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
◆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關鍵點。
◆強調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并不意味著就要降低速度,底盤做不大就沒有調整和轉型的空間,必須堅持在發展規模、做大總量中轉型升級,在轉型升級中發展規模、做大總量。
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順時應勢,立足省情進行了科學規劃,特別是把“兩圈一帶”戰略格局拓展為“兩圈兩帶”,漢江生態經濟帶正式上升為省級戰略,要求襄陽在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中發揮戰略引擎作用,使襄陽戰略定位更加明確、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發展的張力和潛能將逐步釋放。襄陽需乘勢而為、務實篤行,努力建設名副其實的漢江流域中心城市。
找準科學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精確坐標。襄陽市委站在轉型升級的新起點上,把“兩個中心”的原有定位“省域副中心城市、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明確為新的指向“省域副中心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使襄陽的定位越來越清晰。在省委、省政府召開的“一主兩副”中心城市跨越式發展襄陽現場辦公會上,提出了建設“產業襄陽、都市襄陽、文化襄陽、綠色襄陽”的戰略定位,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襄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追求定位和特征描述。襄陽提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法治優良、社會公平、生態一流、人民幸福這“六條標準”,既是襄陽邁向現代化城市的更高層次標準,也是民生標準、幸福標準。
勾畫產業發展、區域發展、特色發展的功能布局。要調出產業布局、有序發展的“好結構”。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大三產,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實現規模速度與質量效益有機統一。要唱響城區經濟和縣域經濟“雙輪驅動”、協調發展的“好聲音”。城區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最集中的體現,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縣域經濟依據自身特色,既輻射帶動鎮域經濟,同時又為城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新時期襄陽經濟社會的大發展、新跨越,城區經濟與縣域經濟都要有所作為、有所擔當、各顯其長、競相發展。譜好老城改造和新城開發“雙核帶動”、和諧發展的“好歌曲”。只有雙核帶動、雙核發力,才能譜寫新時期襄陽發展的和諧曲調。
厘清“穩中求進、又好又快”發展的實踐軌跡。要從以加速推進工業化為重點,向“四化同步”發展轉型升級。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關鍵點。只有向“四化同步”發展轉型,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的發展。要以加速擴張新城新區規模為重點,向以強烈的文化意識指導城市建設和管理轉型升級。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它不僅是城市個性的體現,更是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核心動力。要將襄陽優秀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鎮規劃,著力培育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美麗城鎮。要用好用活“山、水、城、洲、文”的資源稟賦、“一心四城”的形態優勢、“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使襄陽成為三國文化、漢水文化的“無言史詩”、“有形語言”、“凝固樂章”、“動感實景”。要從以加速提升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為重點,向全面提升城市區域競爭力轉型升級。搶抓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的機遇,堅持以創新驅動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以“一城兩文化”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以綠色低碳清潔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城市區域競爭力。
加快既轉又趕、改革創新的進程效速。堅持改革創新,放手發展規模、努力提高質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發展不夠仍然是襄陽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強調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并不意味著就要降低速度,底盤做不大就沒有調整和轉型的空間,必須堅持在發展規模、做大總量中轉型升級,在轉型升級中發展規模、做大總量。堅持以強烈的文化意識指導城市建設和管理,不斷提升山水園林城市建設水平,使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軸心,讓文化精髓貫穿于城市化進程,讓城市始終閃耀著璀璨的文化光輝。堅持以務實的作風抓落實,讓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成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追求和職責所需。要把好穩中求進與改革創新之間的“黃金平衡點”,把握好靜有定力與動有秩序之間的“度”,把握好不唯GDP與不忘GDP之間的辯證關系。要主動適應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制度的轉型、發展方式的轉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方式從靠市長向靠市場轉變。要依靠人民群眾推動改革發展,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從群眾中汲取改革發展的智慧源泉,實現工作動力的轉變。
(作者系襄陽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