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晨
五子登科源于宋代一家五個兒子悉數登第的故事。《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被稱為“五子登科”。原為褒義,令人稱道。
后來,“五子登科”在不同的時代被人們演繹出不同的版本,用以諷喻不良時風。時下妻子、孩子、房子、票子、車子就是新版的“五子登科”。隨著內容的嬗變,“五子登科”已經由原先的贊美意義變成諷喻。貪官汪建設的“五子登科”與時下流行的“五子登科”稍有不同——房子、車子、孩子、位子、案子,也算是體現了這個身為政法委官員的特點吧。
“五子登科”,其中的哪一“子”“登科”性質都很嚴重,能湊到“五子”,也真難為了那些貪官。可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五子登科”的官員委實不少。
為什么貪官會“五子登科”,在貪賄的問題上“全面發展”?歸結到一點,是因為貪欲無度。
貪心不足、貪欲無度,是人性“惡”一面的特征,這一點,在貪官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相傳明代朱載育寫過一首名為《十不足》的打油詩,把貪心者欲壑難填的心態描寫得入木三分。詩曰:“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并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良田置得多廣闊,又慮門前無馬騎。槽頭拴了騾和馬,恐無官職被人欺。七品縣官還嫌小,又想朝中掛紫衣。一品當朝為宰相,還想山河奪帝基。心滿意足為天子,又想長生不老期。一旦求得長生藥,再跟上帝論高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
得寸進尺,永不滿足,這就是貪官的本性。一朝把權掌,便把私利謀。既然能解決“一子”問題,其他諸“子”何不一并解決呢!
還有一層,那就是疏于管理、缺乏監督,使得貪官為所欲為、無所忌憚,在“諸子登科”的途中暢行無阻。這是比貪官的貪心更可怕的原因。
貪官不知足、不滿足,就得有人幫助他止欲、收手。這是各級黨組織、每個領導干部的責任。用黨規、國法律之懲之,讓他們連“一子”登科的機會都得不到、“登”不成,甭說什么“五子登科”!
怕就怕,無人管、少監督,讓貪官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輕而易舉地就完成“五子登科”,那麻煩可就大了。