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寧
【摘 要】本文主要結合發電廠繼電保護格局進行科學數據整定,有效推進智能化設計進程。透過體制模型分析,有關人工現場調試活動基本摒棄,而相關操作活動也主要圍繞自動圖形以及規范數據進行模型搭建,沿著“數據—交互轉換公式—裝置模板框架—現實應用”機理格式實施模塊歸攏,維持外部數據約束的直接呼應潛質。這種運用智能邏輯結構實施數據庫搭建的工作模式,主張同步滿足通用與智能調試要求,聯合計算機終端實現火力發電廠科學歸控的動機需求。
【關鍵詞】整定計算;智能格局;數據資源;結構機理;匹配流程
0 引言
繼電保護整定工作屬于發電廠中心基礎管控內容,按照既有搭建體系觀察,涉及細化計算工作種類繁多,人員在進修專業科目的過程中會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踐經驗,為后期電廠可持續發展灌輸延展活力。現下大部分繼電保護設備都與計算機終端進行有機搭接,促進現實數據校驗與科學應用的實效價值,避免人工搜集帶來的瓶頸限制狀況。
1 繼電保護整定計算系統的科學認知
現在我國已經聯合整定計量程序進行各類模塊資源的構建,包括故障、數據信息規整等流程已經達到同步銜接標準,為后期貫徹統一整定指標奠定適應基礎。有關研究成果目前在發電廠中心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是因為計算流程中積壓過多的人工管理隱患,使得計算機規范程序的全面推廣規模遭受限制。因為系統自身對于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有限,而機械、人工等因素正是沿著這類缺口渠道進行智能效應補充,涉及后期系統應用價值評價工作便是整個智能形態發電廠需要科學考量的現實問題。系統設計流程在操作動力的支持下,將單元模塊下的數據輸入、輸出環節進行適當整改,保證調試組件的獨立運作潛質,使得單位操作人員能夠針對任何管制流程進行協調管制,維持后期人工修改程序的現實存在價值,為系統結構有效適應不同場合操作提供疏導經驗。此類設計標準將模塊單元與實踐操作進行有效分離,使得操作者可以按照整定流程進行科學管理,減少人工配置的錯誤結果。
2 整定計算系統的智能化改造形式分析
2.1 圖形識別技術
現下大部分發電廠中心運用AUTOCAD進行電氣接線圖繪制,此類文件將系統內部電路結構框架以及調試參數進行科學檢驗,同時為計算模型搭建工作灌輸適應活力,保證短路環境下的電流規整潛質。在此條件下,電氣設備基本上與保護裝置進行對應設定,這樣便能夠達到綜合數據的自動錄入標準。在貫徹圖形文件的校驗目標環節中,技術人員應該透過數據交流接口進行文件內容讀取,同時將內部文字信息進行有機辨識,最終達成電氣設備科學連接的績效標準。經過設備參數校驗完成的文字信息規整工作,具體需要聯合下列工序進行科學搭接:
首先,在實施電廠主線圖以及系統信息的讀取驗證流程中,主要結合AUTOCAD軟件進行DWG格式文件轉換,為了全面提升后期辨識工作的精準校驗地位,減少后期人工修飾行為,電廠主接線圖最好維持統一設計形態標準,進而穩固相關信息的完整規格。
其次,做好相關數據的預期處理工作,主要聯合基本圖元形態檢驗以及文字表述意義進行相關屬性鑒定,保證位置關系的有力表述。需要技術人員注意的是,既定圖元位置關系的確認工作要處理完全,爭取在電氣設備參數以及文字符號的輔助范圍下,完成既定單元參數匹配職務,進而為后期電氣接線圖的規劃工作提供疏導線索。
2.2 多元知識結構的整編手段
電氣變量經過有機整定之后形成便于操作的單位元素,包括電流、電抗效用等,屬于整定架構中的基礎元件問題。運用多元知識理論能夠全面維護參數、模板庫的設計水準,為系統操作流程的簡化指明方向,同時完善細化操作的靈活適應性特征。有關此類知識層級格局主要如下所示:
2.2.1 數據層
