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衛東
心無旁鶩,傾力為民,是焦裕祿服務群眾的一種敬業與執著追求,也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心貼群眾,無須作秀。焦裕祿在蘭考工作僅470多天,群眾就如此愛戴、擁護他。其實,不是因為他下了多少鄉、吃了多少苦、忍了多少疼,而是他心里真正裝著群眾的溫飽冷暖、酸甜苦辣,與群眾建立了用錢物換不來的真感情。學習焦裕祿精神,就要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與他們一起摸爬滾打、同坐在一條板凳上,像親戚一樣常來常往,沒有任何架子,只有知冷知熱知己的“鄉音”。身上多沾一點泥土,與群眾就少了一層隔膜。
不知從何時起,貼近群眾似乎成了一種“固定模式”:來二三十人,呆七八分鐘;不提當家塘斷頭路,而是對著鏡頭高談闊論;人與事尚且不熟,便驅車匆匆離去……給群眾留下的,并不是水乳交融的親情,而是越來越疏遠的距離。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焦裕祿栽泡桐治黃沙,都是“別人沒有嚼過的饃”,為什么大家都跟著他干?就基于群眾對焦書記的信任。文侯虞人期獵、商鞅徙木立信而使舉國興盛的例證,對我們也都有著深刻啟示。而今,群眾對現實生活并非都滿意、沒意見,之所以沒訪也沒鬧,是因為他們對地方黨委政府、對黨員干部還有基本的信任感,相信黨的組織能幫他們解決難題。那么,我們要對得起這種信任,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這種信任。
言必信,行必果。“塔西佗陷阱”正警示著每一位黨員干部,決不能失信于民。讓群眾充滿希望,我們的事業發展才會有勃勃生機。
為群眾謀利益,是黨員干部的天職。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三害”,率領干部為群眾送救濟糧款,蘭考人民永遠想念他。近年來,全省開展進萬村、入萬戶、挖萬塘、潔萬家、惠萬民活動,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這期間,通城從發展油茶產業入手,以“公司+基地”、“大戶帶散戶”的運營方式,讓更多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群眾對此十分肯定。其實,群眾的期望值并不高,要求也很簡單,只要能辦實事,讓大家得實惠,他們就會感激不盡。
竭誠為群眾謀利益,念好“衣食住行業教保醫”八字真經,把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和改善民生聯系起來,結合起來,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我們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以人為本,在改善民生上要有所作為。把好事辦實、把實事做好,幫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這才是我們做地方干部的職責與本分。
(作者系通城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