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梅
(廣東省高州中學 初中校區,廣東 高州 52520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以后,教學觀念的更新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受到了廣泛而高度的重視,教師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與努力,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創新,有了不少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各種先進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及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F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大整合,多媒體教學普遍推行,使得課堂變得熱鬧非凡。
然而,熱鬧過后,我們不得不進行冷靜的反思,新課程改革下所涌現出的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有多少適合課堂教學、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筆者認,教學理念無論多先進,教學方法有多靈活,教學模式有多創新,教學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教學主體上,都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適合性的原則與實踐。
所謂針對性原則是指課程改革有的放矢,從學生實際出,使教學手段適合學生發展需要。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并不是每一節課都適合進行情境教學,且情境創設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它與后繼的教學過程應該一脈相連。所以,一定要選擇典型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進行情境創設,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確保教學的流暢性和高效率。
數學適合性要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為本”是實施新課程的核心。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在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出發,把情境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思維,為進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在數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育和激發學生不斷地創新和發展,要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在數學上獲得最充分地發。
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是數學教育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學生在經歷數學思考、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取的數學經驗和發展的能力,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交流、合作、反思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只有有利于學生發展,教學才適合。
現在新課程標準、新教材已全面實施,教改觀念已深入人心。筆者認為,要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關鍵在教師,核心在課堂教學,教師轉變了理念,掌握了教材,還要踐行在課堂上,課堂是課程的載體,也是課程的表現方式,要借助于新課堂的構建,將課程理念轉變為現實的教師行為。
新課程下教師觀念的需要作哪些方面的轉變?關于這一點,許多一線教師、專家、學者們已作了大量的論述。教師要樹立的正確的課程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師要有正確的自我觀,教師要有合作觀,等等。正如張毅老師在他的著作《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展》一書中提到:教師角色的轉變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當今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每天可以從網絡上獲得大量的信息,其信息量遠遠大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教師所學知識有限,很難解決學生的所有問題。所以,需要教師正視自己,樹立新的教育觀念、轉變角色,才能保證新課程能順利實施。筆者認為,一種教學理念合理與否,不是看它有多系統性,而是看它有沒有具有適合性。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師不僅僅是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還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培養創造性人才。在教學中要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在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方面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學生能理性、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并懂得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知識,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學生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接受過程,更是學習知識的自我創建過程。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確地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币虼?,教師要設法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的氛圍,優選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技巧,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教學方法要符合教改方向,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要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合,就是要適合教改需要,適合當前的教學實踐,適合學生的發展。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適合的教法。
2.2.1 根據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等后面的各個工作環節。教師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以適合學生發展的需要。
例如,在球的體積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特點,我選擇了用實驗形式進行教學。我利用課余時間將學生分為三組,要求第一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高10厘米圓錐;第三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高10厘米圓柱。每組出一人又組成許多小組,各小組分別將圓錐放入圓柱中,然后用半球裝滿土倒入圓柱中,學生們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半球的體積等于圓柱與圓錐體積之差。球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集公理化思想、轉化思想、等積類比思想及割補轉換方法之大成,就是這些思想方法靈活運用的完美范例。教學中再次通過展現體積問題解決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統的條理的體積公式的推導線索,把這些思想方法明確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才能從中領悟到當初數學家的創造思維進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
2.2.2 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須以學生的基本特征為前提。如果忽視學生的特征分析,那么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在教學中立足于學生是“教學之本”。如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由于學習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學方法也不能一樣:自學能力強的班級可以采用自學法、嘗試法;基礎相對較低的班級則可以采用實際操作、設疑法等。并且同一個班級中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也要運用不同方法。如好動、愛說的學生適宜用討論法;不善于表達,喜靜的學生就適宜用發現法、自學法。只有關注學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一課時,我拿了一張紙進入課堂說“這張紙厚約0.1毫米,現在對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對折30次,請同學們估計一下厚度為多少?”學生紛紛做出估計,有的說30毫米,有的說60毫米,膽子大一點的說10米。我說“經過計算,這厚度將超過10座珠穆朗瑪峰疊起來的高度?!蓖瑢W們都驚訝不已,紛紛要求教會他們計算方法。全班同學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和諧,教學效果良好。
人是有差異的,青少年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擁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家庭環境、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個體之間在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等方面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學校教育不是要消除這些特點與差異,相反是要使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最合適而完美地展示出來,也可以說,這是學校教育的精髓所在。強調差異性,也就是要求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視個別差異,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實施教育,使每個學生的水平得以提高,最終實現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坝行дn堂”的設計和使用正是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在共性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要求的課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獲,增強他們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自信,促進學生的發展。
傳統的平行分班教學法,常使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分層次教學的精髓是因材施教,在同一個大班中分出AB兩個層次的小組,其中A組適當提高教學難度,B組嚴格執行教學大綱,AB組每學期根據成績和自愿滾動一次,這使A層次學生始終有緊迫感,B層次學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實”,變強化分數為強化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保持持久的、旺盛的學習主動性和進取心。A組學生在小組中起主導作用,可以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小組成員之間也可相互研究、探索,經常會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問題,極大地培養了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1]陳敏宏.合適的教學起點,真實的教學過程[J].科技信息,2010,12.
[2]祝懷鳳.實施有效課堂教學 提高教學成效性[J].教學研究,2009(10).
[3]曹木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呂春拓.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實現因人施教[J].揚州大學學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