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福
宜昌市夷陵區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堅持邊學邊查邊改,以真查問題、查真問題為導向,從群眾的關切出發,采取隨機走訪、網絡調查等形式開門納諫。針對群眾反映的辦事不方便、程序繁瑣等問題,區領導帶頭開展“一線體驗”活動,邊查問題邊調研,針對問題進行專項整改,強力推動政務進村、商務到戶、服務惠民,真正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使干群關系更密切,活動成效更明顯。
權利下放,健全群眾辦事不出村的政務體系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開展,與群眾生產生活聯系更加密切。夷陵區堅持“讓群眾辦事少跑路”的理念,從整合行政平臺、下放審批權限、優化便民服務入手,健全群眾辦事不出村的政務體系。
一是最大程度聚合平臺。新建區政務服務中心,38個區直審批職能部門全部進駐辦公,區本級185項審批、服務事項全部集中辦理。設立鄉鎮便民服務大廳14個、村(社區)便民服務室194個,全面推行“村級受理、網上辦理、全程代理、權力授理、審監分理”模式,實現了“一樓式辦公、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次性收費、一網式運行”。
二是最大限度下放權力。凡是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審批和服務事項,如計劃生育、勞動保障、民政優撫、農業服務、司法解調、農村資產資源交易等,全部下放到鄉鎮。實行直接受理、現場辦理,讓群眾在家辦事。
三是最大力度優化服務。大力推行標準化行政服務,統一便民標識和禮儀,進一步健全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預約、代辦、聯辦等制度,印制《便民服務操作手冊》,加大監督力度。2014年推行代辦服務以來,前4個月全區代辦各類事項達11000多件。
網絡下延,健全群眾辦事不出村的科技體系
辦事程序繁瑣、費時費力是群眾反映的一大問題。夷陵區從整合網絡資源入手,探索實行網上審批與電子監察,搭建“六網合一”綜合信息平臺,為“群眾辦事不出村”提供科技支撐。
一是全流程網上審批。加快光纖“村村通”步伐,強化群眾“辦事不出村”信息化支撐體系,優化區、鄉、村三級便民服務平臺。所有辦理事項明確流程、時限、環節、格式、收費等,并將其固化成單一、閉合的審批流程。
二是全過程電子監察。完善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對接宜昌市綜合電子監察系統,對行政審批情況實時可視、統計、查詢、預警、糾偏、通報;將全區105個一級單位、277個二級單位、194個村(居)委會、210個村級衛生室統一接入電子政務專網,將政務服務事項相關信息全面公開。
三是全方位網絡服務。推進黨務、政務、法務、農務、商務和服務“六網合一”,建成社會服務管理綜合信息平臺。建立覆蓋全區的供銷社農村綜合網上便民服務中心,打造金融惠農網絡服務平臺,實現了群眾刷卡購物、存款取錢、話費充值、水電費繳納、機票車票訂購等不出村。
重心下移,健全群眾辦事不出村的組織體系
為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夷陵區堅持“讓群眾辦事找得到人”的理念,將重心下移,配強基層人才隊伍,完善“1+N”社會管理模式,建立“一網五聯十戶”工作機制,真正把公共服務延伸到每家每戶。
一是壯大隊伍。建立代辦員隊伍,全天候代辦;選聘網管員隊伍,明確工作職責,納入財政供養范圍;招募志愿者隊伍,3000多名群眾加入志愿服務隊。三支隊伍的建立健全,為群眾辦事不出村提供了堅實的人員支撐和組織保障。
二是激活組織。采取“1+N”模式,以村(居)委會為主體,以多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補充,建立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1200多個,充分發揮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成立矛盾糾紛和事佬協會、婦女兒童協會等,提供公益性服務;成立養老服務中心、紅白理事會等,提供互助性服務;成立柑橘、茶葉等產業協會,組建木匠、瓦匠、油漆工等專業協會,提供信息服務,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三是前移關口。構筑公共安全、食品藥品、自然災害等全方位、立體化防范體系。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上報、早預警。建立“一網五聯十戶(10-20人聯防組)”工作機制,實現一鄉(鎮)一張網、一村一平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一格一聯動、十戶一按鍵的“四個一”目標,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農村實際的群防群治新路。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