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
3月14日晚,江蘇衛視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中呈現的戲劇性一幕,在網絡上引發了人們對教育理念的討論與反思。
那是《最強大腦》首場國際PK賽的第三回合挑戰,12歲的中國選手李云龍對陣同齡的意大利選手安德烈,挑戰項目是快速、準確記憶51對新郎新娘的站位組合順序,然后用人偶擺出來。在對手復述記憶序列的過程中,由于李云龍誤以為自己擺放的一個人偶位置出錯,當場情緒失控,表情痛苦不堪,以致哭得癱倒在座位上站不起來。
而安德烈的表現一直很從容——即便李云龍的記憶速度比他更快,安德烈依然鎮定地保持著自己的節奏;當李云龍失聲痛哭時,安德烈也為對手的難過而落淚;當李云龍逆襲獲勝時,安德烈還友好地送上一個祝賀的擁抱。
節目評委、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李永波在點評時感慨地說:“安德烈說他可以享受自己的周末,每天下午都可以去踢足球,而李云龍卻沒有。其實,他們兩個人都完成了挑戰,都很優秀,只是李云龍用的時間稍微短了一點,可是李云龍卻耗用了更多的時間成本,失去了很多快樂的童年時光。這樣的勝利,未必值得我們慶賀?!?/p>
有網友評論:“從比賽結果上看,虛驚一場的李云龍因記憶時間更短而勝出,但在許多觀眾心目中,真正的贏家卻是那個即便輸了也沒有精神崩潰的安德烈?!?/p>
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是,由于許多家長對“贏在起跑線”近乎偏執的篤信,也由于學校方面對成績排行榜、升學率的“高度重視”,不但讓“李云龍”們失去了童年應有的快樂,也讓他們少了許多才智以外應有的素養。
究竟什么是“贏”?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這個概念似乎被理解得太過狹隘了。
假如人生是一場賽跑,那么,“起跑線”到底在哪兒?答案見仁見智。一個相對公認的說法是成人之后“尋求就業機會之時”。而在現實生活中,隨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廣告語日益為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所接受,人生的“起跑線”不斷地被前移。從孩子上幼兒園直到上大學,孩子和家長大多共同處于一種馬拉松式“戰備”狀態,演繹著教育版的“深挖洞、廣積糧、早稱王”。
一篇題為《小升初:請從四歲開始準備》的帖子曾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要想在小學升初中時占據優勢,就必須在幼兒園升小學時進入名校;要想滿足名??量痰娜雽W條件,就必須在孩子三歲左右時提前遷戶口、買校區房;要想讓孩子在小學就名列前茅,英語課、藝術類課必須從三四歲就開始學習。
客觀地說,這種“搶前抓早”的努力的確見效——許多國家的教育界人士對中國扎實的基礎教育表示嘆服,對中國學生在各種國際奧林匹克知識競賽中的優異成績感到驚訝。
對于多數中國家長而言,要想確立并保持這種領先優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于是,孩子在小小年紀就要承受不該有的學習重壓。
上海市楊浦區幼小銜接課題組201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學前兒童的家長投入很大精力帶孩子學習拼音、識字、算術、英語等基礎課。在接受調查的孩子中,54%的孩子在入學前能讀拼音,認識300字以上的孩子占34%,會算術加減法的占86%,學過英語的占66%。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很多家長存有不甘人后的攀比心理。一個學生家長的話很有代表性:“朋友的孩子在上小學前就認識幾百個漢字,百以內的加減法也都會算,還學了書法和畫畫,我也不能讓孩子在入學時就比別的孩子差??!雖然看著孩子累挺心疼,可未來社會競爭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一些,起碼不必別人差?!庇谑?,家長們懷著相似的想法,為孩子安排了相似的成長之路。
當然,要當好學生的“后勤部長”著實不易。據新華網報道,家長陪讀現象近幾年越來越多,孩子的起居生活全部由家長包攬,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孩子騰出更多的學習時間。
“搶跑”不僅累孩子、忙家長,老師也不輕松。一位小學六年級老師在題為《歷經痛苦,收獲成長,感悟幸福》的統測總結中寫道:“上周,最后的統測成績也出來了,我校的語文平均分位居全區前幾名……大家在激動相擁的同時,眼里閃動著晶瑩的淚花,一顆顆忐忑不安的心終于平靜了,踏實了?!?/p>
2013年12月3日,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了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結果,有關中國教育狀況的兩條消息一好一壞。
好消息是,在此次PISA測試中,中國上海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項目上均取得最高成績,繼上一次PISA測試奪冠后再度奪魁。壞消息是,上海學生的平均作業時間為每周13.8個小時,遠高于其他所有參與測試國家7個小時左右的平均值,成為“課業負擔”項的第一名。
英國《每日電訊報》這樣描述兩個10歲上海女孩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7點起床,急匆匆吞下早餐、奔向學校,然后在學校一直待到下午4點。其間,有短暫的午餐和班會。兩人的課外生活是一大堆培訓班——英語、長笛、書法、跆拳道、模特訓練和合唱……
其實,對于許多生活在城市的中國孩子來說,這種“披星戴月”“馬不停蹄”的學習生活可謂司空見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少年兒童十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顯示,自1999年以來,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持續減少,近八成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即使是周末,孩子們也沒有更多時間去“補覺”,49.4%的學生仍奔波在課外補習和特長培訓的路上。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小學數學教研室主任吳正憲列舉的一組數據令人揪心: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25年呈下降趨勢,力量、速度、爆發力以及耐力等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全面下滑;全國中小學生的近視和肥胖比例近年來不斷上升;2012年北京高中生體質檢查中,體質達標的學生僅占一成。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表示,通過調研發現,學生對體育課興趣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許多家長和教師認為:“我們的學生能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學,跟他的體質狀況和是否上體育課無關?!?
