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朋
在十堰市東風總醫院,有這樣一位年輕的護士:他放棄臨床轉讀護理專業;他隱瞞父母奔赴汶川震區;他是醫院最年輕的手術專科組長;他被授予湖北省“最美護士”稱號。
他是東風總醫院麻醉科護師劉少邦,人們親切地稱呼他 ——“男”丁格爾 。
棄醫學護不言悔
1米85的個頭,一張清秀的臉龐,一架黑框眼鏡,一個靦腆陽光的大男孩,這就是劉少邦。老家地處秦巴大山深處,有6個姐姐,成長于農村的他在吃苦中成長,在成長中磨礪,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思考、果斷剛毅的性格。
劉少邦上大學學的是臨床專業,在畢業實習過程中,萌發了“棄醫學護”的想法。一紙報告遞交校領導,讓人大跌眼鏡。同學老師無不詫異,規勸再三,看他意志決絕也只好作罷。這么大的事,他沒向父母家人透漏半句。
大老爺們兒當護士!為什么?“除了就業考慮之外,我在實習過程中深切感受到與病人溝通所帶來的奇妙樂趣,他們一句感謝成為我努力工作的動力。從事護理,恰合我意。”面對世俗的質疑,劉少邦總是自豪地說:“與女護士相比,我體強力壯,心理承受能力強,尤其是護理危重病人,更能夠應對自如。同時,男護士不拘小節、謙和忍讓,一旦發現問題,號召力強。我認為自己做護士工作更有優勢。”
一身手術衣,一頂手術帽,一副藍口罩,明亮的無影燈。理想中的職業并不瀟灑自如,反而辛勞異常。一臺手術站到腿酸,全年難睡一個踏實覺。每次手術前,劉少邦都必須清點記錄醫用紗布、手術鉗子、手術刀數量;手術中,他會密切關注手術醫生的每一個動作,以做到不需醫生提醒,就能敏捷、準確地將手術工具遞給手術醫生;手術結束后,清點器械用品是最細致的工作,半點含糊不得。有時手術過程中,一塊紗布被撕成幾片了,在清點時也必須全部找到。在整個手術中,護士不僅僅是簡單的輔助醫生,更需要對手術過程熟悉,手術時才能更好地配合醫生。
手術室是醫院任務最繁重的科室,工作中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腰酸了要站得住,肚子餓了要挺得住,眼睛困了要熬得住,甚至有時會通宵達旦地忙碌著。有一次做心臟手術,關胸后病人血壓不穩定,隨時有再次進胸的可能,劉少邦就一直在手術臺上觀察、等待,直到晚上病人血壓平穩,安全離開手術室才下手術臺。
這些,劉少邦并不放在心上,他說:“我要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誠心、同情心,撫慰每一位患者,使他們的內心充滿陽光!”
勤學善思當骨干
在東風總醫院,熟知劉少邦者甚多。除了他是少有的“護士先生”之外,更因為他在護理專業的突出成績。
2007年,劉少邦在數百名競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東風總醫院的一名麻醉護士。3個月,他就能夠獨立上臺配合手術。1年半后,他從器械護士轉為巡回護士。6年后,他配合體外循環師完成心臟外科的體外循環輔助工作。28歲時,他成為手術室骨科專科組長,全面負責培訓手術室骨科專業的知識,配合臨床骨科開展新業務新技術試驗。
一步步走來,一點點成長,他勤奮好學的態度,踏實肯干的作風,已經得到全院上下一致公認。護士長楊劍評價說:“劉少邦之所以成為業務骨干,這與他個人努力密不可分。他把工作當成了人生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把工作中的每一點進步都當成人生奮斗目標。他的成功,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清晨7點,這是劉少邦自己要求的上班時間。骨科共4個病區,平均每天要完成6臺手術。顯然,固定的兩個手術間如果依次排下來,到下午五六點才能做完。自擔任骨科專科組長之后,劉少邦試圖破解這一難題。經過摸索,他發現一個訣竅:手術準備時間前移1個小時,輕重患者搭配,手術同時啟動。早上8點正式上班時,小手術已經完成。按此方法,每天骨科手術縮短了接臺時間,縮短了患者等候時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這樣的安排醫生高興,患者滿意,苦的累的就是劉少邦。所以,他每天必須6點趕到醫院,提前擺好器械、調好設備,做好一切手術前的準備。自己稍有閑暇,劉少邦也會主動跑到別的組幫忙,虛心請教其他專科組長,積極學習其他專科的知識。
對于骨科手術,體位擺放是手術成功關鍵。稍有差池,將成大錯。輕則壓瘡、神經損傷,重則血液不暢、危及生命。2012年4月,劉少邦被科室選派到武漢協和醫院進修。他格外珍惜這次學習機會,3個月從沒請過一次假,將省城醫院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全部“偷學”成功,并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各位手術專家對這個助手總是贊不絕口。
但劉少邦并不滿足,他總說自己的性格比較內向,不怎么愛說話。“這對要經常和病人溝通的護理人員來說不是一個好現象。”為了克服自己人際交流的不足,他不斷進行訓練:如何說話更能夠拉近距離,如何與患者溝通……
抗震救災勇擔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舉國震驚!
