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何迪+張思澤
她是特校32位聾啞孩子和28位智障孩子的媽媽。51歲的聶品華,當特校校長10年,用她10年的青春與心血,為這群可愛的“折翼天使”插上夢想的翅膀。她一手帶出17位聾啞大學生;在省市各類才藝比賽中,應城特校有110人次獲獎;學校被教育部、中殘聯授予“全國特藝人才培訓基地”,她本人獲得“全國特教園丁”獎。
廢墟變校園,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我們即使討米也不丟臉,因為,我們討來的錢是為了一群特殊孩子能快樂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2003年11月,聶品華接通知,到特校任校長。去報到的那天一大早,她接連攔了幾輛出租車,司機都一臉茫然:特校在哪兒?幾經周折來到特校,她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校舍破破爛爛,操場上堆滿垃圾;教室狹小黑暗,風一吹,窗戶上糊的蛇皮袋子呼呼地響;孩子們灰頭土臉,個個衣衫襤褸……
聶品華心里涼了半截,她呆呆地站在教室門口,看著孩子們在透風漏雨的教室里一邊寫字,一邊揉搓凍紅的小手,淚水禁不住和雨水一起流淌。坐在前排的一個小女孩走過來拉著她的手,用手語比劃著說:“老師,你是不是想媽媽了,我也想媽媽。”
聶品華愣住了,看著孩子們的小臉,她心里明白,淚水洗不去校園的塵土,傷心不能改變校園的環境,一定要想辦法籌點資金,讓孩子們在這里能夠好好學習、快樂生活。
然而,錢從哪里來?財務賬面有3000元錢,卻欠著臨時工、代課老師2萬元工資。談心時,一位老師甚至紅著眼圈對聶品華說:“從來都不敢跟別人說我是特校老師。”
聶品華不愿服輸,沒有錢,就去“討”!一封封求助信寄出后,得到了一些善意的幫助,有的捐來衣物,有的捐來食物,有的送來三五千的慰問金。但是,要改變眼前的環境,這些只是杯水車薪。她想到了家鄉的企業家——九州通公司董事長劉寶林。2003年臘月開始,她幾乎隔兩三天就給九州通公司寄出一封求助信。愛好文學的聶品華把滿腔熱情傾注到了寫作求助信上,一封又一封……終于,在第11封信寄出3天后,她接到了劉寶林打來的電話。這一年的春節前夕,劉寶林到特校看望師生,并捐資33萬元。
在老師們的齊心努力下,學校坑坑洼洼的操場平整了,漏雨的教室翻新了,破舊的桌椅更換了,過去垃圾場一樣破敗的特校成了一個溫暖的家。
這只是長征的第一步。這群特殊的孩子,他們要學習知識,掌握生活技能,需要更多的特殊物資。聶品華聽說湖北慈善總會會長鄧國政是應城人,遂決定前去求援。2004年春節剛過,聶品華帶著一位同事凌晨5點出發,坐上了第一班從應城發往武漢的長途車。
暈車的她在車上吐得翻江倒海,幾經輾轉到了慈善總會,卻被告知會長不在,二人無助地癱坐在地。得知原委后,工作人員感動不已,“你們不用再千里迢迢往這里跑,我會為你們爭取援助的。”
很快,10臺電腦、聾啞兒童語言訓練機、圖書等教學設備一一到位。
憐惜殘疾生,
給孩子一份濃濃的愛
“當你置身于一個需要你幫助和保護的生命群體時,你的靈魂深處會迸發出一種無窮的精神力量和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使命感。”
10年來,聶品華改變的不只是校園環境。
剛走進這所特殊學校,當她撫摸這些特殊的孩子時,除了疼愛,還有膽怯。孩子們有的聽不見也不能說,表情木然;有的因為腦癱不能自由行走,口眼歪斜;有的是智障表情癡呆怪異,大喊大叫。看到他們,她的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有些智障的孩子,還會猝不及防地給她一個“禮遇”,將她重重地推一把、敲一拳;有的聾啞孩子由于長期得不到關愛,性格乖張暴戾,動輒打人毀物。
剛進特校的那幾天,她總躲著孩子們,直到后來發生了一件事……
一天早上7點,她到學校食堂查看孩子們的伙食,拿著飯盒排在隊尾。這時,站在最前面的一個聾啞女孩走到聶品華跟前,拿走她的飯盒,盛了滿滿一碗飯菜放到她的手上,然后又站回到隊伍的最后一個。聶品華被深深觸動了,這些孩子雖然被剝奪了正常生活的能力,但是依然善良而堅強,只是他們習慣了別人的另眼相看。
聶品華最終接受了這份特殊的工作。她說:“當你單獨和一個殘疾孩子相處時,你內心涌動的或許只有一份疼愛和憐惜,但是,當你置身于一個這樣的群體時,你的靈魂深處會迸發出一種無窮的精神力量和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使命感。”
此后的每天清晨,聶品華就像趕集的大媽一樣,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叮叮當當往學校趕。學校七點半上課,她辦公室的燈七點就亮了,晚上學生九點睡覺,她九點半才推起自行車往家走。她每天和學生一起打球、跑步、聊天、畫畫,一天看不見這群孩子,她心里就有三分不安、七分掛念。孩子們對她也是一樣,眨眼功夫沒見到校長在校園里忙碌的身影,孩子們就問:“校長媽媽哪去了?”