據清華大學的一份統計顯示,2011年,在報名參加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的1200名考生中,一半以上的學生自主選擇了體質測試,但無一人達到優秀。到2012年,雖有學生達到優秀,但比例仍然不到參加測試學生的10%。
2012年9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會聚了全國各地高考精英的北京大學,進行為期兩周的軍訓期間,近3500名學生的看病次數竟超過6000人次。
學業負擔過重、精神壓力過大、睡眠嚴重不足,損害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帶來精神創傷和人格障礙。中國和英國教育專家在2010年公布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在中國內地小學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因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而存在心理問題。
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母親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好好學習”,排在其后的是“功課做了沒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這樣很容易造成青少年的“情感荒漠化”,即一個人漠視他人、漠視情感乃至漠視生命,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課本學習的狹窄領域;為了實現個人目標采取不正當手段,很少考慮可能帶來的惡劣后果等。在孫云曉看來,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不斷強化,青少年被迫遠離文學藝術和課外生活,在沉重的壓力下,接觸的課外書不斷減少。而在課外休息時間,父母最希望孩子讀的還是教學參考書。由于青少年的審美素養、道德修養、創新能力受到限制,以乖戾、偏執、自私、冷漠等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傾向隨之出現。
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13年發布的民調報告顯示,超過四成的大學本科及以上高學歷者表示,兒童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將越來越悲觀。據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劉良一披露:如今,一些高校學生把平時積攢的臟衣服寄回家去洗,再通過快遞寄回來,已經成了郵政的一項新業務。
因為一切都圍繞著應試教育的指揮棒轉,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有名無實,困惑和迷茫成了很多學生心頭揮之不去的重壓。重慶科技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科研人員經過長期的研究對比發現,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中具有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分別高達94.12%和83.75%,而2010屆學生相應的比例分別只有24.83%和8.84%。很多學生直到研究生畢業,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和能力是什么。
國內一家知名大型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通過對一些應聘新生代大學生的考察,形成的印象是:“有理想沒方向,有個性沒主見,有學歷沒學問,有知識沒文化,成年人未成人。”盡管這種泛化評價的科學性值得商榷,但其中揭示的一些問題,還是耐人尋味。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檢查、監督、審查他們。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p>
“現在中國學校教育缺失的東西非常多,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下,類似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態教育……所有與功課無關的東西都進不來?!苯逃龑W者楊東平將人生比作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比賽,“對于一名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來說,起點跑得快不算什么,他更需要體力、耐力、意志力以及對全局的籌劃能力。在人生這場賽跑中,其實學習成績不算什么,態度、情感、意志品質才更為重要?!?/p>
2010年4月5日,美國哈佛大學舉辦了一場中國崛起問題研討會,其中一個議題是:中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與會者一致認為是科學技術。那么,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么?答案是人才。
現實令人憂慮。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21 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
華南師范大學和美國范德堡大學合作,組織過九次中美兩國中小學校長雙向交流活動。中方校長問中國留學生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你們覺得在美國留學,最大的挑戰是什么?”他們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學習方法、獨立思考和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p>
一些到美國留學的理工科學生更是郁悶——過去在國內是名校的尖子生,但在美國卻讓他們飽嘗了“靠邊站”的酸楚。在實驗室,最關鍵、最有希望出成果的環節往往被善于創新的美國學生搶了先。
《新周刊》曾刊發過一篇題為《2030年,千禧后們的未來戰爭》的文章,猜想式地描繪了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出生的這批“千禧后”在2030年面臨的國內和國際競爭——
“到了2030年,現在父母們所有的努力可能會走向反面。好比學鋼琴過剩,拉二胡的倒成為稀缺節目。各種個人技能同質化現象將依然如故。更要命的是,由于只注重個人技能培養,忽視團隊合作,統一意見便成為千禧后們的第一難題。作為團體,他們可能成不了任何大事。”
“千禧后與國外同輩人完全處于同一競爭平臺。美國人從小被訓練能查資料、寫獨立見解的論文,野營中獨立處理生活問題;中國人從小背標準答案,考試要大人陪伴,野營要大人陪伴,找工作要大人陪伴。他們感到自卑。他們怨恨父母和老師把自己教成這副德性。”
“那時,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當知識讓電腦代勞,社會稀缺的是擺脫困境的想象力;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學不完的,但方法就這么幾條,多少年后學生可能忘記老師講過什么,卻忘不了教過的方法;心態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不懂合作,一個千禧后的能力,即便學過的強化班再多,也打拼不過美國人、印度人甚至越南人的團隊?!?/p>
以上擔憂是文章作者針對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而發出的警示,這番遠景描繪為期30年。如今,近一半時間已經過去,素質教育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人們對未來中國的競爭力之憂,依然存在產生悲觀判斷的現實土壤。
中國有句古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