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華
(甘肅省白銀公路總段 景泰公路管理段,甘肅 景泰 730400)
績效考核通常也稱為業績考評或“考績”,是針對組織中每個職工所承擔的工作,應用各種科學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職工行為的實際效果及其對組織的貢獻或價值進行考核和評價。做為現代組織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績效考核是一種周期性檢討與評估員工工作表現的管理系統,績效考核內容的科學性、公平性、公開性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績效考核的成敗與否。
事實上,績效考核在實際運行中,卻出現了很多問題,其結果則影響績效考核真正目的的達成。根據筆者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存在七大誤差:
由于考核人員對考核指標理解的差異造成的誤差。同樣是 “優、良、合格、不合格”等標準,但不同的考核人員對這些標準的理解會有偏差,同樣一個員工,對于某項相同的工作,甲考評人可能會選“良”,乙考評人可能會選“合格”。為避免這種誤差出現,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措施來進行:
首先是修改考評內容,讓考核內容更加明晰,使能夠量化的盡可能量化。這樣可以讓考評人能夠更加準確地進行考評。
其次是避免讓不同的考評人對相同職務的員工進行考評,盡可能讓同一名考評人進行考評,員工之間的考評結果就具有了可比性。
再次是避免不同職務的員工的考評結果進行比較,因為不同職務的考評人不同,所以不同職務之間的比較可靠性較差。
考核內容基本包括業者從事工作的方方面面,歸納為考核表里的條條框框,基本上都放在了文件框中,但到了各級管理者手中,它象一個死程序、僵循環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重復使用著。
從員工來講,年復一年的、重復撰寫的工作總結,組織和組織管理者根本就沒有仔細看過,考核真的是一種“形式”,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手段”,只要別出錯,結果差不到哪里去,平日再用力,不如年底努把力。只要年底努把力,考核結果準滿意。干活不如把上司的脈,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出現這種誤差的原因有很多,也有相應的解決對策,試從以下對策來分析解決:
首先,績效考核要有明確的定位。所謂考核的定位問題其實質就是通過績效考核要解決什么問題,績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標是什么。
其次,績效考核的科學性要細化。一般來說,員工的績效中可評價的指標一部分應該是與其工作產出直接相關的,也就是直接對其工作結果的評價,國外有的管理學家將這部分績效指標稱之為任務績效;另一部分績效指標是對工作結果造成影響的因素,但并不是以結果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一般為工作過程中的一些表現,通常被稱為周邊績效。對前一種績效的評價通常可以用質量、數量、時效、成本、他人的反映等指標來進行評價,對周邊績效的評價通常采用行為性的描述來進行評價。這樣就使得績效考核的指標形成了一套體系,同時也可以操作化地評價。
所謂考核的周期,就是指長時間進行一次考核。大多組織部門都是采取一年一度的考核模式,并將考核的結果用于確定員工的晉升、獎懲和各種利益的分配結合起來,這確實會對員工帶來一定的激勵,但勢必使得考核在員工心目中的形象產生一種負面的消極的形象,從而產生壓力。
事實上,從所考核的績效指標來看,不同的績效考核指標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對于任務績效的考核指標,可能需要較短的考核周期,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在較短的時間內,考核者對被考核者在這些方面的工作產出有較清楚的記錄和印象,另一方面,對工作的產出及時進行評價和反饋,有利于及時改進工作,避免將問題一起積攢到年底來處理。
當一個人有一個顯著的優點的時候,人們會誤以為他在其他方面也有同樣的優點。這就是暈輪效應。在考核中也是如此,比如,被考核人工作非常積極主動,考核人可能會誤以為他的工作業績也非常優秀,從而給被考核人較高的評價,在進行考核時,考核人應該將所有被考核的同一項考核內容同時考核,而不是以人為單位進行考核,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暈輪效應。
比如有的領導認為經常加班的員工就是好員工,簡單地把工作時間長等同于工作業績好,就會引導員工放慢工作效率,不管有沒有事都待在辦公室里浪費電。工作時間是一種成本,組織需要的是提高工作的數量和質量,而不是增加工作時間,盲目鼓勵加班就是把高本作為目標來追求,這不符合現代管理的內涵。
再比如有的領導認為聽話的就是好員工,這樣的評價標準對于體力勞動也許是合適的,但對于腦力勞動并不合適。
正確的考核宗旨應與組織目標一致,與時代發展的正能量相通,與社會進步的步伐相一致,公平、公正、公開,讓考核人和被考核人都認為考核的意義對事不對人,不是年底總算帳,而是查漏補遺,彌補不足,爭取工作方法有所改進,工作節湊有所加強,工作成效有所提高,工作質量有所改善。
績效管理是最傳統、最困難的管理工作之一。不少人常常對其感到沮喪和困惑,其結果往往陷入“為考核而考核”的怪圈中。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績效管理體系本身的目的不明確,績效管理工作缺乏針對性。
在進行績效管理制度建設的企業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其關注的重點放在指標設定等技術層面上,而很少關注績效制度本身的定位與要求。檢核績效管理的定位與要求,可以使績效制度設計更有目標性,保障組織的績效管理水平。
(1)績效管理與組織戰略規劃的關系
在這方面,需要檢核的是,績效管理制度是否準確把握組織變革趨勢,合理地進行了彈性化的設計?是否將組織共同愿景具體化為可以量度的總體目標?是否將戰略目標進行了層層分解,形成一整套基于績效提升的戰略規劃模塊。
(2)在這方面,需要檢核的是,是否根據既定組織結構和工作設計方案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編制工作說明書?
(3)在這方面,需要檢核的是,績效是否與薪酬掛鉤?是否形成一套基于績效考評的戰略薪酬模塊及激勵機制。
(4)績效管理與組織文化的關系
在這方面,需要檢核的是,績效管理是否將組織文化、員工關系很好地結合起來?是否形成一整套基于績效整合的員工關系調控體系和精神支撐模塊?
基于正確而又有效的人本定位,績效考核的有效性將得到提升。
首先,事先確立上下認同的工作評價標準。這個標準不是少數人能達到的標準,否則就成了對多數員工的不公平。這個標準必須大多數員工稍加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否則就失去了激勵意義。
其次,考核要素越簡單越直觀越好。考核要素的選擇一定是大多數員工認同并理解的接受的要素,既要具有橫向可比性,也要具有縱向可比性,以達到計算簡單、評價準確的目的即可。
再次,員工成為考核的主體。這也與員工是組織財富創造的主體相對應,考核每天進行,每月一次小結。一月一張表格,也僅僅只要一張表格。不能繁瑣,繁瑣就會浪費時間、增加成本,也讓員工不勝其煩。如果做不到這點,則達不到考核所期望達到的目標。
總之,績效考核不是目的,而是組織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對績效考核結果的分析和運用比績效考核本身更有意義,考核代表過去,而分析和運用將指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