10多年來,為了和這群孩子更好地溝通,她學會了手語;為了給孩子們縫衣補鞋、梳頭理發,她學會了縫紉、理發;為了撫慰孩子們受傷的心靈,她讀了一本又一本心理咨詢書。
讓夢想成真,
給折翼天使飛翔的翅膀
“每個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花兒想在春天綻放,鳥兒想在藍天飛翔。特校的孩子也有自己樸素的心愿,那便是長大成人后能夠自食其力。”
一個殘疾孩子背后就有一個凄慘的故事,社會的不理解,家庭的不在乎,使得孩子對于愛的渴望更加強烈。聶品華將她全部的愛都給了這群不幸的孩子。
有的聾啞孩子來校前,一個正確的音都不會發,一個手語都不會打,讓他們理解你的教學意圖,很難。怎么辦?聶品華和老師們都是摸著孩子的聲帶,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出正確的發音。她從教第一個拼音字母“a”開始,把孩子們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部,讓孩子感覺聲帶的振動,然后讓他們放回自己的喉部去體會聲帶的振動。為了教一個孩子學習發“a”的音,她要重復幾十次“a”,當10多個孩子都對聲帶的振動有所體會時,她自己已經發音幾百次、幾千次。一節課下來,她的嘴巴都快要合不攏了。
2005年4月的一天,下午放學后,兩名弱智學生李奇、李超跟著一只小狗玩,走失了。聶校長帶著全校老師騎著車滿城找,眼看天快黑了,大家心急如焚。后來她從班主任那里了解到李奇家在陳河,就帶著老師一起騎車往西走,快到離城區35公里的天門皂市鎮時,突然看見臟得像小乞丐一樣的李奇、李超,餓得正把地上別人丟的白菜葉子往口里塞。聶品華心疼地從車上跳下來,沖上前去把孩子手上的臟菜葉搶了下來,兩個孩子抱著她“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有人對聶品華說,人家學校出名校大學生,老師跟著沾光,這些殘疾孩子能給你帶來什么希望?聶品華說:“每個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花兒想在春天綻放,鳥兒想在藍天飛翔。特校的孩子也有自己樸素的心愿,那便是長大成人后能夠自食其力。”
聶品華為智障學生開辦了一個家政模擬室,教一些自理能力較差的學生學會整理房間、燒水、做飯、洗衣。10多年來,90%從特校走出的學生不僅找到了工作,還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
聾啞孩子劉元平,是聶品華8年前從一個村子里帶回特校的。這個不幸的孩子,3歲時父母相繼去逝,與奶奶相依為命。劉元平雖然先天聾啞,但聰明好學,來到學校后,他對繪畫產生了興趣。在老師幫助下,他經常參加全國性繪畫作品大賽,屢獲大獎。看到孫子這般出息,劉元平的奶奶特地來到學校,跪在聶品華的跟前說:“你們把我這個又聾又傻的孫兒培養成了一個有出息的孩子,我要替他父母給你們叩個頭啊。”
2008年,3名學生參加全國聾人高考,陳晨考入天津理工大學,謝迪、張華被北京聯合大學錄取。“聾人也能上大學”,一時成為轟動全市的新聞。
十年一剎那,歲月彈指間。聶品華憑著女性特有的堅忍與善良,以傳統教學有教無類的理念,為無數個殘疾孩子,打開了第一扇智慧之門,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樣:我第一次聽到的喲/是你的喊/我第一次流下的淚珠/是你為我擦干/我第一步走的路喲/是你把我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