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影 申超奇
(河南萊泰園林發展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謳歌自然美,推崇自然美的美學思想下發展起來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的基本精神。這些思想反映到園林藝術中,使得中國園林從一開始就力求在自然空靈的世界里獲得精神上的解脫,陶醉,寄托和深化,以親近和諧的態度對待自然。因此在造園過程中,中國園林講究對自然無限的模仿和創造,力圖在現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自然氣韻。達到“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境界。所以“取發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這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顯著特征。
西方古典園林的發展受到西方哲學美學的深刻影響。在西方的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較多是處于對立的關系中,駕馭自然,改造自然,表現人工的創造是西方園林的慣用手法。在西方造園藝術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魔法引進提煉的對象。他們認為自然美是次要的,人工美才是主要的。這是西方古典園林的顯著特征。
中西方古典園林在對待園林美的側重上,也有很大不同,雖然在對園林藝術意境的追求,是中西園林公有的特性,但其內涵卻有不同。一般來說,西方古典園林,受西方哲學,美學傳統的影響。更重視人的理性,所以西方西方古典園林都是寓里理于景,其詩情畫意都理性化了,因此所表現的情意,理性色彩很濃,而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的基本特點寓情于景,強調的是情景交融,無我統一,理性融化與情景之中。人們常把中國園林藝術詩情畫意,是應為中國古代的造園家往往是詩人,畫家。他們不僅講文人的氣質,志趣,情操反映在園林中,而且把詩情畫意反映在園林中,使中國古典園林具有別具一格的藝術境界,表現出豐富的自然情感,因此中國古典園林的已經都是表現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西方造園風格的主要差距表現為;一個著眼與自然美,另一個著眼與幾何美。在西方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為代表的幾何規則性園林,其特點是整齊一律,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講求幾何圖案的組織甚至連花草樹木都修剪的整整齊齊,一切都納帶嚴格的制約關系。在東方,以中國古典為代表的再現自然山水式園林。其特點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的相結合,從而作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總而言之,中國園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質”西方幾何規則式園林則強調“秩序和控制”。
中西方傳統園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形態,在對東西方文化差異與傳統園林異同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造成中西方園林藝術風格差異根本原因主要有由幾個方面所造成:
中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在幾千年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孕育出“中國園林”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園林體系。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筑靈臺、靈沼、靈圃可以說是最早的皇家園林。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迅速發展的園林已具雛形。園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獵、通神、求仙、生產為主,逐漸轉化為后期的游 憩、觀賞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禪活動,人們尚未建構完全自覺的審美意識。然而“師法自然”作為中國園林一脈繼承的基本思想已扎下了根,它以自然為審美對象而非斗爭對象。這一思想形成過程是基于人順乎自然、復歸自然的強大力量,這種樸素的行為環境意識是由穩定的文化固有思想決定的。
西方園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臘。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尼羅河沃土沖積,適宜于農業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濫,退水后需丈量耕地而發展了幾何學。古埃及人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用之于園林設計,是為世界上最早的規則式園林。古希臘造園就如古希臘建筑一樣具有強烈的理性色彩,是通過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諧。古希臘被古羅馬征服后,造園藝術亦為古羅馬所繼承,并添加了西亞造園因素,發展成了大規模庭院。到此,西方園林雛形基本上形成了。萌芽時期的西方園林體現著人類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的惡劣環境進行斗爭的精神,它來自于農業生產者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天人相勝”的觀念、理性的追求已體現在西方園林之中。
中西方傳統園林從一開始便走上了不同的藝術發展道路。西方園林自始至終就同秩序密不可分,一直與自然抗爭,并試圖征服自然來產生他們認為的和諧美。而中國園林一開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去模仿自然、再現自然,他們利用自然的可持續性在為自我服務的同時“創造”出自然式的園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自然美的園林風格。人與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隨著時空的發展變化,人被動地從隨同自然向改造自然進化。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和西方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態度去改造和征服自然,因此,中西園林各自不同的藝術特征從萌芽階段就開始形成了。
中國古典園林是滋生在中國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由于詩人、畫家的直接參與和經營,中國園林從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的濃厚感情色彩。可以說中國園林一直是循著繪畫的脈絡發展起來的,并遵循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則。除繪畫外,詩詞也對中國造園藝術也影響至深。詩對于造園的影響也是體現在“緣情”的一面。中國古代園林多由文人畫家所營造,不免要反映其氣質和情操。這些人作為士大夫階層無疑反映著當時社會的哲學和道德觀念。中國古代哲學“儒、道、佛”的重情義,尊崇自然、逃避現實和追求清凈無為的思想形成一種文人特有的恬靜淡雅的趣味,浪漫飄逸的風度和樸實無華氣質與情操,這也就決定了中國造園的“重情”的美學思想。
西方園林體現的是理性美的美學思想,不僅布局嚴謹,就連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現出圖案美,從現象上看,西方造園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雖然在西方美學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這只是美的一種形式,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經過人工的改造,便達不到完美的境地。所以自然美不可能升華為藝術美。而園林是人工創造的,它理應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境地。
西方美學家要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來探求和諧。文藝復興時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還通過人體來論證形式美的法則。而黑格爾則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為命題,對韻律、均衡、對稱、和諧等形式美法則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則就有了相當的普遍性。它不僅支配著建筑、繪畫、雕刻等視覺藝術,甚至對音樂、詩歌等聽覺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與建筑有密切關的園林更是將它奉為金科玉律。西方園林那種軸對稱、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的韻律節奏感都明顯的體現出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總結出以上論述后,我感慨頗深,雖然中西園林藝術盡管由于各自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兩大不同體系,但他們同屬世界園林的一部分,同是我們人類偉大的文化遺產,是智慧和勇氣的結晶。園林藝術是民族的、階級的、時代的、個體的差異性與園林藝術的同一性是對立同一的關系。
[1]計成.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2]西蒙茲.生存的意義——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俞孔堅.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