按照既定電氣計算公式以及變量特征分析,涉及電廠中心設備規范參數以及整定公式會隨著系統開發邏輯進行規模放大,為設備參數的科學提煉大開方便之門。
2.2.2 公式層
結合數據源以及繼電裝置保護理念進行融合改造,可以實現設備相關參數的智能輸入目標。這部分公式會與現場設備定值交相呼應,促使保護方案得到全程匹配。
2.2.3 模版層
按照數據、公式融合特征進行設備性能完善,有關調試模板聯合裝置型號、保護需求與變量特征進行整定原則設定,單元線路與整定模板要滿足協調搭配標準,嚴禁混亂操作帶來的不良反應。在設計模板機理環節中,主要配合用戶需求進行類比方程構建。
2.2.4 實例層
結合電廠實際工作條件進行數據、公式以及模板結構的耦合,保證經過上述因素整定改造之后,能夠有效適應放電廠調試需求,保證用戶在進行燃氣機組選用上能夠順風順水。在完善這部分知識架構過程中,用戶會聯合系統進行實例工程匹配,具體減少人工操作的混亂場面;優化創新知識結構的灌輸力度,結合部分數據之間的關聯效用,進行整體結構布置模式的轉換。
另外,為了平衡不同區域的繼電保護整定能力,在相關計算機操作程序的輔助下,需要配合單位地區特征進行整定計劃設定。關于這部分設計工作,主要結合應用通用性特征進行程序搭配。在安裝調試軟件環節中,操作主體完全可以憑借鼠標實現整定原則定義,為后期校驗結果的提取灌輸延展活力。
3 系統實際運營狀況分析
按照上述布置要求進行研究,有關發電廠繼電保護裝置開始廣泛施加智能調試程序,透過實用化驗收標準進行科學檢測,此類電廠結合63個電氣部件與14個保護裝置進行系統搭建,同時運用異質化格式實現設備類型的檢驗、匹配要求。依據C語言編程方式進行整定模塊的科學計算與修整,實現接口獨立操作的要求。所以,特殊模塊的整定計算工作將被賦予優質化的替換和獨立性能,穩固相關操作的專業性滲透地位。
實際應用流程中運用圖元建模手段進行系統架構繪制,有關設備調試參數需要結合手工操作進行科學錄入;但是經過DWG格式轉換之后,有關參數分配工作便顯得輕而易舉,大致經過少量數據修改就基本完成階段指標。當建模工作落實之后,有關定值標準要得到清晰界定,在此期間保護設備以及協調按鍵更要全面適應計算工作的靈活規范要求。技術人員要做的就是,在穩固計量精度條件下,主動聯合人工智能規范技術進行數據整編;同時結合網絡規模與數字電力系統進行細化管制要務分解,維持遠程通信與控制的先進價值,這是現下創新繼電保護工作需要全面應付的現實性問題。
4 結語
我國計算機應用技術不斷發達,涉及繼電系統的科學改造與智能調試功能也得到有力完善。在實現繼電保護整定計算流程中,技術人員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繼電協調整定流程進行完美搭配,有效避免后期階段瓶頸限制的滋生,爭取為國家電力事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創設有力疏導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彤.基于工作流技術的繼電保護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J].華電技術,2008,13(10):56-59.
[2]馬麗紅.吉林電網繼電保護整定計算簡化的探討[J].吉林電力,2010,11(05):145-149.
[3]吳偉鋒.影響繼電保護誤動整定計算危險點分析[J].農村電氣化,2010,24(11):124-137.
[4]王煉.考慮負荷電流的發電廠圖形化短路及整定計算系統[J].電力信息化,2008,31(10):89-93.
[5]王新社.電力系統自動化發展前景及相關新技術的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1,25(23):66-69.
[責任編輯:孫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