5月13日,劉少邦回到鄖縣,準備到母校——十堰市醫藥衛生學校遞交入黨轉正申請書。剛進學校,他就接到了東風總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劉燕飛的電話。得知醫院要組織6名醫護人員赴地震災區參加救援,劉少邦當即要求報名,并迅速找了輛出租車趕回醫院待命。
劉少邦在家里排行老幺,在姐姐們和年邁的父母心目中,他無疑是他們的心肝寶貝。考慮到家人如果知道他要趕赴災區,一定會非常擔心,劉少邦左思右想,最終瞞著所有親人悄悄隨醫療隊出發了。醫療隊共有98名隊員,當時24歲的劉少邦年齡最小。
次日抵達成都,沿路兩邊漆黑一片,救災帳篷一望無邊。姐姐電話追了過來,開口便問:“你是不是去災區了?”姐姐并沒有責備之意,反復告誡他一定要注意安全。母親一把搶過電話,早已泣不成聲。此時,劉少邦不斷安慰母親,讓母親放心。
到達什邡后,一地廢墟,滿目瘡痍。劉少邦來不及休息,立即和醫療隊員一起開始搭建手術帳篷。有時高溫炎熱,有時大雨傾盆,有時余震不斷,雖然環境惡劣,但手術不能間斷。作為少有的手術護士,他始終堅守在崗位上,一站或是一天,一站或是一夜。同事們勸他休息,他總是說:“多干一會,可以多搶救一個病人”。
5月17日凌晨1點,剛剛護理完兩名被廢墟掩埋120多個小時的患者的劉少邦,還沒有來得及喘口氣,又有一例左小腿粉碎性骨折繼發感染患者送往醫院。在手術過程中,手術帳篷外不僅下起了大雨,而且還發生了6.1級余震。一時間,帳篷外風雨大作,帳篷內手術臺搖晃不停。在晃動的應急燈光中,劉少邦等人只能暫停手中的工作,輕聲安撫病人。余震過后,劉少邦和大家又繼續忙碌起來,直到凌晨3點多才做完手術。
生命的脆弱,職業的崇高,使劉少邦對護士身份有了全新的解讀,也使自己變得更加堅韌。他說:“災區的一切至今歷歷在目,這輩子都不可能抹去。回想起在四川災區的時日,有一個最深的感悟:醫生拯救傷員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愛心;沒有技術不可能救人,沒有愛心更不可能救人。只有集技術與情感于一身,才能延續美麗動人的生命之歌。”
救死扶傷、扶危濟困是白衣天使的職責,更已成為劉少邦的人生信條。大事如此,小事亦如此!一個冬日清晨,熬了通宵的劉少邦回家途中目睹車禍,一位老人重傷倒地。他立即上前亮明身份,對患者緊急施救。救護車到達后,他不忍離去一直護送至醫院急診科。后來,老人經過多方打聽終于找到這位“救命恩人”,專程對他表示感謝。
憑借優異的表現,劉少邦先后被授予湖北“青年五四獎狀”、“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最美護士”等榮譽稱號。但他并未止步,在工作之余,他堅持自學,不斷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證、職稱等考試……這位年輕的“男”丁格爾,正用自己不斷地努力和進取,沿著無影燈的光亮一如既往地前行。
責任編輯 林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