩邊對稱的四座小山峰,形態酷似蓮花寶座。崖壁半嶺塑立—尊4米多高的圣母造像,圣母造像建于民國14年,歷經百年蒼桑至今完好無損,是景區唯—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廟
從蟠桃宮東大門進八仙洞,過天廳,穿行掩映于蒼松翠柏間的迎客亭,步入景區另一個標志型建筑群——長星觀。
南廟的長星觀原為勝泉寺,系佛教寺廟,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鼎盛于清朝康乾時期,歷代均有修繕。觀內有三進殿:一進殿為山門,兩側有鐘、鼓樓;二進殿為大雄寶殿;三進殿建于崖壁內,為三間二層樓式建筑,下層門額刻“萬仙洞”三字。
院內有兩株與廟同齡的大松樹挺拔蒼翠,枝繁葉茂,直抻云天。廟后—天然大溶洞,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圣水洞,傳說大清皇帝乾隆曾派人取水養生。圣水洞的洞中有泉,常年滴水猶如琴瑟之韻。抬頭向上望去,只見聳立在山之巔的圣蓮山寶塔,威風凜凜。
在勝泉寺門口遙望對面的蓮子峰,只見蓮子峰造型奇特,是景區標志景點之一。蓮子峰下圣米東是天然大溶洞,早在唐、宋時期,云游僧侶常居此洞修行。洞內神臺供奉著大明嘉靖年雕刻的石佛兩尊,旁立造佛石碑—俑,傳說洞內生成酷似大米的石米,摩詞老祖食石米,飲圣水,百日得道飛升,去了五臺山。美麗的傳說代代相傳,婦孺皆知。
峰北有磨崖石刻,峰頂有圣女寢墓,如果有云霧裊繞就如同仙境一般。
蓮花山道觀的興衰和今天格局的形成,都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這個人就是老道蔡義先。
毀譽參半蔡道人
蔡義先是大興縣龐各莊人,1857年出生。年輕時學過醫術,在村里當過郎中。后來參加了義和團,當上了大師兄。
在1920年前后,他來到了蓮花山。據說他先是投在圣水洞女道士曾義明門下,誦經之余,也給當地老百姓看病,結交了山內外的一些民眾。后來,他又選擇了現在蟠桃宮的位置,崩山起石,起高墊低,僅用半年時間,就建成了主體工程。隨著建筑群體的逐個落成,一些遠近廟觀的道士道姑有的被召來,有的慕名而至,最多時達到30多人,蔡義先自任道長。幾年間,蔡義先先后建起了蟠桃宮、斗母宮、娘娘殿、藥王殿、關公廟等頗具規模的廟宇。
蔡義先1938年羽化,享年81歲。喪禮隆重,軍閥吳佩孚、曹錕等人都派人前來吊唁。吳佩孚送來一匾,上書“羽化登仙”;曹錕也送來一匾,上書“普度大義”。蔡義先葬于北廟藥王殿山坳。民國以后,墓室被毀,2003年修復,這里背靠菩薩巖,面對蓮子峰,林茂幽深,已成為山中一景。
旅行小貼士:
乘車路線:公交917支到河北鎮換乘21或24路當地小公共即到。
自駕路線:京石高速閻村出口-閻東路-坨里-河北鎮-108國道-賈峪口-圣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